阿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gictttt

博文

有多少老师是“混”日子的? 精选

已有 12388 次阅读 2011-3-3 11: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 office, style, 老师, 德华

看了王德华老师的博文“有多少研究生是日子的?” 很多话想讲,我是所谓“混”日子的研究生之一,有必要做个回应。原本只想写个回复,后来越写越多,不说不痛快,还是另开一贴吧。下面进入正文:

 

以我个人的体会,研究生“混”日子的问题,不在于学生本身,更多的在于体制,以及老师的指导不力。

 

体制的问题,前段时间讨论的火爆,施饶一把火烧到了Nature,后来还爆发了和蒲慕明的“口水战”。简单来说,因为行政化的干预,以及暗箱操作的钳制,老师们很郁闷,感概在中国做不了真的科研。真正想做事情的人,在现实面前,或多或少,会有郁闷,老师如此,学生自然也一样。郁闷了怎么办?混呗,除非有本事不在这个体制“江湖”里头。那些有本事的海归们,不想继续下去,拍拍屁股,可以说“老子不干了,玩不起,至少躲得起”。然而学生,除了“混”,我们还剩下什么?

 

以我个人来说吧,国内也算名校,专业是水生生物学,国内在这一领域,最好的实验室之一。具体我们做什么,就不说了,我在这里读了3年的研究生,现在留下来做了接近2年的研究助理,依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确实,我是在“混”日子,这一点我不狡辩。记得刚进来的时候,也是一腔热血,不知死活的做实验,经常误了吃饭的时间,还搞出了“胃病”。我这“胃病”来的有点新鲜,没有吃饭不一定会“痛”,但是别人一和我谈实验就肯定会“痛”。明明知道,自己做的东西,对于自己(包括身体追求),以及整个科研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可以多出几篇文章,老师来年可以多申请几个课题有帮助,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理应飞扬跋扈的年轻人,我可以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做的,我应该做的,我也不想去做滴,就是混日子。身边有人因为无法毕业跳楼了,也有能科研做的出色,一门心思放在科研上,却发现得了癌症。看过了风景,知道江湖的沉浮。生活是一辈子的事情,科研也是一辈子的事情,既然现在无法去追求自己那缥缈中的理想,那就混呗,混是一种平和的态度,在畸形的环境中保持身心健康的态度。不再去想,对得起老师,对得起这个国家,只想对得起自己,如是而已。现在的我,能不做实验就绝对不做实验,认定了现在手头的实验,完完全全是个错误,烧去大把的GDP,只是为了文章里那永远不会有第二个人去看的所谓数据。实验做的越少,对自己的身体,对节约经费来说,其实,是最大的贡献。这一周,老板问我新学期的计划,我说不想做实验了,指导一下新进来的学生,多余的时间用来看看文献,开阔一下思维。老板同意了我的想法,挺感激滴。

 

说说现在的老板吧,她对我的指导几乎为零。实验设计,实验思路,实验方法,没有过问,也没有指导。实验中间,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我解决不了,她总是说“你再摸索一下,多看看文献”。对此,我心存怨言。你把我招进来,怎么可以不管我呢?

 

后来明白了,她并不是存心不管我,是实在抽不出来时间管我。每一周她会有会议要开,每一天她会有这样那样的标书和课题报告要写,对学生的实验,实在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关注。她身体不好,长年不知疲惫的工作,在去年查出了“肾炎”,我很难过。真真有难过,看到了老师的现在,就是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能不难过吗?亲爱的老师,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混”日子,不为这个让你疲惫的工作去劳心劳力,不也挺好吗?天,不会塌下来。她是我佩服的人,却觉不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在这个生物大楼生活了接近五年,身边接触的和没有接触只是听说的老师接大几十个,能够让我佩服的不到五个,其中包括我的老板。而我将其视为榜样的,一个也没有。坦白讲,我应该算是一个对科研有着追求的人,计划九月份去外面读博士,对未来的期望就是博士毕业回来国内的高校做老师。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以后做了老师,我不会有高兴,这不是解脱,这只是所有纠结的开始。那个时候,我希望自己继续“混”日子,同时教导自学生“混”日子。“混”是一种态度,保持身心健康的态度。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理想也不例外。

 

前几天,听一师弟说起,说是有个美国的教授说“随便给我一个学生,无论怎样的学生,只要四年的时间,我可以把他(她)培养成一流的科研人员。”为此,我专门“Google”了一下这句话的出处,没有找到。我是做科研的人,知道说话要有根有据,不能以讹传讹。所以,这句话,或者相似的意思,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顺便找一下出处吧。如果实在找不到,那就当成谣言,大家不要去信便是了。这句话,是对老师的指控,很严重的一句话,如果仅仅只是一句没有根据的谣言,非常不好。就好象,不问原因的指控学生“混”日子,这样也不好。

 

王老师博文:有多少研究生是日子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418188&from=spac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1376-418297.html

上一篇:如果没有快乐,理想只是鸦片
下一篇:从学生的立场,谈谈“如何发现和培养未来的优秀科学家”
收藏 IP: 113.108.133.*| 热度|

51 王修慧 马臻 黄晓磊 潘博 戴力扬 徐耀阳 吴军 贾利军 侯成亚 赵豪飞 李正杰 毛培宏 张伯武 曹贺贺 刘圣林 邓海游 陈安 吴景鹏 李民 冯权泷 吕喆 梁红斌 尹华杰 孙平 王德华 王汀 童勤龙 夏玉强 徐朝和 牛丕业 马红孺 刘博 逄焕东 曹俊兴 吴明火 周凤瑞 刘让华 徐耀 王彪 李一浩 朱志敏 金凯 曹小晶 张乾兵 李宇斌 shaunji zhucele jlx1969 shaoyongye ddsers xu910816776

发表评论 评论 (8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