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的书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damliu80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文

走近“大师”、感受伟大——科教救国之二

已有 5259 次阅读 2011-3-1 11:39 |个人分类:历史人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教育家, 美国政府, 科学家, 八国联军, 中国留学生

       接着前文的大师寻访,教育家与科学家仍是我关注的焦点。因为,科技与教育是衡量一个从封建藩篱中解脱出来的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最好标准。在一个世纪前,一项名为“庚款留学”的计划得以实施,即当时美国政府将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勒索巨额白银(史称“庚子赔款”)中付给自己的部分拿出,作为在华开办学校及招收中国留学生赴美的费用,实际是想用中国自己的钱培植亲美势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使得中国留学生向西方学习的步伐加快了。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今年恰是清华建校百年华诞。今日追忆大师,则其意更深。此番追忆两位“庚款留学生”的杰出代表。

 

       梅贻琦:为清华而生的校长,是他为这所学校奠定了校格。在他就任清华大学之前,由于清华师生反对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名校清华曾出现了长达11个月无校长的状态。几经遴选,身在海外考察的教务长梅贻琦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平时,他是一个“寡言君子”,许多人对他的能力心存疑虑。之后,他在回国述职时提出了著名的大师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举征服了清华师生。从此,他担任了23年的清华校长(清华大学1931-1948年,“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后扩展为新竹清华大学)1956-1962年)。成为教育界的奇迹。梅校长是一个不善谈的人,他远没有同样考上庚款留学的胡适博士高调,一生兢兢业业,在清华校长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他提倡“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并将其培养成为了清华人的精神。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健全人格,把通才教育提到了极高的地位。八年抗战期间,梅贻琦仍是清华大学校长,并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任联大常委,另两位常委是北大的蒋梦麟校长与南开的张伯苓校长)。西南联大的存在和发展,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回到北平,梅贻琦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12月清华园解放前夕。此时,梅贻琦面临艰难的选择,他实在舍不得离开他精心呵护的清华大学。最终他选择远赴美国,1956年去台湾复校。很多人说他离开大陆是为了追求自由的思想,亦或是海外优厚的条件。但更可信的理由应该是如他自己所说:“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假使我不走,这个基金我就没有办法保护起来。”这里所指的基金就是“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使用该基金必须有清华校长与民国教育部长的两人签字,梅贻琦为了延续清华血脉不落入党国之手,选择了离开。清华在台湾新竹复校,起初名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这是老校长的主意,在他生前,台湾没有一所“国立清华大学”,因为在他心中北京的“清华园”才是它的魂魄所在。梅先生生前留给身边人一句话:“能有勇气去做一个最平凡的人,不要求轰轰烈烈!”这便是他的人生写照。

 

       竺可桢:浙江大学的保姆,气象报国的先驱。竺老1910年与胡适同期考取公费留美的资格,他自幼立志科技救国,农业乃国家之根本,他初赴美国便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在发现中美两国农学巨大的差异后,他转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导农业的气象学。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投身科研教育工作。他在担任中国国气象协会副会长和气象研究所所长期间,白手起家,积极着手建立中国的国家气象台站网,在上世纪30年代参与建立了中国地理学会。1936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他曾提出三项条件:第一,财政须源源接济;第二,校长有用人全权,不受政党干涉;第三,时间以半年为限。当时他仍身为国家气象学研究的掌舵人,他放不下手头的研究工作,同时他也争取了做大限度的人事、财务管理权。然而国内外局势的急剧变化,使他的第三条要求未能满足,也正因为如此,他主持浙大校务13年,将这所东南省级名校培养成为了世界级著名学府,号称“东方剑桥”。他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的进步主张。他同时一再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作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抗战期间,为避战火,竺老带领全校师生开始了著名的“文军长征”,途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2600多公里,最终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湄潭,在及其艰苦的环境下,竺校长依然以严格标准主持办学,在大山中创造了奇迹,浙大老校友至今仍自豪地回忆:湄潭时期的浙大是浙大校史上科研教学水平难以企及的高峰。当时,竺老被学生们亲昵地称作“浙大保姆”。1949年解放后,竺老调往中科院工作,开展了大量的科学考察,并继续他的气象学研究,1961年他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72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较早关注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作为中科院气象学专家,他还撰写了多篇科普文章,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状况与气候变化知识,晚年致力于物候学的研究与推广,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实现了他科技报国的夙愿。

注: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谢谢!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6763-417628.html

上一篇:走近“大师”、感受伟大——科教救国之一
下一篇:走近“大师”、感受伟大——西南联大名师之一
收藏 IP: 220.169.30.*| 热度|

7 刘洋 侯成亚 王号 唐常杰 周灵娜 黄锦芳 陈远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