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到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junchao 物理化学专业毕业,长期从事生命科学方面工作

博文

科学的教育理念漫谈:父母该为孩子做些什么?

已有 6252 次阅读 2011-1-10 09:23 |个人分类:儿童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认知, 神经科学, 神经网络, 信息处理, 心理机制

大概不会有父母不为孩子着想的,这是在进化中形成的一种本能并在个体出生后在社会 文化的熏陶中又进一步强化。但是如何为孩子着想呢?在和平发展的时代里,让孩子健康成长基本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做到的。除此之外,我想很多家长都有一个愿望 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将来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有一份愉快而有意义的人生。
 
对大量同卵双生子(遗传因素一模一样)的长期跟踪研究的统计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智力、能力大约40-50%与遗传因素有关,其它部分由后天环境决定。这40-50%的遗传因素,其实主要体现在刚出生时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和情绪调控、行为模式的选择性优势,如果没有合适的外界环境,最后的结果往往也大相径庭。用狼孩的故事打个比喻,如果一个小孩的遗传素质很好,放到狼群里,他大概会被抚育成一个出色的狼孩。
 
孩子出生后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决定了孩子未来发展的走向。可以把这种环境类比 为一个信息场,学过物理的知道电磁场和引力场是怎么回事儿,信息场通过光、声、味、触抚等物理化学信号,环境信息与孩子的神经系统的感受器发生作用并把相 应的信息编码在他的神经网络中。从较长期的过程来看,信息场的构造或矢量强度决定了孩子心理发育也就是他的神经网络的构造速度和构造模式,而他的这个有着 复杂内部、外部反馈关系的神经网络的构造及其支配的腺体和肌纤维的活动,就是孩子未来的个性、素质、能力、动机和情感取向、意志力或者说智商和情商的全 部。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经常带他到有意义的环境,但孩子的婴幼儿时期,是形成最初的发展蓝图的决定性时期,家庭给与的信息量和信息结构的影响 是决定性的。随着孩子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自我意识、认知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建立,这种初始的心理结构会作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在对更多更复杂结构的信息元素的 吸收和积累中,会有两三次的不同层次的结构性突现,并对不同的方向也就是兴趣取向呈现出很大的选择性优势。随着孩子的自我或自觉意识逐步强大,家长、老师 的影响力逐步减小,孩子按前期建立的动机程式也就是适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则自己寻求合适的信息,就像饿了渴了会主动去找喜欢的食品和饮料一样。有的人说 养孩子就像训练小猫小狗学知识、技能,训练鹦鹉说话,这很正确,只是动物的基础神经系统怎么训练也不能达到人的程度,器官的构造、神经元的容量和初始调控 关系都不一样,但机制或道理是一样的。
 
家长对孩子提供的信息环境决定了孩子早期的发展,这包括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情感交 流以及言传身教或自己行为习惯的示范作用,这大致或潜在地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一生。而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明确的或潜在的预期,都会在日常生活和为孩子信息 环境的配置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来。所以,特别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也就是决定着孩子心理发展的初始蓝图、发展效率和发展方向等等方面,家长对孩子有效信息 环境的配置和行为方式的引导规范至关重要。具体地说就是每天的每时每刻你让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玩什么、和对他的行为方式或与他人的交流方式的引导和规 范,对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来说真实的微观过程就是这样。如果真的具体到每时每刻或每一天,这会让问题没法讨论,所以只能粗略分门别类加以说明。
 
还应该注意一点的是孩子认知的速度,也就是对外界信息吸收的速度,最初的过程很缓 慢,但会是以指数(有些阶段以指数的指数)的方式增长的,到一定阶段会大致以线性方式增长,到中年以后增长的速度下降,并逐步稳定下来,直到老年以后基本 不再增长,并可能会因为出现神经的生理性病变而失忆或某些行为能力的丧失。这个过程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但大致的情况是这样。
 
另外,信息是有结构的和相互关联的,这与科学的统一性和事物的统一性这个基本原则 有关。这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也包括商务、文学、艺术甚至家政和个人或公共关系,比如社交、恋爱和婚姻。如果你为孩子配置的是最核心的、最基本的信息,比 如直接体现那些最广泛、最基本的规律的信息,他从有限的信息里就可以直接获得一般性的规律,而在以后的动机程式中就可以对环境信息作出正确有效的反应。如 果配置的信息是散乱的甚至是误导的,那么这种规律就很难呈现出来或者根本不能形成。所以,可以预见,虽然孩子天生的学习能力几乎是相同的,但孩子认知和行 为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智商和情商的分化会是以级数的速度进行的,在学生时代面对的环境差别不大,可能还显示不出差异来。但到了大学或社会上,自己独立自主 以后,立时就会有数量级的差别。
 
首先是孩子对自我和周围环境的认识,并在遗传形成的基本行为方式的基础上行为和习 惯的扩展或建立。这是从对线条、颜色、形状、质感、气味、触觉、质感、物体、运动、自我等信息在不知不觉之中逐级认知并实时与支配腺体分泌激素调控情绪和 支配行为的效应器整合在一起形成的。这个阶段没有家长的引导孩子都可以自己完成,这种能力是天生的,也就是在进化中决定的在发育中形成的由基础神经系统决 定的,或者就是上面说的遗传因素。遗传因素的不同这个阶段完成的快慢和对不同信息的兴趣取向不同。如果这时他吸收了较多的好听的声音、好的画面或色彩组合 方式,并且和他自己的直接尝试结合起来,并在以后不断强化,他对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天赋就会被激发出来。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吸收,也就是孩子没有对音 乐、绘画的足够的感受、理解或欣赏、鉴别能力,而只是机械或形式化的训练,那么可以肯定结果只能是走向家长希望的反面,孩子很快表现出烦躁、没有耐心并且 不配合。如果家长过于严厉要求,往往损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并可能激发他的逆反意识。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音乐、绘画、舞蹈方面有所发展,但往往忽略了必要的吸 收,孩子可能学会了一些机械的技术,但乐感、想象力没有足够的底子,很快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相反,如果有足够的吸收,即是没有音乐、绘画技能的任 何训练,他对艺术的品味同样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技能的训练有助于达到这种境界,但不是效率很高的一种方式。而如果以此为职业或兴趣爱好,那当然技能训练 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网友说起他的两个孩子,相差两岁,大的四岁开始学钢琴,几年下来越来越没有耐心。看老大很费力也学不进去,于是就不让老二学了。可很意 外,老二反而经常跃跃欲试,显出很大的兴趣,经常希望自己能一显身手似的。老二无意中跟着老大的学习吸收了很多,又没有机械训练的枯燥,兴趣可能就激发出 来了。如果能以自己的兴趣作为动力,家长有这个条件,就是有足够的经济后盾作保障,又有心栽培,倒不妨可以着意培养。但这是一种极难被认可的职业,即便对 于自娱自乐,也是一种极难达到一定程度的爱好。因为你只有和历史上以前的艺术家比较,历史上已经有太多的高峰矗立在那里,只有非凡的天才才有可能达到这样 的高度,你只有达到了或超越了他们达到了新的高度你才可能会被认可。即便对于儿童时期就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很有天赋的,这也会是个漫长而要付出极大努力 和代价的过程,涉及到的技术和机遇方面的因素很多,与能否得到名师的指点和引导从而以很高的效率快捷的达到某种境界关系很大。如果他的老师就不具备相当的 高度,那么孩子有可能被误导,或流于平庸,不太可能自己发展起来。对生活在音乐、绘画等艺术世家的儿童来说,成功的几率也不是很高,毕竟已不是那个全民热 爱艺术、艺术主导社会的时代了。对一般的家庭,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基本不具备,成功的机率就微乎其微了。当然,如果是仅限于技能达到某种程度而作为一种一般 性的职业,或作为一种陶冶情趣的爱好甚至社交的一种方式,那或许是比较容易的,但在现代社会里这显然这不是很有优势的一种选择。孩子如果没有兴趣不能投 入,仅仅是浪费了家长和孩子的时间,但真正感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又怎样呢?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或人生追求,但对于家长来说,很多时候像陷入 一场恶梦。我的一个朋友从小跟着父亲学画画,画得相当有灵气,对文学的感觉也非常好,后来读了清华美术学院,我看过她的一些作品,相当不错了,比市面上很 多作品水平要高,但数量不多。真正热爱艺术的,会有一个自我要求,不会粗制滥造。她后来还是放弃了画画或相关职业而改行做了别的。从投入产出来说就非常的 不合算了。我曾对她说,“如果我有小孩了,跟你学画画吧。”她说,“教他没有问题。不过你可要想好了。如果我有孩子将来要画画,左手画,剁左手,右手画, 剁右手。”看她平时温文尔雅而这时候一幅恶狠狠的样子,我自己都出一身冷汗!可见艺术职业生涯的艰辛!用一生最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一个阶段为代价达到了相 当的程度而又不得不放弃的那种感觉不是常人可以体验和理解的。如果家庭条件足够好,真正热爱艺术,可以养孩子大半生或一生,那另当别论。中国社会发展很 快,现在,中国有不少这样的家庭可以支撑起孩子玩艺术。但在十年前,还不太可能。我的一个朋友家庭条件在当时的中国算是非常优越了,从小受艺术的熏陶,自 己也很聪明、有灵气,对文学和表演艺术有相当的品味。到了大学时代,父母已经由对女儿的欣赏、自豪变为担心了,很担心她成为一个“文学青年”。可她呢,出 乎父母的意料,觉得文学还不够,要做艺术,去拍电影,而且真真切切的成为了一个“艺术青年”。为此给父母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家庭到了决裂的地步。后来, 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追求,在国内读了电影方面的研究生,后来去了巴黎。她未来的路仍会极度的艰辛和漫长。一个艺术家在成名之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而 越是有深度的艺术家,往往越超前时代,越难获得社会公众的理解、欣赏和认可。当然,我说的故事是中国九十年代末的,后来国内艺术品市场很活跃,很多艺术家 的作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变得很富有了。但相对于众多长期全身心投入的庞大的基数,这些被市场认可的仍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很多人在早期,不得不把现在价 值几百万元的作品以几万块钱的价格卖掉以维持自己最低限度的生存和再生产。相对于其它任何职业,包括科学,艺术之路是最艰辛和漫长的。家长在希望孩子学艺 术的时候,很多时候只看到了成功艺术家身上的光环,其实非常有必要了解艺术家成功背后的艰辛和孤寂。
 
对于其它的方面,比如科学、技术、商业、金融、法律、医学、媒体等等,也是一样的 情况或过程。除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艺术类似外,其它的都可以归结为一类技能或技能组合的训练,学校教育提供了对未来大部分职业要求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和能力 的训练,但学校的东西往往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而且几乎对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如果希望孩子出类拔萃,孩子到某种年龄后的自主能力、自学能力、自己对环境 分析判断并作出正确选择和对自己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个能力越早形成越好,家长也会越省心。这个能力是抽象的,但却是通过某些实 际的具体过程形成的。那么,家长对孩子心理变化的观察分析并适时提供合适的信息就显得异常重要,这只能对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孩子的遗传因素、已经形成的 兴趣取向、家长的预期很大程度上起决定作用。
 
我们对Charles的 方案最初是针对国内应试教育希望他在对付读书方面能有一两年的提前量,可以让他入学后轻松对付考试并能有一些余力扩大知识面。同时在英语方面附加一些额外 课程,以弥补国内英语教育的不足。他从两岁左右开始阅读图画故事,虽然一天一般不会超过半个小时,但几年下来的积累已经很可观了。除了行为规范、情绪情感 自我调控的内容外,主要是关于自然和自身的科普读物,这些东西帮他确立一个关于自然、自身行为的基于因果逻辑或者理性的基本的心理框架。我们也默许、甚至 鼓励他自己在有安全保障情况下的完全的自由和随意性,这有助于他主动性、自我意识、独立性的形成。而对有意义的实践探索,比如观察研究公园水管喷头、到香 港后深度探索轨道交通、沉浸在通过玩具营造的世界里自由驰骋、无穷无尽的对周围事物的探寻发问,都给与充分的支持、配合和鼓励。书本提供的对自然、自身的 解释和他自己实际体验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他对读书有选择性但基本上不怎么排斥,现在经常会自己拿一本书随意翻翻。其实孩子只要能从书本中得到有意思的 东西,他就会喜欢读书。而通过读书是可以让孩子尽快成长的捷径,也是人一生发展的捷径。现在毕竟是科学主导社会发展,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有意识的强化他对科 学的理解和领悟,对他大规模地冒出来的各种问题都尽可能给出准确的答案。要么就不给出答案,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给出他能理解的答案的。这需要他自 己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现在的一个瓶颈是,如果没有原子、分子的概念和相互作用的基本图景,他可以扩展知识而不太能进一步深入和提高了。所以爸爸一直留心为 他买适合孩子阅读习惯的物理、化学读本。有了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之后,他的认识的空间就可以彻底打开了。比如就可以准确回答诸如“核糖体是干什么的”、 “为什么洗洁精能杀死细菌”、“图像如何进到照相机里”一类的问题了。
 
写这么多,是因为前两天爸爸终于买到比较合适的物理、化学读本了。这是台湾出的一 套中学生科学读本,总书名《中学生必读的图解科学教科书》,分为《寻找生活中的科学原理》、《挖掘物质世界的秘密》、《发现生命与宇宙的奥秘》、《揭开能 量与能源的秘密》、《发掘大气和水的循环原理》几个分册。以漫画的形式让孩子进入情境状态并导入问题,然后给出解释。有些内容并不是很好,因为还是现象描 述而没有给出背后的准确的机理,但爸爸看重其中两册关于物理和化学的部分。还有一本是《化学趣味教室》,韩国人编写的,也是漫画的形式,通过物态变化、原 子、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解释一些常见现象。另外,还买了一套《Super小学堂》,包括《探险动物世界》、《自然植物的百种样貌》、《宇宙奇观大秘密》、《我要成为科学试验王》、《地理冒险队》、《惊奇生活体验记》、《人体这么奇妙》共七本小学生的科普读物。Charles早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这后一套书的水平,不过这套书也是以漫画的形式给出情境,然后分析解答问题,写得很有意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开阔一下视野。除此之外,还买了三本一套的《小学生一定要注意的30种细节》、《小学生一定要养成的30种习惯》、《小学生一定要做的30件事情》。这套书也没有太大的新意,很多内容Charles都 知道了。但这套书也是很有意思的漫画,只不过想让他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信息环境进一步强化巩固小孩的必要的习惯和行为规范。还有一本是《唐 诗》,可惜只买到了下册,台湾出的,专为孩子设计的,配有插图和浅显的适合孩子口味的解释。这方面台湾做的最好,但数量不多。香港这方面书很少。内地太多 但大都粗制滥造,偶尔也有好的,但极少,几乎碰不到。爸爸在北京留意了很长时间没有买到合适的。买的一套是许渊冲编译的从汉魏到唐宋明清的多卷本古诗词读 本,有拼音和英语对照的成人读物,篇目选择和英译也不是很好,但这次回北京逛了好几个书店实在找不到更好的版本了。国内编书的很不敬业,太多粗制滥造的 了。爸爸以后有空自己主编一套。
 
特别说一下,唐诗或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它通过意象、意境的感悟而 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方式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生中的复杂现象或过程,可以或更容易达到更高更深入的程度。中国人有着把中西文化兼容并包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让西方人学中国文化,就困难的多了。还没有看到有西方学者对西方科学文化达到很高的境界而同时对中国文化也达到很高境界的人。黑格尔、莱布尼茨、海德格 尔算是西方的高人,对中国哲学也只是蜻蜓点水了解一点,但已经非常心悦诚服了。他们自己的哲学体系和老子、易经的哲学体系差得很远,但西方的优势在于通过 逻辑和实证逐步细化到了事物的最基本的量子化结构的层面了,可以精确的描述和预测。中国却仍停留在现象的层面,经常被庸俗化教条化而变为大忽悠。Charles现 在进入了英文为主的国际学校,英文按部就班的跟下去,每天再读十分钟二十分钟的,不太会成为问题了。于是最近开始强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希望他再过一两年 能自己自觉地每周背一两首唐诗而不用爸爸的辅导了,并能开始自己阅读古典文学的通俗读本。希望他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可以自己自觉读书学习,而爸爸的角色 也转入辅导他的中英文写作方面。看在美国生活的网友的孩子,华人家庭,妈妈多做辅导,11岁就写出了很不简单、中国大学生也写不出来的英文。我自己大学同学中,如果父母是老师的,往往发展就很全面。有一个跳过几次级,十四岁进了大学。
 
(2009年12月发在搜狐博客,2011年元月转贴于科学网博客)
 


我们的下一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2551-402854.html

上一篇:介绍和推荐一套不错的科普读物:《21世纪探索科学大百科》
下一篇:港岛行山
收藏 IP: .*| 热度|

4 罗汉江 吉宗祥 徐耀 杨华磊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