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草堂——猪の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mengjin 行为上保守,思想上激进

博文

【高校管理的“瞎折腾”何时停矣?】 精选

已有 12836 次阅读 2011-1-2 12:22 |个人分类:社会视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部, 瞎折腾, 规范化, 混乱, 高校管理

    【在去行政化还不可能实现的前提下,教育部应加强对高校管理的正常监督作用,而不是完全放任自流。在现阶段,国内高校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处于高校管理最顶层的教育部宜对高校管理的无序性、任意性进行适当的规范……】

        高校管理应当遵循教育、科研自身的客观规律,但是国内很多高校的内部管理政策和措施都经不起推敲,很多甚至明显违背教育、科研规律。究其根源,官本位思维是导致高校管理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中国文化传统里的“官”,实际上等于没有外部监督的地位与特权。在科研、教育机构中,一旦按照“官”的思维来做事,如果没有监督和约束,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对于国内高校的行政人员,除了内部自上而下的约束之外,还没建立来自外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处长、副处长、甚至科长对教授的优越感在很多高校都能感觉到。从数十个教授去竞争一个副处长职位的新闻可以看出官本位思维在高校的泛滥。在去行政化还不可能实现的条件下,依靠自律根本无法解决问题,从上而下的约束力量应该加强,而不是削弱。中国高校管理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那就是来自顶层的约束力量还不强,甚至根本就没有。在现行机制下,处于高校管理最顶层的教育部要对国内高校管理的高度无序、任意、混乱的现状负责。教育部虽然不需要对高校管理事事躬亲,但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应尽可能地避免高校管理的“瞎折腾”。国内高校管理有哪些“瞎折腾”?坐在办公室里挖空心事地想点子,再盖上大红章,今天一政策、明天一文件,“瞎折腾”的事情多去了。

1. 人员引进

        本来,人员引进是在应聘者中评价教学、科研能力的相对优劣。但国内很多高校的人员引进却“另辟蹊径”,先是非“211”高校毕业的不要,然后是非“985”高校毕业的不要,现在又来了个非洋学校毕业的不要。先是看研究生阶段的学校,现在又“更上一层楼”,倒查“祖宗三代”(博士、硕士、本科),要看本科生阶段的学校。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倒查“祖宗四代”(博士、硕士、本科、中学),要看中学阶段的学校,非省重点中学毕业的不要?

         先不说划分“211”、“985”的做法是否合理,评价人才是该看个人本身还是看他(她)毕业的学校?引进人员不就是看他(她)的学术和教学潜力吗?干吗非要沿用以前文革时查“祖宗三代”的荒唐做法,搞一个“出身”的限制?普通院校的研究生发过6.0、甚至10.0以上文章,难道不比只发过1.0左右、甚至连SCI文章都没发过的“211”、“985”博士更强一些?纯土鳖和海龟相比,如果土鳖在科研环境更差的环境中取得的科研成绩优于海龟,难道这个土鳖的学术能力不比海龟更强一些?如果您的学术能力真的优越,还需要依靠“出身”的优势才能PK过人家?

2. 职称、岗位聘任

        和人才引进一样,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实质也是在申报、应聘的人员中评价教学、科研能力的相对优越性。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就是在指标范围内比个人成果(如文章IF和数量、奖励等级和数量、专利推广、教学、课题等),干吗非要弄一些讲究“出身”(如博士学位、进修经历、留学经历等)的条条框框,而且多是一些不直接显示学术能力高低的条条框框。即使要通过门槛提高晋升、聘任人员的质量,也应直接针对学术成果本身的质量和数量而设置门槛。如果人家硕士、纯土鳖拿出来的成果比博士后、海龟更强一些,不反而说明人家更优秀、更值得晋升和聘任吗?一个好的人才政策一定要给所有的人都留有希望,特别是那些很可能被“框框”排除在外的特殊人才,不管是新引进的还是现任职的。如果说人员引进由行政人员把关,如果不依靠条条框框可能不好判断其学术能力,但职称晋升、岗位聘任都基本上是由单位里面知名教授组成的评选委员会来把关,而且在日益追求量化考评的今天,难道教授们也不能客观判断学术优劣么?往大处说,这是不放手行政权力,事事都要横插一杠,让教授们没有独立的决策权,往小处说,这是在侮辱委员会中全体名教授的智商。

3. 其他管理

        高校管理的无序、混乱、荒唐基本上是随处可见,本文已超过1,300字,限于篇幅,在科技奖励、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懒得说了。

        反正,对于高校管理的“瞎折腾”,是到了该适当规范化的时候了,或许教育部应该做点事情了。

【后记:本文提到的人才引进政策,博友赵明的置顶博文有更生动的阐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5006-400207.html

上一篇:民科逐渐淡出的背后
下一篇:【研究生培养的几种模式】
收藏 IP: .*| 热度|

27 曹成 王伟 卫军英 陈儒军 孙学军 于锋 梁建华 胡新根 杨洪强 郭保华 毛培宏 佟冬 杨正瓴 吕喆 姚雅欣 耿文叶 李学宽 陈辉 许培扬 李永丹 柏舟 罗汉江 吕向峰 吕杰 陈仕毅 hangzhou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