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师如何培养研究生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质量。在土博士日益遭受歧视的今天,研究生培养的话题更应值得关注。那么,目前国内到底有哪些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些五花八门的培养模式各有什么特点?是不是跟研究生的质量下滑有直接关系?......】
与本科生的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属于个性化教育,每个单位、甚至每个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都多少带点自己的个性特征。记得一老教授曾感叹,现在的学者已经越来越不会带研究生了,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现在想来还真有一定的道理。如今,国产研究生的境遇已大不如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国产研究生质量的整体下滑。导师如何培养研究生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质量,从逻辑上讲,研究生质量下滑肯定多少与国内学者实际采用的培养模式有点关系。总结了一下,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有些研究生导师可能兼具某几种特征):
(一)事事亲为模式
这类导师对所有的事情都不放心,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连细枝末节都不放过,研究生什么都不用操心,只需要按导师安排好的步骤去执行即可,与比较懒的研究生是绝配。年轻的导师往往喜欢这样。这类导师看起来事事替学生着想,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比较关心,给人的感觉很“nice”,与研究生之间的感情也比较好。他们比较有主见,但同时也比较武断,表面上会听学生的意见,但实际上,即使有创造力的研究生提出的好建议、好想法也基本不会采纳。经历这种培养模式的研究生,由于所有的东西导师都由“包办”了,毕业肯定不用愁。不但“成果”不会缺,稍微勤快一点的研究生甚至还可以拿出相当可观的“成果”来。不过,由于缺乏独立性思考,在科研上自我验证的空间基本没有,他(她)毕业后的实验技术也许相当不错,但学术思想却相对比较欠缺。
(二)完全放任模式
与事事亲为型完全相反,这类导师只提供实验室、只提供研究经费,基本上完全放任学生自我发挥,绝大多数时间对怎么做绝不插手,甚至长时间对课题进展都不过问。我就知道好几位这种类型的研究生导师。这类导师不强迫学生去做事,他们不是没指导能力,也不是完全不指导研究生,只要学生就具体的问题请教,他们会给出详尽的指导。自制力强、思想活跃的研究生遇到这类导师是一件幸事,但对于“不懂事”的研究生而言,一般很难有所作为。从这类实验室出来的优秀研究生思想非常活跃,在科研上也能独当一面,这种优秀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当然,这类导师培养出来的优秀研究生虽然绝对优秀,但数量往往也很少,更多的研究生出来后都比较平庸。
(三)流水线产生模式
我知道有好几个牛单位的好些牛导师就是按这种模式来“培养”研究生。在这类导师眼里,研究生就是现代化生产流水线上的固定实验员。这类导师只要求学生做某个具体的实验工作,而且从不告诉学生为什么,学生所做的全部就是尽快上手,按高IF杂志的标准做出老板所需要的漂亮结果,后面基本就没有研究生的什么事了。导师拿到多个研究生的漂亮结果之后,将数据进行“组装”,整理成高IF的paper。这种实验室表面上看起来很牛,硬件设备先进、管理正规、课题很前沿、文章IF很高,对欲报考的研究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从研究生培养的角度来看则不然,这类实验室就像现代化工厂的加工线,研究生只是加工线上的“廉价机器”,它们不是为了培养研究生,而是为了高效生产高IF文章而存在。似乎越牛的单位,这种流水线生产研究生的现象就越突出。这类实验室出来的研究生,在他(她)负责的单项实验技术上绝对是一流,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实验技能比较单一,除非是有上进心的研究生,悄悄地参与过自己负责环节之外的工作。同时,由于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专攻某一个技术环节,完全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所以科研的整体思维比较缺乏,科研的独立性也很差。虽然学生毕业时拿出来的paper非常牛,但在科研上并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四)剥削式“培养”模式
这类导师在研究生看来有点“变态”,他们对研究生所做的一切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剥削”。他们完全不关心研究生的培养,甚至根本就没有“培养”这个概念。在这类导师眼里,研究生只不过是剥削、压榨、利用的对象,而且是可以不付工资的那种。这种导师对研究生非常苛刻,根本不管研究生的生死,即使逼得研究生跳楼也在所不惜。在这类导师中,有的导师虽有充足的课题经费、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但对学生的要求是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其他时间都是干活的时间,周末、节假日想都别想,对学生的苛刻程度几乎到了奴隶主的地步。有的导师没有课题、没有经费,对学生的毕业课题不管不问,但却恬不知耻地要求学生毕业必须先拿paper来,而且必须是导师为第一作者的paper。还有更变态者,他们对研究生的剥削、压榨和利用远远超过了学术本身,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是威逼女研究生贡献自己的肉体。这类“禽兽”导师是将“教授”变“叫兽”的败类。
(五)个性化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的最佳模式就是个性化培养。所谓的个性化培养,就是不拘泥于固定的培养模式,而是针对研究生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研究生总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有基础差的、基础好的、家境贫寒的、家境富裕的、性格开朗、性格内向的,等等。对于不同的研究生,在学术规范、实验技能、阅读与写作能力、发言能力、科研思维能力上的培养都要做到因人而异。能做到个性化培养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1)导师了解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2)所带研究生的数量不太多;
(3)导师有精力、有耐心。
实际上,每个研究生的培养都是一个鲜活的具体培养案例,能真正做到个性化培养往往很难,特别是对那些同时招收了几十个研究生的导师而言。个人认为,即使因为精力有限而难以做到真正的个性化培养,但也要在指导思想上有这个意识,首先关心、尊重研究生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鼓励和支持,一定要把研究生当成一个需要培养的人才来对待,至少当廉价的民工看待是不对的。
【图片与主题无关,非商业用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