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秋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ngshiliang 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质、地面沉降、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研究

博文

“站着把钱挣了”

已有 3315 次阅读 2010-12-18 18:45 |个人分类:自说自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化, 电影, 姜文, 商业化, 贺岁片

 “站着把钱挣了”

——《让子弹飞》对中国商业电影的启示

【作者:段菁菁;转引自《新民晚报》2010-12-18-A9版“海上文谈”栏目】

       在导演姜文的第四部作品《让子弹飞》中,当葛优饰演的汤师爷谆谆教诲县长如何跪着才能挣到钱时,姜文饰演的张麻子县长将手枪扔到桌上,说:“要站着把钱挣了!”一如影片中无数个意蕴深长的台词对白,“站着把钱挣了”可以认同为姜文某种情绪的表白。
    
       “站着赚钱”还是“跪着赚钱”,体现了中国电影导演目前面临的困境:要高傲地站着,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就意味着曲高和寡,可能失去绝大多数观众;而当你在艺术上妥协之后,做得够通俗,则被评价为“跪着挣钱”,不坚持艺术理想。
    
       17年来,姜文一共只拍过4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三部作品都证明了他并不认可“电影是娱乐时代的消费品”的观点,他试图在自己的电影中加入大量对于历史、对于社会、对于人性的思辨性内容。这样一位导演投身商业大片的拍摄,在2011年的贺岁档,与陈凯歌、冯小刚狭路相逢,与《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激烈厮杀,人们的期待中包含着另一个问号:姜文向商业的靠拢,能不能催生中国电影产业化的一个良好模版?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影逐渐形成商业化雏形,在一大批电影人的努力下,国产电影在摸索中不断发展商业化之路。然而,十几年间,真正“叫好又叫座”的中国商业电影却寥寥。一些胸怀崇高艺术理想的导演纷纷转投商业片,而这些影片在取得高票房的同时,也一次次透支了中国电影人的信誉。中国导演们忙于跟上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步伐,但无论是电影理念还是电影技术,都表现出无法弥补的差距。
    
       一度,姜文也在“站着赚钱”与“跪着赚钱”间迷失。2005年,姜文推出《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积攒了7年力量的爆发之作,票房惨遭滑铁卢,剧情被指晦涩难懂。姜文表示,这部电影给了他一个很大的教训,让他重新思考如何与观众相处的问题。
    
       不难看到,《让子弹飞》中,商业大片风格颇为明显,姜文说他遵循的是“好莱坞最遵循的模式”。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故事架构,《让子弹飞》在剧情上通俗易懂、脉络清晰,同时节奏紧凑,还带着些许荒诞主义的色彩。姜文说:“《太阳照常升起》尊重对生活的感觉,而《让子弹飞》更尊重电影的本质,就是要讲一个好看的故事。”如何拍出一部能够吸引人的电影?“心态放下,舒舒服服地拍。”显然,姜文所说的“放下”,需要有别于以往所谓文艺片的心态。
    
       在姜文看来,商业片并不只意味着商业化的元素、商业的宣传、包装和发行模式;明星、噱头和俗文化也不是商业的内核;商业电影的真正本质,是用符合商业逻辑的方法来操作电影。从《太阳照常升起》到《让子弹飞》,三年间,姜文的变化,与其说是妥协,不如说是他在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上变得圆通了。
    
       “站着把钱挣了”,也许,中国商业电影确立了一种新的标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5562-394873.html

上一篇:“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2010-12-18上海)论文专辑
下一篇: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出炉
收藏 IP: .*| 热度|

1 黄晓磊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