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浙大人事制度改革,仍是先“拿教师说事” 精选

已有 9676 次阅读 2010-12-17 09:10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浙江大学, 教师分级, 人事制度改革

如果不算2003年中国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2010年的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将更有示范性,也更有意义。因为本次改革多了一个国家指导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本年度,先是深圳大学的人事制度“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广泛惹人关注,接下来是浙江大学的“教师分类管理”引起争议。在深圳大学,制度规定改革方案实施后进来的人是“新人”,而之前的人是“老人”。新人实施的是“非升即退”:在首个合约期结束时,“新人”如若不能通过学校的考评,学校有权解除“新人”合同;而“老人”则是“非升即降”:“老人”如果在考评中达不到要求,则级予降级的处罚。深圳大学的改革的时间计划20年完成。浙江大学则把教师分为“教学科研并重岗”、“研究为主岗”、“教学为主岗”、“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团队科研/教学岗”等五个教师岗位,浙江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计划7年完成。但综观两校的改革,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人事制度改革,都不约而同地把教师作为突破口,通俗讲就是“先拿教师说事”。拿教师先说事,有多少合理性呢?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突破口到底应该首先“拿谁说事”呢?

大学办学必须依靠教师,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大学人事制度改革首选教师作为突破口,似乎也合情合理。可是,如果仔细考量,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在目前中国大学中,除了学生以外,大学中的教师已经成了“弱势群体”(大学中的超级“牛人”教师除外)。大学教师不得不接受各式各样的评估,接受难以完成的科研和教学量化任务。在做这些事的同时,他们自身的后顾之忧没有人问,更没有人管,甚至于自己工作中的事都很难处理。一些行政官员可以对他们指手划脚,一些行政部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一些小的办事员,都可以让一位老教师折腾几次!除了此之外,他们一年还要填写无尽的表格、写没完没了的总结、开无聊无实的会议。先拿教师说事,教师心里能平衡吗?所以我认为,大学如果真想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首先改的应该是大学的行政人员,包括所谓“双肩挑”(行政和教师双重身份)人员。应该首先让这类人员的人数减少一半,减少行政部门干部职数,一般不设副职。其次,应该转变他们的职能,让行政领导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第三,应该加快行政部门的自动化进程(主要是部门不想做,因为自动化了,岗位就得减少,权力也会减少),把教师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比如各类表格、总结完全可以在一定平台上自动生成,教师只需经常对自己的帐户进行更新即可。但我们看到的情况却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大学校级领导职数增加了,享受正职待遇的人数增加了;大学处级职数也在增加,正副处级调研员也在增加;大学行政部门的权力没有下放,服务意识也没有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拿教师说事,真有点“一个娘的孩子,差距乍就这么大呢”的感觉。

就算是可以“先拿教师说事”,这种“说事”的方法也让人难以接受,也是有违教学、科研规律的。教学规律是什么?很难用一句话来讲清楚。但是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投入,没有爱心那是绝对不行的。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它方面不讲,教师方面必须视教学为一种事业,为一种人生责任,教师对教学必须充满爱,对学生充满爱。这是教学效果的前提。但如果强行把教学定位为任务,用“工作量”去考核,教学就会完全演变成为一种“职业”,成为赚钱的手段和工具。这时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科研同样如此,从事科研工作最为需要的是科研人员要“无功利性”、“无私心”,“大科研”要求从事科研的人员必须有从事科研的恬静与自由,视科研为自己的兴趣和事业。如果把科研也量化为一定的指标,完全无视教师的兴趣,那么从事科研的人就没有稳定的科研方向,也没有发自内心的动力。科研完全围绕功利目标,围绕别人设定的指南,是很难有大的突破的。由此观之,把科研量化为指标,把教学量化为工作量,无疑于给教师戴上镣铐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同时,把教师分类、给教师量化指标也同样有违人才成长规律。中国古代教育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即是说,教师的职责包括三个方面:教书、育人、释解学生疑难。如果把教学工作定量为“工作量”,则传道、解惑的功能将不复存在。师生互动将远离中国大学校园,而这是人才成长所必须的。从大学职能上讲,大学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但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却是:培养人才是中心,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是两个基本着力点,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必须为人才培养服务。在大学史上,大学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职能的产生,均是为了人才培养服务的。无论是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还是范海斯的“大学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其归宿是培养人才。把教学与科研截然分开,不符合大学的宗旨,终归大学不是科研院所;同时把“大牛”们完全限于科研,不为本科生上课,不指导本科生,也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更不利于“拔尖人才”培养。

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的结果应该是更加体现以生为本、以师为本的思想,而不是“以官为本”、“以管为本”的思想。改革后,应该使教师压力减轻,使教师有能力、有经费、有条件、有时间、有心情地从事自己想从事的事情,它可以是教学亦可以是科研。同时,我们可以在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间明确一个边界,但这个边界必须具有渗透性,必须使教学科研化,使科研、服务的成果教学化。一句话,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应该使大学的教师更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大学的学生更有个性地健康成长。

本文载《科技日报》2010-12-17(8):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394420.html

上一篇:提高大学“服务社会”职能效度的三个着力点
下一篇:“教师分级”别冷了教师的心
收藏 IP: .*| 热度|

40 武夷山 王进 孟津 卫军英 鲁雄 陈儒军 刘进平 陈绥阳 孙学军 王涛 罗帆 俞立平 赵凤光 朱优峰 曹天德 许小可 逄焕东 孙军昌 陈苏华 吉宗祥 曹雁冰 陈永金 张怀平 张天翼 贾利军 李学宽 郭桅 许培扬 李孔斋 赵长伟 丛远新 祁峰 郑永军 张南希 cquwgj spider sunnyzhu freeunlimit xuqingzheng bridgeneer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