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大散文家韩愈所著散文名篇《师说》,我已拜读多次,近又重温,悟出了一些新意,尤其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颇有启发。
首先,文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其意是说,古代的学者都是有老师指导的。老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所谓传道,就是进行品德、道德方面的教导;所谓授业,就是传授某一方面的学业或学术;所谓解惑,就是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和求知。韩愈说,一个人并非生来就有知识,他必然对于所见到的各种问题都不明白,即为“惑“,但是“有惑之人”不愿从师,这才是真正的“惑“。所以,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父母都会让自己的孩子上学读书,而国家和社会更是要求公民应当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世界各国几乎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这正是体现了一千多年前我国唐代大学者韩愈的“人非生而知之,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的教育理念。我想,当今我们在报上时常看到,某某地方因种种社会原因,使当地的孩子“弃学经商”,或“中途掇学”,甚为可惜。殊不知,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教育环境有诸多缺失之处,但另一方面,更说明,一些家长们(无论是农村或城市)可能对于后代“读书上学”受教育的意义还没有切肤之痛,这也是目光短浅,没有看到更久远的利弊。
其次,文中贯串了一种“师生都是相对而论”的思想。认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认为,师生都是相对而言的,无论是比我年纪大的或比我还年轻的人,无论是富贵的或是贫穷的人,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有学问,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师”或“先生”。“师生”并非以年龄和贵贱来区分。韩愈在其后文中更列举了先贤不齿求师拜学的例子。作者对此也很有体会,例如,许多我所教过的或熟悉的学生,我校所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早就成为国内或国际著名专家学者,他们不但是我们现在学子们的老师,更是我们这帮早已退居二线的教授(老朽)们的老师。这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新老交替的一种自然规律所使然。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历史必然。
再者,文中提到“圣人无常师”是说任何明白人都知道,老师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事实如此,今年可能是这位老师教你这门课,明年可能又是那位老师教你那门课。古代是这样,现代则更是如此。孔子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更进一步表明了这一思想。韩愈所说正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可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普遍规律。我似乎特别深感,一个学者,所跟随的大师愈多,其收获也将愈大。所谓博采众家之长,就是这个道理。只要稍稍翻阅近代名家之求学历程,你必会深感他(她)们都有学贯中西的阅历。
总之,作者深信,人非生而知之,一定要向师者学习,更广义地说,只有向一切有成就的人及其著述学习,才能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