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研究称北极光出现频率创下百年最低纪录:关注太阳黑子活动

已有 5477 次阅读 2010-10-3 09:4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气候变冷, 太阳黑子, 极光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9月15日(北京时间)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20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2016年,太阳表面的黑子将变得了无踪迹,并将维持至少数十年。此一现象上次发生时,正是17世纪地球的长时间低温期。在1645年至1715年间,太阳黑子一直呈“失踪”状态,这一时期被称为“蒙德极小值”。而该现象发生时,整个欧洲正在经历持续了数十年的低温“小冰河期”。

        芬兰气象局科学家发现,在过去5年间,北极光出现频率逐渐减少,创下一百多年来的最低纪录。太阳活动低值期在2008年正式到来,但这个低值期正在持续下去。

        关注太阳黑子活动。

研究称北极光出现频率创下百年最低纪录(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2日 10:37  新浪科技

太阳活动减弱北极光变更罕见更黯淡(图)
受到太阳活动减弱影响,近年来北极光逐渐变小。图为今年2月挪威上空的北极光。

北极光
北极光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芬兰气象局科学家发现,在过去5年间,北极光出现频率逐渐减少,创下一百多年来的最低纪录。

  北极光一般遵循持续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在这个周期内,北极光出现频率先是达到一个峰值,接着逐渐减少,直至最低谷。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研究人员诺拉·帕塔米斯(Noora Partamies)说:“太阳活动低值期在2008年正式到来,但这个低值期正在持续下去。”

  她补充说:“在过去半年,我们发现太阳活动强度有所增强,而我们确实不清楚太阳活动低值期是否已经结束。”北极光是出现于地球北极高纬度地区上空的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由太阳风撞击地球大气层,带电粒子被吸引至磁极所引发,对电离层和磁气圈等地球大气区域的电子产生破坏性影响。

  所以说,北极光出现频率减少是太阳活动正趋于平息的信号,因为是太阳活动引起太阳风以及太阳耀斑等。对于帕塔米斯这样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是他们首次通过现代观测网络,发现太阳活动周期在像如今这样遭到严重干扰时发生的状况。帕塔米斯说:“我们接下来会看到什么?是下一个太阳活动高峰的到来,还是姗姗来迟?这个高峰期的破坏力会非常大吗?”

  在2003年太阳活动处于高峰时,北极附近的挪威斯瓦尔巴特岛观测站搜集的数据显示,在那个极光季节,除了没有黑夜的夏季,几乎每一个晚上都能看到北极光。如今,这一数字已经减少了50%,而在位于芬兰南部的最南端的观测站,过去几年,每年仅仅记录了两到五次极光出现。(孝文)

http://tech.sina.com.cn/d/2010-10-02/10374715418.shtml

2016年太阳黑子将消失 气候变冷学说风靡全球

                      杨学祥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9月15日(北京时间)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20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2016年,太阳表面的黑子将变得了无踪迹,并将维持至少数十年。此一现象上次发生时,正是17世纪地球的长时间低温期。在1645年至1715年间,太阳黑子一直呈“失踪”状态,这一时期被称为“蒙德极小值”。而该现象发生时,整个欧洲正在经历持续了数十年的低温“小冰河期”。

我在2004年5月27日指出,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20世纪50-70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地球走出了第四纪大冰期;但是有证据表明,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90年代左右东太平洋进入一个凤尾鱼丰富的低温阶段。南极海冰增减变化转折点超前于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又超前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变化。这既反映了准60年周期太阳活动变化的能量传递过程,也是全球气候变冷的最初信息和前兆。全球变暖很快会成为过去,人类将遭受到大自然突然变冷的报复。

2008年初中国南方罕见的冰雪冻灾,2009-2010年冬季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2010年北半球高温和南半球低温,都表明全球气候冷暖的变迁不是单向的,异常变暖之后,会有异常变冷出现。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认识到,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上的地质、天气现象等密切相关。太阳黑子“失踪”事件值得关注。

汪品先院士指出,大约在1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50年内上升7摄氏度,而且这类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历史纪录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进程,人类必须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做好预防气候变暖和变冷的两种准备。

“全球变暖”的确是一个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居民却面临着和观点截然相反的现实——随时随地的、不可预计的低温暴雪的袭击。其实,至今仍有许多科学家提出与全球变暖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全球正在变冷。

《自然》杂志于2008年11月刊登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托马斯·克罗利和多伦多大学威廉·海德合著的论文。论文称,按照地球自身的自然周期规律和轨道变化,我们应该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冰河纪,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延缓了这一过程。

克罗利的团队用他们的模型成功的模拟了30亿年前的冰川。当时的地球是由一整块大陆构成的,他们通过气候模型得出的远古冰川与其他地质学家推测的冰川位置基本契合。同时,他们模拟的冰川增长和消融,也与第三方科研机构提供的同一时期海平面上升下降幅度相符合。

克罗利强调,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大量出现,正在延缓地球进入冰川纪的时间,但是这无法阻碍整个地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如果人们不及时采取措施,气候短期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假象”所带来的危害恐怕会比进入新冰河时代更大。

另外,俄罗斯科学家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也提出了新 “地球变冷说”。他认为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过了地球变暖的高峰期,未来10年全球变暖将逐渐停止,即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了4%。因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整个20世纪太阳几乎持续保持着不寻常的高发光度,现在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年会降到最低点,届时地球也将变冷,但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因此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55年到2060年。

西华盛顿大学的丹·伊斯特布鲁克教授提出来 “太平洋[11.00 -2.14%]年代际震荡”(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拉马德雷现象)的说法也部分的支持了阿布萨马托夫的理论,伊斯特布鲁克说,“在30年的暖周期后,太平洋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在散失热量,现在它已经开始变冷了。”他认为,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之前海洋温度的上升,“而绝对不是从1945年起浓度只增加了0.008%的二氧化碳”。在他的模型中,地球在1945年至1977年的变冷就与太平洋上一次的冷周期时间一致。他确信,人类将进入持续30年的气候变冷期。

这是气候变冷的新证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20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2016年,太阳表面的黑子将变得了无踪迹,并将维持至少数十年。

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气温剧烈变冷时期,新的证据将不断出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109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9289.html

上一篇:日本东北地区发生4级地震和潮汐组合对比
下一篇:探测器拍到太阳风撞击地球磁场:关注地磁场减弱
收藏 IP: .*| 热度|

3 钟炳 吉宗祥 杨华磊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