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昨天发布的博文里,我们谈到,年青人在科研中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自为战,其中最要紧的是学会独立选题。这里有两层意思:科研刚入门时,导师和课题组已有一个确定的研究方向,必须学会从中选定一个小方向;成长到可以自立门户时,需要申请项目,必须学会自己选定研究方向。不管在哪一个阶段,都应谨防“老虎吃天”,也就是说,切忌把选题的研究目标定得过大,要做到:在有限的时段里实现有限的目标,因为做研究生,有学习年限限制,通常要求在修满学分后的1.5~2年内完成学位论文;而任何科研项目都规定了完成年限。设定过大的目标,无疑是给自己“下套”。
这里跟大家说说我的一个教训。1985年,我第一次申请获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那时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为“中国海内波场特性研究”,合作单位是青岛海洋大学物理海洋研究所。现在想想当时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这是一个多大的题目!就凭我当时的科研实力和经验,很难对我国近海内波做出全面的确切的分析。为了做好这一课题,真是煞费苦心,做了很多调研,多亏青岛海洋大学
问题在哪里?就在于犯了“老虎吃天”的大忌!把一个大课题组起码要做五年八年的题目,作为一项面上基金的申请目标,哪能顺利实现?“吃一堑,长一智”,我为自己总结了如下的经验教训:
——在为科研项目选题时,先要好好掂掂自己的份量。也就是说,对自己的知识积淀、科研能力、实现条件等要有清醒的认识;
——选题时应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合理目标。若把科研成果比作一个“果子”,应是一个跳起来可以摘到的果子;
——选题前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明确可以实现的阶段性目标,特别是对可能出现的困难(瓶颈)做好充分的预估。
如果可以走回头路,25年前我应该提出的科研项目应是“分层流体中的内波及其相互作用特征”,这才是符合我当年科研能力的课题。从此之后,申请和参与申请了十几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再也没有出现“老虎吃天”的问题。
因此,请青年朋友们千万不要重蹈我当年的覆辙,充分注意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有导师为你把关当然很好;需要自己做主时,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 选这个题目是否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 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从事这一课题?
• 是否经过努力可实现规定的目标?
• 要经由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来实现目标?
• 完成课题会遇到何种困难?如何克服?
如果对这些问题已经想得很清楚、很明白,已经做到胸有成竹了,你就可以放心地策马前行了!
写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