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争议中的“张爱玲故居”

已有 9251 次阅读 2010-8-25 16:51 |个人分类:国内所见所闻(10-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争议, 张爱玲故居

争议中的“张爱玲故居”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825日发布

 

张爱玲是个政治上有着争议的文化名人, 张爱玲的某些小说也颇具争议, 位于上海现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内的“张爱玲故居”挂牌几次变化,一度对外开放的“张爱玲故居”,现在却 成了私人住宅, 谢绝参观,而静安区人文地图(2009版)的历史民居中名列第二的就是“张爱玲故居”(常德路195号)。我也正是看到了这份静安寺地铁问讯处广为散发的人文地图,发现距离我们的住地仅仅5分钟步行路程,才有兴趣前往看看的。79日上午我来到这里吃了闭门羹,只能在外面照了几张照片,一位专程从台湾来的女张迷也大失所望。

 

原先是私人住宅,开放了,挂牌的是区政府,现在同样是私人住宅,谢绝参观了,挂牌的却不是政府署名了,内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网友可以从下面的资料中看出。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文化本来就是多元的,需要更多的包容,对于张爱玲及其作品,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心态。张爱玲过热是一种现象,我们需要透过这一现象看到,封杀和过热恐怕存在着某些关联,我们需要平常心态。

照片8张是笔者即时拍摄的,另外两张选自下文,文字说明是:上海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大门上方悬挂的“张爱玲故居”铭牌。常德公寓是一幢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法式公寓建筑,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在这幢楼的601室生活了5年左右。(新华网读书频道配图)

 

*******************

“开发张爱玲故居”将是上海的一个耻辱!

 

20080301 09:55: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一段孽缘颇受世人指责(新华网读书频道配图)

 

上海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大门上方悬挂的“张爱玲故居”铭牌。常德公寓是一幢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法式公寓建筑,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在这幢楼的601室生活了5年左右。(新华网读书频道配图)

 

关于“张爱玲故居”的一本书(新华网读书频道配图)

去年下半年上海《文学报》头版所载《上海拟开发张爱玲故居》报道:

“位于上海常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曾是上海女作家张爱玲的住所,因此成为众多‘张迷’心中的‘圣地’,近年来,经常有海内外‘张迷’前来拜访,但由于故居内有居民居住,并不对外开放,很多人只能悻悻而归。据悉,上海静安区目前正筹划把常德公寓建设为一个文化名人书店。

“常德公寓原名爱丁堡公寓,楼高7层,1936年建造,意大利人设计,外立面是当时风行的典型装饰艺术风格建筑,19421948年间,张爱玲与姑姑居住在六楼,她的不少代表作在这里诞生。

“据了解,常德公寓所在的上海静安区人民政府正积极着力准备方案,重新定位张爱玲故居,为此特别邀请了沪上专家学者,对常德公寓改造方案听取多方建议。一些专家认为,常德公寓尽管几易其主,内部格局调整过,但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作为普通民居实属资源浪费。不管故居改建设计方案如何,605室都应当被辟出,恢复成张爱玲当年居住时的模样。据悉,目前初步设计方案为将公寓部分楼面设为名人书店,同时开放故居供游客参观,使其成为上海新的文化地标。”

上海及外地还有不少别的报纸也争相发表了这一消息,造成重大的影响。

看了这则头版报道,如果内容属实,我对“常德公寓所在的上海静安区人民政府”真是佩服得不得了。在党中央要求各级政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当今,居然有这样的觉悟和魄力,“正积极着力准备方案”,要“开发张爱玲故居”,“使其成为上海新的文化地标”!于是我就上网,寻找上海静安区人民政府网站,想找“区长信箱”,向区长谈谈一介草民的想法,岂料“区长信箱”几个字在网站上倒是有的,但根本就不接受市民的信,完全是虚设的。没办法,我只好写这篇文章争取在报上发表了。

 

首先,如今那样火红的张爱玲只用这样简单的一个“上海女作家”就可了得?“海内外众多‘张迷’”会感到满足吗?记得有学者给她定位是“现代都市世俗作家”,又有人称她是当今“小资”文学的老祖宗,那当然是从所谓“文学研究”的角度说的;但既然是“都市世俗作家”,那么从一般“市民”的角度,用一句“世俗”的大白话来概括当年的张爱玲,那她当年就只是一个大汉奸、大流氓的小姘妇而已!这句话虽然听上去难听,但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抗战胜利之际,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布《对于惩治附逆文化人的决议》(胡风起草),对“附逆文化人”的定义的最后一项有“其他不洁人物”,张爱玲无疑是这类“不洁人物”。抗战时期一直在上海的郑振铎先生,胜利后发表了著名的《锄奸论》,认为即使“因生活的压迫不得已而……在敌伪刊物写作无宣传性质之文字者”,也是“第三等罪犯”,“所谓‘文人’,在敌伪主办之刊物上尝发表文稿者(除宣传所谓‘大东亚’主义之流,应加以叛国罪外),应按其情节之轻重分别治罪,并不准许其以任何姿态在将来刊物上出现。”

如下一些铁板钉钉的事实,吹捧张爱玲的“众多‘张迷’”及有些学者从来不说:

张爱玲在文坛上最初的“出名”,就是在日寇占领下的上海,一些作品发表在敌伪的报刊上。她也有过一些荒谬言论。在绝大多数上海人毫无人权,生命完全没有保障,正派作家不可能正常发表作品的时间和空间中,她的作品却异常突出地“一枝独秀”。不过应该指出,当时那些发表她的作品的报刊印数也少得可怜,发行地域当然也局限于上海沦陷区,因此读者也少得可怜,影响绝不像今天那些“张迷”学者胡说的那样大。

 

张爱玲在文学史书本上的“出名”,是在“冷战”时期,在世界上两大阵营剑拔弩张之际,有一个领受美国官方经费从事特殊研究任务的美国教授,在一本为美国有关特殊人士提供了解中国情报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特地为她立了专章,大事吹嘘。这不是一本真正的“学术书”,当然做学问的人可以参考;它一出现就遭到了世上严肃的学者普实克等人的批判。不过,当时这本书的印数也不会很多,中国人看到的当然更少。

 

张爱玲现在的大大“出名”,是大大出乎其本人的意外,也大大出乎那位美国教授的预料的。她的作品真的那样好吗?是在什么情况下,由于什么主要原因而这样大出风头?这很值得研究,此处不想多说。但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是清楚的。所谓“众多‘张迷’”主要是些什么人,很多人心里也是很清楚的。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政府部门是不是应该如此迎合那些“众多‘张迷’”?报道中说的政府部门“特别邀请”的那些“沪上专家学者”是哪些人,我不清楚;我想提的问题是:那几个人是不是就真的代表了沪上乃至全国的“专家学者”?

 

这里,我就想提到一位沪上老学者、文坛知名老作家何满子先生,他在去年《文学自由谈》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这不是反了么?》。因为这篇文章看到的人可能不多,上海静安区人民政府的有关领导大概就没有看过吧,所以我觉得更值得引述。

何老文中说,他先是写了一篇《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张爱玲热”》,那本是应另一家杂志编辑的约稿。来索稿时,何老向编辑说明了他要写的内容,编辑欣然同意,而且还作了助兴的鼓励,说这些日子捧张爱玲连同其夫(说姘夫也许更合适一点)胡兰成的起哄实在太不像话,是该谈谈这问题,以正视听。何老原以为那篇文章的发表不会有问题,不料稿子拿去半个月后,编辑却满纸尴尬地退了回来,说上面不让发。现在议论某些事和人常有关碍,这个何老懂;但何老没想到的是,大汉奸胡兰成和他的老婆(说姘妇也许更合适一点)张爱玲也碰不得,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举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之际,对附逆的丑类可以大肆吹捧,而相反的意见却不容问世,这不是反了么?这就是何老在《文学自由谈》发表的这篇文章的题目的来由。记得,当年郑振铎先生在《锄奸续论》中揭露国民党当局包庇汉奸时说:“我们觉得‘天理、国法、人情’,在今日似乎都有些颠倒!”没想到何先生今天也发出类似的感慨!

何老说,他本来也不特别关注张爱玲和胡兰成被追捧这档子事,前些年“捧张风”春云初展时,他发表过一篇《不以人废言和知人论世》,里面提到了这对宝贝儿。这些年来,文化市场大面积滑落,垃圾文化充斥,各种肉麻当有趣的奇闻怪事已见惯不惊,令他连发发议论的兴致也已鼓不起来。这回之所以又对这对宝贝儿议论起来,是感于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陈辽先生的盛意督促———像陈先生这样的人,总也称得上是“专家学者”了吧?何老说,是陈先生“触动了我的良知之故”。何老与陈先生只在多年前的几次学术讨论会上碰过面,素无交往,也从不通音讯。20058月间,陈先生忽然来了个电话,告诉何老:据台湾某报消息,上海某大学将于10月间召开“张爱玲国际学术讨论会”。陈先生说,际此抗战胜利60周年,为这样一个附逆文人开会纪念,不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嘲弄,民族气节的挑衅么?何老于是就写了那篇后来被退的《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张爱玲热”》。

好在后来《文学自由谈》的《这不是反了么?》中,全文照录了那篇被退稿。

何老也是抗日战争的过来人,他证明:张爱玲“在敌伪时期,她一面在南京陪随着胡逆周旋于周佛海、林柏生等汉奸头子之间,一面又在上海走俏于敌伪统治下的文坛。在敌伪圈子里,她和胡兰成自然是一对才子才女,但在浴血抗日的人民和呻吟于敌伪凌虐下的百姓眼里,这两人分明是一对狗男女!直到1945年‘八一五’日寇宣布投降,汪伪政权作鸟兽散,胡兰成逃窜到温州时,张爱玲还痴情地赶去和胡逆共命运。只是因为这逆贼已经另姘上一个伪军官的小老婆,张爱玲才哀怨地和他告别。如此痴恋一个丧失了民族大义的逆贼的女人,其品格、其灵魂难道还须费词解说么?”何老又说:“据悉,由于几位正义人士的仗义执言,明理的有关当局已经制止了陈辽先生所告知的那个‘张爱玲国际讨论会’。但怪事却仍层出不穷。正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这个汉奸老婆原来和胡兰成的‘香巢’,坐落在上海南京西路常德路口的常德公寓(旧称爱丁堡公寓)赫然挂出了‘张爱玲故居’的招牌,俨然将这汉奸老婆当做伟人来供奉了。至于南北报刊对张爱玲、胡兰成连带对夏志清《小说史》的吹捧叫卖,更是如火如荼。什么叫丧心病狂?这就是。中国人民遭敌寇的屠杀,遭汉奸的蹂躏刚过去60年,人们竟会如此健忘,这,这,这,该说什么好呢?”

 

何老的文章发表后,网上有批评家称这是“政治压倒文学”。何老激愤地反驳:“胡扯!这里面仅只是‘政治’吗?这里面有百年中国的灾难史和屈辱史,有亿万人民的血泪,有抗争和背叛的斗争,有民族气节……内容沉重得不胜载负!”

 

据我所知,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在上海住得最久的故居也在静安区,前几年却被无知地拆除得无影无踪!郑振铎的另一处在静安区的故居,鲁迅、茅盾、胡愈之、叶圣陶等人都去过的地方,到现在连一块牌子也没有挂过!又据我所知,民国时期真正全国闻名的女作家如丁玲、萧红等人,在上海都有故居,都没有被“开放故居供游客参观,使其成为上海新的文化地标”,却不料有人独独对张爱玲和胡兰成的“香巢”这么顾惜,还称为“圣地”,而且还是“政府行为”,还要动迁居民,真是难以理解!其实,胡兰成当时住的地方也离那里不远,“众多‘张迷’”也一定很感兴趣的,是不是也一起“开放故居供游客参观,使其成为上海新的文化地标”呢?

 

我写这篇文章只想表明,我们对“开发张爱玲故居”有不同意见!人民政府应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这个所谓“故居”如果真的建成,只将是我们城市的一个耻辱,因为这于“天理、国法、人情”不合!(陈福康)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3/01/content_7695823.htm

***********************88

 

老上海系列——张爱玲故居常德公寓(常德路195号)

2007-12-26 21:54:55 来自: 卡德路七星姐

这是我在静安的最后的痕迹。

已经搬离静安以后,又在这里找到的工作。曾经长期一直没有换工作的理由就是我喜欢这个地段。

 

一个小杂志社,每天做笔记本前面写稿子,虽然小的稿子都很无聊,很小资,但是本来这栋楼就很小资ORZ

 

背靠久光的上海老公寓,上海的新和旧在这里别有风味。

 

经常跟几个喜欢的小编们一起去那个有味道的长阳台抽七星。老楼里看新上海,在这个新城市里,我们的前世,不知道在不在这里。

 

——————————————————

下文寨子百度:

 

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

 

   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

 

  上海,常德路195,常德公寓,无疑是一幢非常女性化的大楼——肉粉的墙面夹杂咖啡色的线条,多半是时间的关系,这幢大楼看上去有些暗暗的色调,仿佛沾染了灰的,旧日里女人用过的胭脂扣。楼前一排梧桐,倒是依旧生气勃勃的模样。

 

  这坐落在静安寺附近热闹街头的房子,便是才女张爱玲的公寓旧居,当年的名字是爱丁堡公寓(Edingburgh House)1939,张爱玲与母亲和姑姑住在51室;1942年搬进了65(现在为60),直至1948年。她笔下妙趣横生的《公寓生活记趣》,说的便是这座大楼里的喜忧了。

 

  “自从煤贵了之后,热水汀早成了纯粹的装饰品……梅雨时节,门前积水最深。街道上完全干了。我们还得花钱雇黄包车渡过那白茫茫的护城河……屋顶花园里常常有孩子们溜冰,咕滋咕滋锉过来又锉过去,听得我们一粒粒牙齿在牙仁里发酸如同青石榴的子,剔一剔便会掉下来”,她这样写道。

 

  然而抱怨之余似乎还能体味到更多琐碎的乐趣,比如“下了一黄昏的雨,出去的时候忘了关窗户,回来一开门,一房的风声雨味,放眼望出去,是碧蓝的潇潇的夜”,再比如“提起虫豸之类,六楼上苍蝇几乎绝迹,蚊子少许有两个。如果它们富于想像力的话,飞到窗口往下一看,便会晕倒了罢?”真是妙趣横生,足以让人回嗔转笑的。毕竟,有什么好计较的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如果轻轻推开虚掩的大门,就能看见昏暗门厅里坐着的电梯管理员,张爱玲经常提起的老式的奥斯汀电梯内,却漆上了刺眼的绿油漆。

 

  电梯上到六楼,便是当年胡兰成求见张爱玲的地方。因为敲门不应,胡从门缝下塞进了一张纸条,一场孽缘就此蔓延开来。

 

  对于张爱玲来说,爱情只要欢娱静好即可,甚至不顾胡兰成正为日本人做事。当胡离开上海时,张对她说:你可化名张牵,亦可叫张招,天涯海角,总有我在牵你招你。而胡兰成似乎无意厮守终身。194611,胡兰成悄悄回上海张爱玲寓所,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晨便去和张爱玲告别。

 

  在胡兰成离去之后,张爱玲坐拥旧公寓里的老时光而不能自拔,正像她曾说过的,在这里,“我将只是萎谢了。”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87579/

*******************************888

 

上海之行——张爱玲故居

(2008-10-29 20:21:49)

 

张爱玲故居,位于静安寺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6楼。这里便是我探访老上海文化的第一站。乘坐地铁到达静安寺,从地铁口出来,走不远便来到常德路,一幢新粉刷过的米黄色楼房呈现于眼前,门洞上方赫然立着“常德公寓”四个字。这就是我要找的地方,一代才女张爱玲居住过的地方,一个诞生了无数文学佳作的地方,《公寓生活记趣》里所描述的地方。

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门洞,正在找上楼的通道,却被一看电梯的大姐叫住,问我,“找谁?”“我想看一下张爱玲故居。”“这里现在是私人住宅,不能参观。”她态度很坚决。我问:“为何门口没挂‘张爱玲故居’的牌子呀?”“以前有,后来因参观的人太多了,影响人家正常生活,拆掉了。就这,还有好多人来呢。”她解释到。原来如此,倘若是我住在这里,三天两头有人来打扰,我也会烦的。与大姐攀谈了几句,报着理解的心情,与这幢公寓告别。不过,大姐建议我可到隔壁的书坊去看看,是为纪念张爱玲而开的。于是,我来到了位于公寓旁的“千彩书坊”。

其实,刚才我就注意到了这个书坊,因为在其门前经过,透过落地玻璃窗,看到了里面书架上的书,还有温馨的桌椅,寥寥数人坐在里面看书,感觉很温馨。推门而入,顿感舒适无比,里面一派怀旧的装修风格,很素雅,正符合张爱玲的气质。这里不仅是书坊,还是个咖啡馆,可以边喝咖啡,边品文学读物,很是惬意。后院是一露天休闲吧,几位白领女性正坐在那儿静静的聊天,这正是我喜欢的意境。墙上挂着许多怀旧的黑白照片,书架上的书都是纯文学类的,以张爱玲的作品为主。

跟服务生聊了几句,向他了解了这家书坊的来历。原来,这里过去就是一家咖啡馆,后来改成了快餐店,为了纪念张爱玲,被他们老板买下来,投资开了这家“千彩书坊”,为众多“张迷”们提供一个缅怀她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品读张爱玲,也可以休闲的放松自己。我不禁钦佩人家老板的经营理念,心想,要是我也能开一家这样的店该有多好,集文化与休闲于一身,肯定深受热爱文学的白领们的喜欢。唉,想归想,我可没有精力去付诸行动,只好做点白日梦罢了。本想拍几张照片,服务生指着墙上挂的一个提示牌,礼貌的说:“对不起,小姐,我们这里不允许拍照。”只好作罢。留下的,只能是它户外的倩影。

由于赶时间,我没能在这儿尽情的享受一下午。端一杯浓香的咖啡,手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细细品读;抑或,寒冷的冬日,双手抱着热气腾腾的咖啡杯,温暖双手,任思绪飞扬,都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等下次来上海,我一定再来这里,消磨一下午的时光,尽情享受那份安闲与惬意。

走出书坊,在常德公寓门前驻足,脑海中浮现出张爱玲的成长足迹。这里,铸就了张爱玲的辉煌,也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有她刻骨铭心的爱,也有深痛欲绝的恨。都是那位赋有才华且沾花惹草的汉奸伤害了她,令张爱玲痛疾一生。错就错在,那个人出现在张爱玲的世界时,张爱玲是那么苍白,面对第一个闯入她情感世界的男人,而且是一个有才华、有地位的男人,年轻的张爱玲动了心。然而,汉奸毕竟是汉奸,骨子里有挥之不去的奴性与玩世不恭,到处寻花问柳,最终抛弃了张爱玲。这一经历,无疑对张爱玲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似乎从此便辉煌不再了。不禁为张爱玲叹息!

恋恋不舍的离开,继续我下一站的旅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7e97410100bi9x.html

*******************************

 

探访张爱玲上海故居

七月燥热的上海

我来探访张爱玲故居

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文艺青年,可是上大学的时候糊里糊涂念了中文系( 插播:俺们系神人博客详见左边链接<一个都不能少的XJTU汉语言21> ),读了太多的小说,把神经培养得敏感。"触景生情"只怕不够贴切,"触物伤情"才是我的写照。对人生的变迁特别敏感,对感情持悲观态度 (现在已经好多了,在某人长年累月的教导下...)

 大一的时候看了第一本张爱玲文集,大惊竟然可以把小说写成这样,就一本一本地读下去。图书馆里找得到的读完了,就再读第二遍、第三遍。那时候是看不懂,不晓得她在表达什么,就是喜欢那种气氛,那些雕花、琉璃、檀香,眉眼、胭脂、鬓角...

 

再后来,就看懂了;然后,就不敢看了。我跟自己说,想要活得乐观一点,就别看她的东西了。但还是放不下,就改读她的散文。读《对照记》的时候,对那张公寓的照片印象很深:墙上挂着画,屋角支了灯,大圆镜子映出门和窗,跟前一瓶花;小瑛在一张单人沙发里,是细长的胳膊和小腿。

 

 六月里,新闻报告说,张爱玲上海故居开放了;刚好七月途径上海,就迫不及待了。

 站在那座闻名的“肉粉色”楼下时,我有点惊讶。不知道的人,肯定想不到这是一座三、四十年代的建筑,保存得完整妥贴。

 

 八层楼,在七层缩小一半;张爱玲住过六楼,顶上是花园。蛮有点摩登的样子,足见当年“东方巴黎”的繁华。不过在如今鳞次栉比的上海,这样的八层楼着实不起眼。要不是门口钉了“文物”的牌子,怕早也不存在了。

 

 一对小夫妻买菜回来,友好地邀我们进了铁门。迎面一架笨重的电梯,在张爱玲笔下,为常德公寓开电梯的,“是个人物”。“拒绝为不修边幅的客人开电梯”,总在“汗衫背心上加上一件熨得溜平的纺绸小褂”,“不赞成他儿子去做电车售票员——嫌那职业不很上等”。这样一个“缙绅气”的上海人,是老上海的版画;而在我面前的,是一只小凳,上面坐着一个阿婆;那电梯也漆成草绿色,不见了当年的“人字图案的铜栅栏”。

 

一个阿姨从后面进来,将我们上下打量,等我们说明来意,她颇不耐烦挥挥手:“都住了人的,看不到的!走吧走吧,不要打扰人家!”说着电梯门关起来,小夫妻朝我们笑,那笑在说:是这样的。

 

 我们就从楼梯一路走上去。楼梯围着电梯打转,转一圈一层楼。墙壁上安着老式的木制扶手,积满了灰尘。公用的阳台有沉重的红漆木门,均匀镶上六块毛玻璃,花色不一样。住户把梯子、单车、柜子放在楼道,也是上海拥挤的景象。最喜欢的,是走廊上铺的马赛克地砖,深棕、浅棕、咖啡、灰白,与墙壁的奶黄和木门的深漆相呼应。

 

张爱玲和姑姑住过的51号,电铃上油黑的手印、门前踏鞋的垫子,门上一把铁门,都是人迹。在门前立一会儿,想象着一位穿旗袍的妇人来开门,墙上挂着画,屋角支了灯,大圆镜子映出门和窗,跟前一瓶花;楼顶花园有孩子在溜冰,“咕滋咕滋锉过来又锉过去”;窗外是分外清楚的市声,“小贩们曼声兜售着面包”,“电车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其实张爱玲在上海换过几处公寓,她最鼎盛的时期,就是住在这里。想想那些都会的传奇,就完成在这扇门后,真是不可思议。

 

我们安静地告别了常德公寓,没有打扰住家。走在上海热闹的街市,觉得有点恍惚。这烦躁的都市,再找不到张爱玲笔下的一点影子。是那些传奇真的消失了?或者本没有传奇,传奇都是人造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09c4601000bpq.html

 

张爱玲故居

喜欢上海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上海有很厚重的历史感,有历史感的其中一个因素是有很多名人故居,更喜欢的是这些名人故居大多不收费,张爱玲故居就是其中之一。

张爱玲故居在常德路的常德公寓里,这栋公寓建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现在还光鲜如新,低调的伫立在路旁静观了上海几十年翻天地复的变化。庆幸的是,没有人来做那些收门票参观故居的蠢事,要不就会打扰了现在的住户,也会破坏张爱玲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感。如果你能上去参观故居,看完后,你会感慨:靠!原来是这样!然后摔袖而去。现在你只能远远的看着,会想象很多张爱玲在里面生活的情景、会有很多她的生活细节的遐想、会想象她站在阳台边上或倚在窗边或卧在躺椅上的表情、会顺着楼层猜测哪一间才是张爱玲住的、还会期待一下有人从窗子探出头来…这些都是很有趣的事情,既可以满足自己对前人的敬仰,也能够尊重现在的住户,说不定下次来上海,还会在远观一番。

常常有人从公寓门前经过,也有人停下观望,但没有人试图推门进去,这是我所欣赏的。如果你想在此停留多一会以安抚你绵绵的敬仰之情,你可以在公寓一楼的book café小坐一会,里面有很多张爱玲和关于上海那是及现在的书,或可以点上一杯与张爱玲有关的饮料(虽然饮料的名字与张爱玲联系起来有点牵强)。

上海就是随时随地都有可以让你细细阅读一番的地方、就是有让你每次品位都有不一样感受的地方、就是有让你随时给你惊喜,而又是那么不张扬的地方。

http://www.chetang.com/trip/4966/

***********************************************8

上海张爱玲故居的喜和忧

陈子善

  不久前,上海报载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张爱玲故居已经挂牌,这是一个姗姗来迟的消息,但毕竟还是令人高兴的。由于忙,日前才顶着烈日前去 验证 拍照,以存我一直在搜集充实的张爱玲资料库 。

 

常德公寓是张爱玲一九四二年夏至一九四七年九月的居住之地,《传奇》和《流言》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福地 ,意义非同寻常。来到我早已熟悉的公寓大门前,开始竟找不到那块纪念牌。大门右侧墙上确实竖有一块牌,却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五日所立的上海 优秀历史建筑纪念牌,上面镌刻着 原爱林登公寓。钢筋混凝土结构。1936年竣工。装饰艺术派风格等字,显然与张爱玲无关。不过,幸好这位处上海黄金地段的爱林登公寓(即今天的常德公寓)被列为 优秀历史建筑 ,否则张爱玲故居可能早就被房地产商看中而拆除,建成令我生厌的摩天高楼了。

 

找了半天没找到纪念牌踪影,不禁有点怀疑起报上的报道来。无意中抬头一看,纪念牌赫然在矣。原来这块纪念牌悬挂在常德公寓大门门檐正上方,位于常德公寓 四个金字之下,如不走近仰首,是根本注意不到的。纪念牌上端镌刻着青年张爱玲的头像,黄色的纪念牌主体上镌刻着中、英文牌文,中文牌文照录如下:

 

张爱玲故居

 

(常德路195号)

 

张爱玲(1921 1995),女作家,写作风格,朴素秀逸,1952年,赴美国定居,1994年由皇冠出版社出齐《张爱玲全集》十五册,并获得台湾《中国时报》的 特别成就奖 。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立

 

2005

 

张爱玲故居(常德路195号) 是红字鐫刻,显得大方庄重。然而,这段牌文却实在不敢恭维,短短数十字之内竟有三处史实错讹。

 

且不说牌文中标点符号(主要是逗号)的使用是否得当,也不说张爱玲创作的风格是否可用朴素秀逸 四个字来概括,牌文中竟把张爱玲的生年搞错了。张爱玲生年应为一九二〇年而不是一九二一年。她一九三九年八月在香港大学注册入学时,所填写的出生日期是一九二〇年九月十九日。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美国亲笔所撰履历表(原件存夏志清先生处)中所写的出生日期是一九二〇年九月三十日。她一九七五年为美国纽约威尔逊公司出版的《世界作家简介(一九五〇至一九七〇)》一书撰写英文 自白 时所写的出生日期也是一九二〇年九月三十日。她的美国身份证上所填写的出生日期仍是一九二〇年九月三十日。张爱玲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致台湾《中国时报》副刊编者信中明确表示:以前贵报寄来的履历表,我填 一九二〇年生 ,迄误作 一九二一 ,知道的人看了会以为我瞒掉一岁,也请予更正。 因此,张爱玲生于一九二〇年早已在张爱玲研究界形成共识。

 

牌文中说张爱玲 1952年,赴美国定居 ,也是大错特错。张爱玲一九五二年夏离开上海去的是香港,而不是美国。同年八月她入香港大学复学,但未继续就读,期间又曾短暂地去过日本。直至三年以后,也即一九五五年秋,她才离开香港赴美国谋求新的发展。张爱玲到达美国的日期是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二日,怎么能说她一九五二年就赴美国定居 了呢?

 

牌文中说 1994年由皇冠出版社出齐《张爱玲全集》十五册 ,又错了。台湾皇冠出版社自一九九一年起陆续出版《张爱玲全集》,至一九九四年出版张爱玲的最后一部著作《对照记》,共出十四种十六册,即《秧歌》、《赤地之恋》、《流言》、《怨女》、《倾城之恋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一》、《第一炉香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二》、《半生缘》、《张看》、《红楼梦魇》、《海上花开 国语海上花列传一》、《海上花落 国语海上花列传二》、《惘然记》、《续集》、《余韵》、《对照记》和《爱默森选集》。十五

册和十六册,虽仅一册之差,却是断断不能弄错的。顺便提一句,二〇〇四年新出土的《同学少年都不贱》被列为《张爱玲全集》第十七册。至于皇冠二〇〇一年四月出版的煌煌十四卷《张爱玲典藏全集》,则是在《张爱玲全集》基础上重编的。

 

常德路张爱玲故居现在已是上海标志性的文化景点之一,就在我拍照之际,有一位来自台湾的长者也用摄像机在拍摄故居全貌包括纪念牌,我们两人还互相颔首微笑致意,一切均在不言中。

 

固然,张爱玲故居立牌纪念,是对张爱玲文学地位的一种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理解为张爱玲在逝世十周年纪念来临之际重返上海 (张爱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访问台湾后写了《重返边城》〔AReturntotheFrontier〕一文,此处借用),也是为重绘上海文学地图画上浓重的一笔,显示了 海纳百川 的开放胸襟,无疑值得称道,令人欣喜。但这段牌文竟如此草率,如此出错,又不能不令人吃惊,不能不令人遗憾,也不能不令人担忧。

 

文化名人故居纪念牌的牌文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应该简明、规范、准确,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看来重绘上海文学地图并非易事,要细致,要慎重,要多多征求专家的意见,以免好心做错事。

 

(原载二〇〇五年九月香港《明报月刊》第四七七期)

 

〔附记一〕

 

拙文发表后不久,二〇〇五年九月三十日上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文化局暨文物资料馆在常德公寓大门前举行张爱玲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封首发式 。公寓大门上端的张爱玲故居纪念牌也已替换了新的,仍是中英文对照, 张爱玲故居(常德路195号) 两行大字仍为红字镌刻,牌文也仍为黑体字,照录如下:

 

张爱玲故居

 

(常德路195号)

 

张爱玲(1920 1995),女作家。1939年入住常德公寓51室,同年赴香港。1942年返沪,复居公寓60室至1947年。其间创作颇丰,以《传奇》《流言》两书为代表。名作《倾城之恋》《金锁记》,电影剧本《不了情》等皆在此公寓写成。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立

 

2005

 

令人欣慰的是,新纪念牌牌文内容已经作了实质性的修改,准确、简明而又客观地介绍了张爱玲及其文学创作与常德公寓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张爱玲故居的历史价值终于由此而凸现。二〇〇七年八月十日于海上梅川书舍

 

〔附记二〕

 

时间之页翻到了二〇〇八年,上海静安区有关部门对 优秀历史建筑 常德公寓进行修缮。修缮过程中,立于大门顶端的张爱玲故居 纪念牌被拆除。修缮完成后,粉刷一新的常德公寓大门顶端迟迟未见恢复 张爱玲故居 纪念牌。正在莫明所以之际,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三日,一块新的更大的 常德公寓纪念牌悄悄地装置于常德公寓大门左侧面街的墙上。纪念牌虽然换了位置,却更为醒目了。行人走过,不需再抬头仰视,与之平视,即可把牌上镌刻的文字看得一清二楚。现把这新的牌文照录如下:

 

常德公寓

 

(常德路195号)

 

常德公寓,原名爱丁顿公寓(又名爱林登公寓)。始建于1933年,建成于1936年,出资建造者为意大利籍律师兼房地产商人拉乌儿·斐斯。公寓所在的常德路,当时叫赫德路。

 

现代作家张爱玲女士曾在这座公寓里生活过六年多时间。1939年她与母亲、姑姑第一次住在这里,后去香港读书,1942年返回上海后与姑姑第二次住在这里,直到19479月。张爱玲在这里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几部小说创作,因此,这座公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一页。

 

余秋雨题(钤印)

 

有意思的是,原先的牌文标题 张爱玲故居 在这块新的纪念牌上已被换成常德公寓 。新牌文第一段对常德公寓建造历史作了详细的介绍,当然完全必要;第二段才突出了张爱玲与这座公寓非同寻常的关系。落款的立牌者从原先的官方机构改为个人,不管是否合适,也在无声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939568?ref=read-3-C&book_id=6783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56221.html

上一篇:和又一部分在上海的亲戚合影
下一篇:暑期30次跆拳道刻苦训练结硕果
收藏 IP: .*| 热度|

3 赫英 刘广明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9 0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