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系列公司加入“为临床提供高通量测序”的队伍中来。这不,MIT那边又有一家叫Pathogenica的公司成立了,目的就是做临床服务:
前
几天一篇博文里面提到的 Adaptive TCR 公司也认为高通量测序的临床需求已经很明显了。今天
GenomeWeb 的一个记者还采访我有关 iRepertoire 和 Adaptive TCR 公司的“竞争”关系,技术的异同,产品和服务的差别等。
这些都让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高通量测序技术真的已经成熟到可以提供临床服务的程度了吗?
回答这个问题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1)科学价值;(2)技术难关;(3)商业模式。
科学性可能是最好回答的问题。其根本问题就是通过高通量测序是否能够发现
病人特异性的改变,如果能,那科学性的问题就好办了。比如,通过高通量测序在病人标本中发现了病原体相关的序列,或则发现了肿瘤特异性的突变,而这些改变在正常人标本里面没有,或者量上面有显著的差别,那么高通量测序的科学价值就可以确立了。
技术的问题其实是比较难的:能用来写论文的技术和真正能上临床应用的技术可能有很大的距离。主要需要攻克的难关是技术的可使用性,敏感性,特异性,可重复性,稳定性,方便,便宜,自动化程度高,和临床诊疗途径(Clinical pathway)接轨,和医院服务规范接轨等等。技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取什么标本?什么时候取?取多少?如何运输?如何处理等具体问题。
接下来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是提供服务还是提供产品?谁是客户?谁付钱?钱如何回来?是否有竞争?竞争的是同类技术?不同技术平台?还是未来的新一代技术?
按照这三个标准来衡量现在的 NextGen 测序技术(代表平台有Solexa, 454 等),如果让我打分的话,科学性能拿75%;技术性能拿45%;商业模式能拿35%。也就是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科学性拿较高的分是因为理论上都行得通,就是临床数据还远远不够;技术上差距大是因为许多技术细节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而商业模式就更不成熟了,因为涉及到政府监控,资金运作,市场运作等更难把握的事情。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学价值不明确,技术难关还很多,商业模式清楚等等恰恰反映着在每个领域都存在着很多的机会。如果你能在任何一个领域有创意地解决一些问题,那机会很可能就属于你的了。
创新,就是发现新问题,然后抢在别人之前解决那些问题。
创新者惯于不断提出新问题,也就赢得了先答题的时间。那些总是回答别人问题的人,创新的机会当然就少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348110.html
上一篇:
免疫组库: 健康的竞争下一篇:
如果我来掌管免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