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因“家庭出身”而苦恼
(王德华)
前些日子因办理出访手续需要政审,在需要所填写的表格中有一个几乎遗忘但很刺眼的栏目:家庭出身。
首先的反应是不明白都新世纪了,怎么还需要填写这样的信息。其实倒也没有什么,只是在“家庭出身”一栏写上“中农”时,心里骤然涌现出一种非常抵触和不舒服的感觉。不知道80后的孩子要是填写这样的信息时,是否知道怎么填?
“家庭出身”,无疑具有很强的历史烙印,很深的历史痕迹。表格没有修改,也许上边在某些方面依然很看重,也许是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一直没有来得及或疏忽了修改。
提到“家庭出身”,许许多多的家庭自然会有一些不堪回首的记忆。那些希望忘掉的记忆,其实是怎么也抹不去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被触及到,就是痛,可也只能痛并忍受着。
我们家的家庭成分是“中农”。据父亲说是在土改前,由于土地便宜了而多买了点,富足的日子还没过几天,就被划为“中农”了。还算幸运吧,中农,是可以团结的对象,可以肯定地说不是被专政的对象,所以我们家是“贫下中农”大家庭中的一员。小时候上学的时候,需要经常填写一些表格,好像上大学、读研究生时也填写过,刚参加工作时还填写过干部履历表等表格,这些表格中记忆最深的就是“家庭出身”栏目。记得农村里家庭成分有这么几类(按照先进程度排列):雇农、贫农、下中农、中农、富农、地主等类别(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是城里人才能享受的待遇,所谓的“地富反坏右”黑五类是当时被专政的对象)。中农,就是这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家庭成分,让我在每次填表时都要经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每当填表的时候,我都是在所有表格内容都填写完后,最后用一只手捂着“家庭成分”栏目,艰难地填上“中农”这两个字,等大部分同学都交表后,自己才悄然地低着头去交给老师。那个时候,心里总是觉得很丢人。当时特羡慕家里成分是雇农和贫农的孩子,也特别不明白,还时常还埋怨父亲,为什么我们家的家庭成分是中农,至少“下中农”也好啊?为什么我们家那么落后呢?这个家庭成分的“污点”就这样一直伴随着我慢慢长大… … 。唉,回想起来,那一段艰难岁月对小时候的我是一种说不出的折磨。
也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们村富农和地主家庭的子女后来就没有资格上学了,这样在学校里,“中农”就是最差的家庭成分了,也是最落后的了。那个时候,地主富农家的小伙伴们,都没有资格上学了,那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在那个时候,我们就要忍受这种歧视和不公,从不敢说一个不恭的字,也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抱怨父亲,埋怨父亲。
我们家的境遇还算可以的,没有受到什么排挤,毕竟是被团结的对象。记得学校里发展红小兵的时候,我不是第一批加入的,在最后还是加入了,带上了方形的塑料的红小兵胸牌。姐姐是加入的红卫兵,她也是最后一批才加入的,红卫兵的胸牌是菱形的。
记得学习雷锋活动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作文,被老师选中了,推荐在晚上的全村社员大会上,代表红小兵登台发言。我的发言稿,老师审核过,记得还问过我的作文是否是我自己写的。我的父亲是文盲,除了四姐上小学外,几个姐姐都没有读过几天书,我自己写的是不用怀疑的。现在看,大概是问我是否抄袭的,那个时候能抄谁的呢?周围没有任何可以阅读的文字材料。家里唯一可以参考的是宣传雷锋事迹的四联年画,好像有句话是参考(抄)了雷锋宣传画中最后一联的那个结语。中农的儿子,代表全村的红小兵、红卫兵在全村社员大会上发言,应该说是一件很荣誉的事情。记忆中,父亲没有对此事说过任何一句表扬或自豪的话,不知道为什么。
四姐也受到过大队支部的赏识(重视)。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初中毕业后,她的五姐妹中其他四个小姐妹都被推荐上了高中,只有她一人,学习生活结束了,开始参加生产队劳动了。有天晚上,大队干部到我们家里跟父亲商量事情,村里准备派四姐去学习开拖拉机,当一名女拖拉机手。那个时候在村里很让人羡慕的事情,我也感觉特自豪。每当看到姐姐开着拖拉机回到村里时,总是站在路边张望,心里感觉很美。由于后来的一次翻车事故,差点要了姐姐的命,父亲再也不准她开了,就这样结束了她村里女拖拉机手的生涯。后来,村里再没有出现过女拖拉机手。现在想想,姐姐是很伟大的。在那个时代,敢于承担这么大的重任。
所以,我们这个“中农”家庭,命运还是很受照顾的,没有受到很大的排挤,只是有一些不公,心理上时常有压力。当然,比起地主富农的家庭来,我们已经够幸运的了。
由于填表,引起了这些回忆。趁着记忆写下来,恐怕以后再也想不起来了。我不喜欢政治,大概有些家庭的原因。性格上的缺陷,估计与当时的家庭背景是有关系的。所以,后来考大学的时候,父亲不让我学文科,坚持让我学理科,并一直希望我能学医,说无论谁掌权,谁有病都是要去医院的,所以医生这个职业总是有口饭吃的。
不管怎样,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不可思议的年代,让人心酸的年代。平民的生活中,掺入了政治,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
(王德华初写于2010年7月14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344335.html
上一篇:
第一次给学生讲社会的阴暗面下一篇:
让职业精神支撑大学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