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j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jin 研究领域:分子病毒学与分子肿瘤学

博文

还是叫“老师”好 精选

已有 11821 次阅读 2010-7-6 23:3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研究生如何称呼自己的导师,研究组的同事如何称呼领头人,往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和风气。在美国,最自然最常见的叫法就是直呼其名,常常还是昵称或简称。我初到美国时也略有些不习惯,往往迟疑一下才敢用“Jon”、“Bill”、“Tony”等来称呼资深的同事,特别是位高权重的主任或所长。过了一段时间后才慢慢习以为常。往往到了十分正式、庄重的场合,才偶然会叫某某博士(Dr. So and So)。至于叫某某教授,那就更为罕见。如果熟人间叫教授,不仅显得生分和见外,听者甚至会吓一跳。可是到了英国以至英联邦国家,在大学里如果将教授叫成了博士,那是大不敬,秘书甚至会当面纠正或训斥你。相反,如果将博士叫成了教授,听者也会惴惴不安,甚至会用“我希望我是”或“谢谢你将我升职”之类的话来提醒你更正。每年大学还会专门发出文件,提示同仁谁应称为教授。香港从英国继承了这一套陋习,我初来乍到时还真是不适应。英美两种不同的称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地的文化和风气。传统的英国大学中每个系或每个学科只有一位教授,只要他不退,别人做得再好也成不了教授。这样的体制既陈腐又压抑,论资排辈严重,其弊端显而易见。
 
反观我国,学生对导师最亲切的称呼还是“老师”,这也是我认为最好的。过去中国医科院病毒学研究所同仁将德高望重的黄祯祥、朱既明两位中国病毒学研究的开拓者尊称为“先生”或“大夫”,以后又将所有教授级的专家称为“大夫”,我一直也很喜欢这样的叫法。到了近年,我虽远行,但仍直接间接地见识了许多千奇百怪或者见怪不怪的称呼方式。例如用官职或其他职务来称呼导师,叫“某院(长)”、“某校(长)”、“某所(长)”、“某首席”、“某院士”、“某博导”等等。更多的则是将导师唤作“老板”,听起来也十分刺耳。也许这也可能是我始终没有回到内地服务的原因之一。
 
我父亲在1940年代未满30岁时当了副教授,一群志同道合但年纪相若的进步学生因此去掉一个“老”字,称他为“金师”,以后竟成为一起参加地下斗争的战友对他的一个特别称呼。幼时初谙世事,不曾想过会经历国家天翻地覆的变革时代。当时我想我这辈子注定是要去上山下乡的,没有什么可能会上大学。即使上大学甚至读研究生后,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仍处于百废待举阶段,大批人员正等着晋升高级职称。与不少奋斗了一辈子正苦苦争取晋升副高的长者相比,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我自然没有过多的奢望。但时代确已改变,1993年我竟也在未满30岁时当了副研究员,当时还是很稀奇的。虽然如此,研究所中所有学生和同事仍叫我“阿金”,这也是我最中意的称呼。以后去了美国或者回到香港,“Jin”、“阿Jin”、“Dong-Yan”和“DY”全是我喜欢和接受的称谓。当然,“(金)老师”和“(金)师兄”的称呼我同样很受用。虽然有些乱,但对我来说最好就是顺其自然。也许我已落伍,但我始终认为,研究生对导师的称呼,一般还是叫一声“老师”好。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6627-341743.html

上一篇:中国学术评审的问题在人
下一篇:中外博士学位制度的差异
收藏 IP: .*| 热度|

28 罗岚 朱志敏 张星元 王德华 赵凤光 杨远帆 曹聪 张焱 王修慧 周春雷 罗渝然 杨洪强 刘立 唐小卿 丁甜 吕喆 苗元华 孔晓飞 李志俊 侯成亚 李泳 刘广明 赵月前 郑永军 崔业让 brianzqp chinacheung1987 fqk6166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