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博客(BLOG)的本意是“日志”。一提到“日志”,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出现在西方早期航海事业中的“航海日志”;其次想到的是,常见于我国百货公司文具类销售部的“日记簿”。
西方的“航海日志”,其“日志”,乃日记其实事。(按:可能也兼记其心事,只因未尝亲见其日志之实,故未敢妄断。)
中国的“日记簿”,其“日记”者,虽亦日记其实事,但据我所平时所见所闻的普遍情况,更主要是日记其心事。
西方的“日志”和中国的“日记”的这种区别,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西方较务实,中国较务虚。
西方的“日志”,因其较务实,故所记者多为“日志”的主人(博主)所遇或所行的具体事情、事务。此类“日志”之根本性质,实是博主日事日情之追述。故其“日志”当属于历史学范畴,它有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库”分类中“史部”之年谱类的东西,或可称之为“日谱”。
中国的“日记”,因其较务虚,故所记者多为“日记”的主人(簿主)日有所遇的感触之情和日有所行的心得之意。此类“日记”之根本性质,实乃簿主日感日思之记录。故其“日记”当属于文学范畴,它有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库”分类中“集部”之诗文类的东西,或可称之为“日文”。
那末,作为“日志”的博客,它究竟应当记什么呢?它应该是“日谱”类的东西呢,还是“日文”类的东西,抑或二者兼容的东西?
我的看法是,就博客作为“日志”的本来意义说,我们应该对它作一个“中西会通”的处理,使它成为一种“中西融合”的,“日谱”与“日文”合二为一的东西——姑名之曰“文谱”。
但是,“文谱”之名,尚是考虑到“日志”之“日”(每天)的含义而为之。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西方的“博主”,还是中国的“簿主”,他们都难以做到坚持每天都记述其事。“日志”和“日记”在事实上都已是名不符实了——其“日”非其“日”,而实为“常”矣。是以其名当可更之曰“常志”或“常记”。
“日志”和“日记”既被“常志”和“常记”取而代之,则应当为“文谱”觅一合适之名来取代之。吾以为可以把“常志”或“常记”之“常”和“文谱”之“文”结合起来,而名之曰“常文”。
只是“常文”这个名称听起来虽雅却不顺,故可以从《老子》“知常曰明”一语中取其“明”来替代“常”,从而以“明文”来替换“常文”一词。又考虑到“明文”一词听起来会使人误解成“铭文”,从而使人联想到“墓志铭”一类的东西,有不吉之意,故可以把“明文”二字顺序倒置而成“文明”一词,以“文明”来取代“博客”一词。
以“文明”来取代“博客”一词,不仅如上所述的根据,更有如下几点意义:
一是使外来“博客”得以中国化。作为外来的东西,“博客”一经传入中国,迟早要被中国化。在这个势所必然的中国化过程中,其由音译名向意译名转变,既是“博客”形式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本土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文明”,就是中国化了的“博客”(BLOG)。
二是“文明”使“博客”的意义更加丰富。在词义上,“文明”不仅蕴含了“博客”(BLOG)固有词义的大意,而且合乎逻辑地发展了“博客”(BLOG)的词义,并因而使其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三是“文明”彰显了中国的网络文明。它意味着中国化了的“博客”(BLOG)有其精神文明的内涵,它是借助于网络天地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手段,是中国网民创造文明的一种具体形式。
当“文明”替换“博客”之名后,“博客”之名仍可保留使用,用以指称“文明”的读者;相应地,可用“博主”来指称“文明”的作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