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夸夸学生:新购置一进口设备,使用过程中出毛病了,一位研究生与售后服务人员联系维修。当时俺估计可能挺麻烦、时间也可能很长,可是两天后问起此事,回答说“故障已排除,设备已经修好啦!”嘿,这小子,这回这么快呀!原来——
他先把出现问题的过程详细电话告诉对方,又把“问题”拍了一批照片email给对方,经过这样的视频、音频交互作用之后,学生在维修人员的指令下,“自己”把设备修好了。知道原委后,为师真正高兴啊,“今儿个老百姓,真呀真高兴......”
可是,就在前几天,这小子把俺好一顿气,当时把倔人气得简直想揍他一大顿!主要是关乎“中期考核”发生的事儿。由于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他自己认为),好像没什么可喜的东西出现,心里有些着急。由于这个学期俺是实在很忙,本科生2门课,研究生2门课(本来各1门,今年特殊赶巧了)。中期考核前一天下午都4点了,他还不来回报一下准备情况。没办法,学生不在乎老师不能不在乎呀。打电话找吧,怎么打也找不到,一直到晚是6点多也没联系上,只好先回家了。8点多来了电话,说是踢球去了。约好一大早让我看看PPT。第二天俺一看,几乎与“开题报告”差不多,俺说“这也太不认真啦!”(对灯发誓:俺绝对没有发脾气!像草稿一样啊,但这可能使其不高兴了)
中期考核会议结束后,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你觉得与其他同学的报告有什么不同呀?”这小子真来气了,失去理智、气呼呼对我说:“我觉得挺好,没什么不同。你觉得不好,我觉得挺好”。旁边他的一师弟插话“最起码字号大小应该保持一致吧?”(俺强压怒火)“哎,你觉得不行啊。老师不对之处你可以指出,但不能无理呀!你还说了算!现在你必须听我的!”(说话绝对不愠不火,但也绝对不容辩解)“你先去整理资料,回头想好了咱俩再谈,从教这么多年还没有一个学生敢训斥老师的呢!”(当时的确很是生气,但学生嘛,必须允许犯错误,但一定要改正错误。其他学生觉得他也有些过分,都劝我不要真生气)老师呀,有时很贱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学生对老师发脾气,我还担心他想不开,所以晚上又打电话“安慰”他:第一,你的确错了,的确不应该对老师发脾气,我都没对你们如此发火;第二,处理问题不能走极端,既不能认为惹老师生气了,心里负担过重,也不能不在乎,因为你毕竟错了!(听得出来,心里不一定服气!)
由于自己觉得没理,加上实验结果不太理想,所以接下来几天比较“卖力气”。有一天竟早上6点半到实验室做实验(但我不知道),正赶上实验室的离子交换器要更换,我不能指派别人的学生呀,只能安排他。我正在给两个本科生就毕业论文的事儿,这小子进去气呼呼地说“老师你不能让我去”。(我正纳闷,这小子怎么又来劲了)说了一声“你不去难道让老师去吗?”又一次发脾气:“老师你知道不,我今天早上6点半就来了,到现在没喘口气呢!”说完,头也不回走了!哎呦呦,俺的“权威”接连受到挑战,我一看表,下午4点半左右。小子,让你狂妄,你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你!(其实我先安排他们师兄弟与他聊一聊,不行吃顿饭也可,带着情绪没法教育啊)
晚是6点多时,俺正在准备第二天的课,他来电话了:老师我想跟你谈谈。我说今天已经比较晚了,你自己先好好想一想“该不该这样对待老师?人有时很奇怪,为什么要伤害最关心、最疼爱你的人?比你父母那我肯定不行,但是其他人呢?难道这一年半的时间,你感觉不出来吗?”他回答说“不行啊,老师,我现在很后悔,很难受,你还是答应跟我谈谈吧”我说“那你过来吧”。
他来到办公室说的第一句话是:老师,希望你狠狠地批评我,这样也许心里好受些!我开了一句玩笑使我们心情都放松一下:不,那不行,我就是想让你内疚!接下来我对他讲了两方面的事儿:
第一,我做论文时,早6点进实验室,晚9点半后离开,不仅仅是经常的,而且很正常,并且直到现在我的硕士导师都不一定知道。我们那时候文献是用手抄的,由于学校资料有限,有时必须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埋进图书馆一查就是半个月。那时候北图好像有复印机,但很贵,为了给老师省钱,抄!(估计还有比我更勤奋的、更狠的);
第二,(言传不如身教)拿出了多年来利用节假日做实验的记录本(已经累积数十本了),标着“199x年元月1日星期x、200x年5月1日星期x、10月1日星期x”等日期的实验记录,一页一页翻给他看,一边翻一边叙述,“这次实验有什么发现”、“那次实验有什么心得”......
好了,收拾完了,也教育完了。
看着这几天学生的变化,心里真是高兴,暗暗思考:看来批评也需要“正确的工艺流程与技术”(不敢说是艺术,俺没那本事)!怪不得有人说教育学生是一门艺术,还真得讲究方法。现在的学生神经比较脆弱,教育不好会出问题、或适得其反。在这里要提醒现在还是学生身份的朋友们,你的老师,尤其是你的亲老师——导师,绝大多数是真心关爱你们的,请不要用言语或行动伤害他们的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