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在你我身边——小楠的科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wina

博文

跟踪ISBBN2010

已有 4679 次阅读 2010-6-6 21:52 |个人分类:生活心得|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生物技术, 科技前沿, ISBBN2010

6月4日-6月6日2010年第四届生物分析、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ISBBN 2010)在长沙举行,这次是湖大举行的规格比较大的国际性研讨会。在湖大生活学习了将近五年了,第一次与这种国际大事亲密接触。现在学的又是科技新闻与科技传播,于是这次会议是对专业和英语的一次很好的锻炼。老师要求的是三天都跟着去听,而且还要参与到一些采访中,感觉压力挺大的。

毫无疑问,这次来的都是生物领域的领军人物、前沿研究者,最大的亮点应该是Pro. Leroy Hood。在生物学领域我觉得可以不用介绍这位专家,他的资料网上都有,我也不想复制粘贴了。对我这个生物门外汉来说,他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者,而且是早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就已经有了清晰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蓝图。老师讲他可是诺贝尔奖的提名者,是国际系统生物学的创始人。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他,所以我们才有认识人类基因的机会,才有了现在化学与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与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出现。老人家都已经72岁了,但是精力很旺盛。参加了三天研讨会,而且每天都在会场,发言、回答提问,还是中国人说的不标准的英语,真是有的忙了。

第一天正好赶上科学时报的记者采访,我和同学就配合着老师对Hood做了一次简单的采访,我们做翻译。在慢慢深入的访问中,感觉老先生满口官话,说中国将成为生物科学上的领军人物,中国聪明的人很多,要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吸引有才能的人回国。这些其实说了跟没说一样,所以初次接触只是觉得老先生态度很好,很和蔼可亲,但是需要发掘。

第二天下午我们一群幸运的学生在李老师的安排下参加了他对Hood先生专访,在集贤宾馆的茶座,我们李老师、科学时报特派记者王老师采访、陶老师和13个同学参加,对Hood先生进行为时一个小时的专访。我做记录,看了李老师的提纲,问题涉及面很广,但是贴近Hood先生的经历,一步步递进,感觉如果采访效果好的话,肯定会有一个优秀的稿件出来的。但是,我感觉采访的效果不是很好,不知道李老师有什么想法。李老师不是第一次采访外国专家,所以可能我不能掌握的采访技巧和对回答的理解在李老师那里不成为题。因为事先李老师给我们任务,要我们写一篇人物专访,因此对这次采访很重视。可是采访完后很想说,真的不好出稿子。记录时我就发现我们请的翻译不是很能精确的传达提问的意思,而且翻译时也没有精确的按照Hood先生的意思翻译。我英语还是可以的,但是因为接触外国人少,而且又是在讲生物方面的知识,因此处于听不太懂、又觉得翻译翻译得不好的尴尬情况中。很痛苦,感觉没有一手资料来写报道。李老师。。。该给我们上上课了。。。

这次锻炼让我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采访实践、英语实践和科学知识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其他的不说,英语真的很重要。这次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英语素质,所以不能理解专家的意思,不能深入的交谈,导致对专家的观点不是很透彻的了解,写作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如果写一篇泛泛的报道,那么我们的采访就是根本没有发挥它的作用。

说是三天的国际会议,我只跟了两天。也许很多生物专业的学生只会听跟自己研究领域有关的报告,我的同学只会在第一天老师特别强调的第一天去听讲座,对于我来说去听讲座一是为了完成任务,另外听听这些天书般的专业词汇去培养些英语语感也是我所追求的目的。一年前在天大逛的时候发现天大很多应用讲座,很多很多。。。校园的路灯上都是一个个什么什么会议,都是英文的。那时候很羡慕天大的学生,能够有这么多机会去接触国际,去锻炼英语。想想清华北大更别说了,连奥巴马都可能做讲座。学校不同,机会不同。这次会议虽然结束了,但是通过这次会议收获的东西将会永远存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924-332838.html

上一篇:出国真的很好吗
下一篇:如果我用霸王,我会继续用霸王
收藏 IP: .*| 热度|

1 张旭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