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是来自松鼠会的题目《在一口足够深的井底,大白天能看到星星吗?》([
songshuhui.net])。
闭上眼睛能否看到星星呢?这个答案属于自明的。而“在一口足够深的井底”的作用与闭上眼睛的作用是一样的。这个联想来自“抽象”。
能够看见东西是因为有足够的“信噪比”。因此要看到微弱的信号的根本在于改善信噪比。这就需要技术、需要新的仪器。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技术”不单是硬件的设备,也包含着思路的组成部分。
白天看不见星星是因为“噪音”的本底太强大了,星星发出的光亮被大气的散射光盖过了。这个现象不可能通过挖井得到改善,因此挖井不是个改善“信噪比”的好办法。这个道理应该说很容易理解。
“信噪比”是个很抽象的说法。决定“信噪比”的因素虽然最终归结到两个强度的比,但实质上“信号”和“噪音”背后包含着大量的具体的物理过程,并不是一拍脑袋就可以改善“信噪比”的。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增加GDP总值与改善单位GDP所需要的能量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指标,不可能一味单纯地通过提高GDP的总值致富。
通常增加信号的强度会有很多困难,因此改善信噪比的主战场一般是在减少噪音的领域里。也就是说最有效的事情同时也是“最不起眼”的事情。不起眼也是必然的,因为形成信号的因子一般是少数的,而产生噪音的因子是多数的。压噪音属于吃苦费力的差事。
蛋白质的结构分析是科学时代的“炼丹术”。因此有人主张看“单分子”的蛋白质。从“信噪比”的观点看,看“单分子”的蛋白质的技术方向与改善“信噪比”方向不一致,因此也必然是不能成气候的努力。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