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shijie - 平仄

已有 4498 次阅读 2010-5-12 09:38 |个人分类:其他杂碎|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平仄

平仄 (110384) 
Posted by: shijie 
Date: September 26, 2007 10:14AM 

平仄:交一玲作业 

所谓“平仄”指的是“格律诗”里的音调问题。所谓“音调”也就是声音的高低,即声调。 

其实,唐以前的诗歌并没有格律的限制,比如《诗经》《汉乐府》并不讲究平仄,押韵也仅是为了唱和上口,并没有严格限制。隋朝出现了科举制度。发展至唐,诗歌成为科举的主要手段。因为科举考试,便要“判卷”,判卷,便要有“标准”。对音韵句法的严格规定,便是诗歌形式的主要“标准”之一,这个“标准”便是格律。 

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因为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音调在诗歌中的落实便是“平仄”的讲究。 

平仄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有所不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其中阴平、阳平属于平,上声、去声是仄。不过,诗的平仄可是古人就定下了的,也就是说要以古汉语的声调为准。如果拿普通话来区分平仄,仄没有问题,普通话读作仄声的在格律诗里就是仄;问题出在平,普通话里有一部分阴平、阳平的字来自于古入声。这个“入声”在古汉语里属于仄。比如,普通话的“黑、突、哭、拍、出”(第一声)和“格、白、直、绝、学”(第二声)都是古入声字,应该都属于“仄”的。而北京人很可能就以今天的阴平、阳平调把它们归入“平”了。在区分这一类“仄”声上,南蛮有天然的优势,用自己的鸟语去读,“哭”肯定与“枯”不同音,“出”肯定与“初”不同音。南蛮鸟语是保留了入声的,只要用鸟语读诗,区分平仄是很容易的。 

比如叶燮的《客发苕溪》: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急流;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用北京话(普通话)标平仄,有可能错的是“急、忽”。 

调谐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限制很多,也很复杂。但诗最主要的还是传情达意,拘泥于平仄限制了思想的表达并不可取。所以,从古至今都有变通平仄的例子。最常用的变通的法子是,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不拘平仄,但最后一个字是必须讲究平仄的。这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七言诗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因为是最后一个字,必须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叶燮的《客发苕溪》是一首平起式绝句,他用了很多变通平仄的规则,但最终第三句的平仄还是用错了。所以,池友以前争论说觉得“别扭”。还是池友们水平高哇。 

对照: 

标准格式(括号中的字表示平仄皆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叶诗: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偶向忙中作小闲,喜会旧知结新颜。——李双双自题 

芒果聪明!还有-t,比如:一、七、八、蜜。跟着感觉走是对的。 (110495) 
Posted by: shijie 
Date: September 26, 2007 08:25PM 

引用:
平声字和去声等还是很难分清。比如说东在普通话的第一声,南蛮是读成象普通话的第四声的,总之很古怪。


这其实是搞混了“调类”和“调值”两个概念。 

“调类”是对应古今语音演变说的,强调的是“类别”,而不是实际读音的高低升降。比如,“高、多”在古音里是“平”,发展到今天,不论在方言里的调型是平、升、降、曲,都是“阴平”,也就是“第一声”。有了“调类”的概念,不论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都是“类”的对应,就不会乱了。 

“调值”是对应实际读音说的,强调的是实际音高,而不论其古音来历。比如,“高、多”在广州话读高降调,与北京话去声(第四声)的“过、去”调值相当;再如,“苦、果”广州话音值是高升调,北京话是曲折调,成都话是高降调。也就是说,这三个地方的调值不同,但“调类”是一样的,都是上声。 

-------- 
偶向忙中作小闲,喜会旧知结新颜。——李双双自题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45,2322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323150.html

上一篇:《甜甜花絮: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下一篇:shijie - “作”/ “做”?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