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九十年代初的一张工作照片

已有 4531 次阅读 2010-3-27 16:17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九十年代初, 工作照片

九十年代初的一张工作照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327日发布

 

这里大家看到的是一张九十年初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秘书长会议的照片,地点在北京大学燕京美国研究中心的一间屋子里,参加会议的有张友伦(理事长,南开)、严四光(副理事长,社科院美国所)、齐文颖(副理事长,北大)、杨立文(副秘书长,北大)、黄安年(秘书长,北师大)。这样的短小精悍会议在九十年代处是经常举行,有时在北大,或者在社科院世界史举行京津地区常务理事会。与会者自掏路费、主持人或地点承办人提供盒饭或必要的茶水,天津的常务理事还要一早从天津赶来北京,接着赶回北京,这一往返就耗费了一天时间。谁也不会计算工作量或者从什么项目费中开支,更没有什么津贴,全靠敬业、自律,节俭办会,研究会的主要经费靠会员微薄的会费和会员自愿捐助,主管部门的学会经费补贴最多一年5000,学会的钱要用在开年会上,这张照片所反映的就是90年代初期京津地区理事会负责人聚会商议学会事宜时的情况,讨论的问题涉及秘书处又武汉迁往天津的交接、配合民政部和主管部门进行学会的重新登记、改进会刊的编辑出版、筹办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讨论会和威海年会、开展地区和小型学术活动、还有个别会员学术不良行为的讨论等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办好学会是要有不计报酬、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的,也需要遵循勤俭办会的原则才好。

 

张友伦先生在接受研究会秘书处访谈时提到:“研究会确实是靠大家无私的奉献和共同的努力才一步步的走过来。应该说,开头是非常艰苦的,很困难。因为研究会本身是个群众性学术团体,没有固定的编制和经费来源,相当困难。我们的经费有两个渠道可以获得,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每年拨一点经费,最初是几千块钱,一年有四五千左右,最早好像是3000,后来增加了一点。钱非常少,靠这些钱,又没有固定的编制,就是靠一些同仁们的不懈努力才把这个研究会办起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相当困难。另外一个来源是会员的少量会费。”黄柯可先生在在接受研究会秘书处访谈时提到:“南开秘书处初期秘书长是北京的黄安年先生。没有现代手段的“遥控”就意味着“万里行”。他不得不时常往返于京津两地,还要赴各地检查年会筹备情况,消耗巨大精力。正是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京津地区理事会”的机制。张友伦先生带领南开班子总是乘坐首班火车来京,下午返回,颇为辛苦。19911992年间,黄安年和张友伦相继出国考察,在严四光代理会长,杨立文代理秘书长期间,京津会议也从未间断,内容从商议大事到审议《通讯》稿件等具体事项,经常开得很晚。记得在北大的几次会上,齐文颖先生和杨立文夫人总以茶水和糕点招待,杨立文夫人甚至为每人送上一碗牛奶鸡蛋。真是吃在嘴里,暖在心上。后来,为方便天津同志,会址改在距火车站较近的世界史所。在京的理事无论路程多远,无人迟到,而且从未有人提出过路费问题。张友伦和黄安年,以及后任的秘书长李剑鸣为了给学会节省开支,始终要求大家实行自付工作盒饭的制度。”(以上引文分别见《美国史研究通讯》2009年第1期第1831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06603.html

上一篇: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1993年威海)合影
下一篇:寒春来到北京奥林匹克中心
收藏 IP: .*| 热度|

2 曹聪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