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我也写了一些文章,多在Elsevier,Springer等公司的期刊发表,觉得他们的投稿系统很方便,程序也规范。也曾在国内期刊投过几篇文章,似乎都不太顺利。
记得第一篇国内文章在投出3个月后询问文章状态,编辑说文章已经退稿了。我说可是我没有收到审稿意见啊,对方说她的记录显示已经退了,但现在审稿意见找不到了。谁知又过了两个月后,审稿意见寄了过来,简单修改后文章就接收了。校样时我指出了两处错误,但文章出版后发现竟然没有改过来。
第二篇文章审稿后要求修改,修改稿上传后,接到再修改的通知,但审稿意见是全新的,显然是另一个审稿人的意见。问编辑怎么回事,回答说他们采用二审制度。我不明白什么是二审制度,但按照我的理解,文章一般应同时寄给多人(一般是2-3人)审稿,意见汇总后一起返回,修改后通常编辑就可以决定是否录用了。此前我没有遇到过文章修改后再重新找新审稿人的事情,也许这是一些期刊的审稿方式,我少见多怪了。后来这篇文章的校样中一些图坐标的单位被混淆了。
最近的一篇文章投稿经历让人非常郁闷。2009年4月30日,我把一篇文章投到国内一家知名化工类期刊。2009年6月15日,审稿意见回来了,评价还不错:
审稿人1 :the idea is interesting and the overall organization is clear, although there are a few grammar mistake and badly constructed sentences among the text. Minor revisions of the manuscript, especially polishing of the English is requird, if publication is desired.
审稿人2:论文较为详细地研究了钙钛矿型氧化物在温度和氧分压变化条件下对氧的摄取和释放行为,并探讨利用此行为在氮气纯化方面利用的可能性。论文对课题研究现状有较为充分的把握。论文研究目标明确,数据翔实、结论可信;论文撰写格式规范、层次清晰,理论分析合理。英文表达准确、流畅。建议对论文摘要首句的英文表达再做斟酌。
按照以往的经验,对于这样的评价只需做简单修改就可以接收了。于是修改后重新上传,文章于2009年6月17日处于编委审定状态。2009年7月13日,编委审定意见发回:
稿件研究了双钙钛矿型结构氧化物作为新型吸附材料对氧的吸附/脱附行为随温度和氧气分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双钙钛矿型氧化物低温下对氧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预示可有效去除氮气中的氧。同时探讨了该材料用于高纯氮制备和其他气体中微量氧脱除净化方面的可能性。该文研究方法正确,理论分析讨论合理,结果可信。此外英文表达流畅,研究内容及结果对于双钙钛矿型结构氧化物用于气体分离和提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但文中一些表述尚需进一步斟酌和完善……
虽然评价也不错,但我从编委的具体意见中看出了一些问题,该编委看到的文章为修改前的原稿,编辑把原稿而不是修改稿送给了编委。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按照编委的意见在修改稿的基础上再修改后上传。但后面的发展让人始料不及。
文章不能以目前的形式发表。简单说,作者在文中未能给出任何公式,却引用了其系数ka and kd 。此外,吸附的动态数据任何与吸附的平衡性质联系?
此时已经很泄气,修改后再次上传,2010年1月26日,该文被退稿,结论是:
......综上所述,本文有错误,又与以(应为已)发表论文类似,建议退稿。
退稿理由有六个,之一是网上显示作者所用的那种氮气纯度分析仪分析精度不应该有那么高,之二是粒度分析仪怎么能给出比表面积,之三是作者在另一期刊发表过相似论文,其它三个理由无关紧要。就说第三吧,那是我们用相似的方法研究另外一种材料除氧性能的一篇文章,我在投稿时引用了这篇文章。9个月的时间,得到这样的结论,我实在无话可说。
前些日子,有人提到好文章应该多在国内期刊发表,以提高国内期刊知名度。我想,只有国内期刊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吸引大家更多地来投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