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论自然科学知识的文化性 精选

已有 5863 次阅读 2010-2-25 15:14 |个人分类:科学之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自然科学知识, 文化性

       拙文《科学怎样才能变得“更科学”?》论及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的关系,兹进一步申论之。

        “文化科学”的“文化”是与“自然科学”的“自然”相对应的。我倾向于把“文化”和“自然”联系起来,主张“自然科学”从“文化”和“自然”联系中去研究“自然”,“文化科学”从“自然”和“文化”的联系中去研究“文化”,因为在现实性上,自然是文化的自然,文化是自然的文化。脱离文化,在文化之外的自然,是不能成为人的认识对象的;脱离自然,在自然之外的文化,更是不能存在的。

       例如,天文现象,它如何能成为人的认识对象?在前科学时代,它是人们经验直观的对象,即当时的人是直接用肉眼去观察天文现象的,在这种关系中,心(知识主体)与物(知识客体)之间的中介是肉眼,这个肉眼似乎是自然的,而其实不然,因为动物也有肉眼,但动物的肉眼于天文观察毫无关系,动物界不存在天文观察的认识活动,此其一;

       其二,肉眼要成为天文观察的工具,仅当动物进化到人类时才有可能,这种进化不是纯粹的自然过程,虽然我不认为恩格斯把这个进化过程完全归结为劳动过程是合理的,但人的劳动无疑是参与了这个进化过程的,这就是说,肉眼作为天文观察的工具,既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的劳动的产物,而人的劳动当然是属于文化范畴。可见, 即使在对天文现象的经验直观中,自然现象(天文现象)也是以具有文化性的肉眼作为工具的;

       其三,只有文化的肉眼才能用来观察天文现象,所以,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所观察到的天文现象是并不完全相同的,这种差异不只是体现在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之间——古希腊有古希腊的天文知识系统,古中国有古中国的天文知识系统,也体现在具有同一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不同个体之间——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或者受过不同专业训练的人们所观察到的天文现象都是不完全相同的,那末,在前科学时代,具有某种文化传统的某个民族中为人们所公认的天文知识系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知识系统是通过受过不同专业训练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逐渐形成的,在这种交往过程中,他们彼此互相交流其对天文现象的观察经验,这种经验交流过程,也就是他们原本互有差异的专业训练趋向一致的过程,当其专业训练达到一致时,他们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活动才可能是一致的,从而他们所获得的天文知识才可能是一致的。这就是说,当他们建立起同一个天文知识系统时,他们赖以进行天文观察的肉眼也被训练成同一类肉眼了。毫无疑问,在其建立统一的天文知识系统过程中,他们的文化是直接参与到了他们的天文观察活动中的——该过程中他们的社会交往及其专业训练都属于文化活动;如果没有文化的介入,他们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天文知识系统。

       上述道理同样适用于科学时代的天文观察。科学时代的天文观察与前科学时代的天文观察之间的根本区别无非是观察工具的区别:前科学时代的天文观察是直接借助于肉眼,科学时代的天文观察则除了肉眼,更主要是借助于科学仪器。而科学仪器更不是什么自然的东西,而是地道的文化之物,是由人发明和创造出来的。科学时代的统一的天文知识系统是以人们用于天文观察的科学仪器的统一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统一的科学仪器,就不可能有统一的天文知识系统。而科学仪器的统一过程,也就是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在这种交往中,他们互相交流其制造科学仪器和使用这些仪器来进行天文观察的经验,这种经验交流过程,也就是他们原本互有差异的科学仪器趋向一致以及他们使用科学仪器来进行天文观察的活动方式趋向一致的过程,仅当其科学仪器及其使用科学仪器来进行天文观察的活动方式达到一致时,他们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活动及其所获得的天文知识才可能是一致的。因此,同样毫无疑问,科学时代的统一的天文知识系统也必须依赖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如果没有文化的介入,其统一的天文知识系统就不可能形成。

       正是因为无论是直接借助于肉眼还是借助于科学仪器来进行天文观察,其天文观察所依赖的工具(肉眼或科学仪器)都是文化之物,这种文化之物才是天文观察活动中心(知识主体)与物(知识客体)之间的中介,故对于心(知识主体)而言,其认识的对象(知识客体)就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而是文化之物与自然之物的统一体。进而言之,对于天文知识主体来说,他们所认识的对象就是与他们的肉眼和科学仪器处于现实的相互联系中的天文现象;离开了他们的肉眼和科学仪器,纯粹自然的天文现象根本不可能成为他们认识的对象。也因为如此,他们所获得的天文知识的性质与他们的肉眼和科学仪器的性质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仪器在天文观察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他们的天文知识及其性质也越来越取决于他们所使用的天文仪器及其性质。天文仪器发生了变化,其天文知识就必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种关系中,天文知识的发展本质上是天文仪器这种文化之物的发展,这意味着天文知识的性质越来越具有文化性,这乃是明摆着的事实。其他一切依赖于一定科学仪器才能进行的自然科学活动,也无不是如此,它们的知识也越来越具有文化性。

       自然科学家们总认为他们的知识是非文化的纯客观知识,是因为他们无视他们的感官及心智和所使用的科学仪器都是文化之物,无视他们的感官和心智及其所制造的一定科学仪器和对这些仪器的使用方式都是由于其社会交往的结果,离开了他们的社会交往,他们既不可能具有在认识能力上彼此相当的感官和心智,也不可能制造出统一的科学仪器,更不可能以同一种方式来使用同一类仪器,从而也就不可能获得为他们彼此相互承认的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的文化性难道不是一个客观事实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297529.html

上一篇:社会主义流淌在资本主义血管中
下一篇:中华民族什么时候才算是最危险的?
收藏 IP: .*| 热度|

9 陈儒军 陈绥阳 迟菲 吕乃基 李志俊 蔣勁松 高建国 左正伟 刘晓瑭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