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研水平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论文的数量却与人口数量成正比,俨然也是一个论文大国。批评者指出大部分的论文为学术垃圾或垃圾论文,言下之意,这些论文一无是处。虽然我一向非常反对制造垃圾论文,但我还是认为,“垃圾论文”的提法似有不妥,它们多少还是有价值的,所以也许可以称为低价值论文。申明一下,我这里所指的垃圾论文是不包括那些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的论文的,那些论文无论怎样批判也不为过。对于“垃圾论文” (由于不同人的定义不同,所以我加上引号),我的定义是:在数据真实的前提下,那些被引用次数很少(或没有人引用)或者同行评议认为没有价值或价值很小的论文。
从论文价值的大小来划分,可以分为价值大、价值中等、价值小和没有任何价值的论文四种。本文想要表达的观点是,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分出一种没有任何价值的论文,但是实际上这种论文是不存在或极少的。所谓的“垃圾论文” ,其实绝大部分属于价值小的论文。伪造数据的论文严格来说属于负价值的论文,不过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垃圾论文” 的价值首先是可以指出“此路不通”,正如杨玲兄在他的博文《解决》中所说的“试误”一样。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工作,往往会出现阴性结果,而这种阴性结果虽然并不能直接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但是只要是正确的实验操作、真实的数据,却可以告诉后来的研究者此路不通,提示应该换一种研究方法或思路。假设有100种可以选择的尝试,如果这些“垃圾论文” 证明了95种都不可行,那么后来的研究者就很容易找到正确的方法了。
“垃圾论文” 也有可能产生不那么重要的阳性结果。我们可以把科研的过程比喻为挖井:重大的科研成果就是挖出一口大井,想要挖出井来,需要选对地方,并且挖到一定的深度。高于这个深度的土层也含有一些水分(相当于阳性结果),但是还不足以出现井水。“垃圾论文” 的制作者们不断的挖掘掉外面的土层,使得离井的有效深度越来越近,并且挖出的土层中水分的变化可以推测出下面能否挖出井来及还有多远。垃圾论文的作者本身虽然没有最终挖出井来,但是却告诉了别人下面是否能挖出井,及离井是否近了。有经验的掘井人可以根据挖出的土层(垃圾论文的结果)准确判断什么时候该自己出场了,于是在“垃圾论文” 的作者及次要论文的作者放弃之后,轻而易举的就很快挖出来了一口大井。优秀的科学家往往有卓越的洞察力,能够从别人结果中发现线索和联系并做出重大发现,而垃圾论文的结果同样是他们思考的材料之一(当然重要的论文同样也是)。简单点说,重大的科研成果相当于质变,相对次要的论文和“垃圾论文” 的结果相当于量变,没有量变的积累,就无法产生质变。
此外,“垃圾论文” 还可以证明和完善重大的科学成果。一个新的科学成果做出来之后,要得到科学界的承认,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如果是理论性的研究,应该可以为实验所证明。而大量的重复性的研究论文的发表,往往是相对次要的论文,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被多次证明了的科研成果,例如已经有10篇论文验证了某一个成果,第十个以后的验证论文是否就毫无价值呢?不是的,他们还是可以增加这个成果可信性的,虽然这种增加的幅度很小。而这种论文一般都会沦为“垃圾论文”,因为几乎不会有人引用。此外,一个新的科研成果刚开始时可能会不够完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一些重复性的研究就可以发现问题并使之完善。另外,还可以拓宽某方法技术的应用领域。
也许我们可以借鉴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科研界,大部分的科研人员都相当于普通的平民百姓,而个别的杰出的科学家相当于伟人或领导者。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领导者决定了历史的发展,其实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力量,领导者就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虽然科学的发展并不是有大部分普通的科研人员所决定的(占少数的科研精英肯定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在科研中,重大的科研发现都是建立在小的科研结果的基础之上的。也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建立这样一个科研群体(在与现有的科研界隔绝的情况下),他们只发表重要的论文,而没有次要的或“垃圾论文”产生。
然而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一样,我非常反对制造垃圾论文。如果是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博文,可以随便你怎么灌水。但是,当你拿了纳税人的钱来做科研之后,你就应该对纳税人负责。譬如,虽然二锅头也有价值,但给你1000块,你就应该给我买一瓶五粮液而不是二锅头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