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陈儒军兄在他的博文中给了我一个“忧国忧民,满腔热血”的评语,[儒军之文参见:http://159.226.26.14/blog/user_content.aspx?id=284831]我欣然接受,因为我是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我曾在一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明确表达了我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理性升华”。中国传统哲学是“忧国忧民”,而面对现实的生态与环境危机与文化危机的当代中国哲学更不只是“忧国忧民”,还要“忧天忧文”。对于我的“忧天忧文”,有网友评论说我是“杞人忧天”,对此我也欣赏接受,更自认为如果不做“忧天”的“杞人”,是有愧于自己本业的。本文仍然是要表达我的忧患意识,这是我作为一个苏州人对苏州的忧患意识。
我上大学的时候,苏州只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古典城市,“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一直是这座城市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美好印象。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苏州变化很大,特别是最近二十余年来,苏州的变化真正堪称“日新月异”。到2003年,苏州的GDP已跃居全国城市第五(上海6160亿元、北京3600亿元、广州3560亿元、深圳2840亿元、苏州2700亿元)。2004年,苏州的GDP(3450亿)超过了深圳(3423亿),排在上海、北京、广州之后,坐上第4把交椅。2005年11月17日,苏州市委九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苏州“十一五”目标: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将增长12%左右。这就是表示,到2010年苏州GDP将要达到7049亿元左右,接近上海2004年的水平。果然,2008年,虽有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苏州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据“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而预计苏州2009年的GDP达到7400亿元,较上年增长11%(据名城新闻网)。
为什么苏州发展得这么快?苏州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我凭自己长期生活在苏州的感受,苏州的变化的确奇大无比,这几十年来整个苏州没有“翻天”却是“覆地”——地形地貌都“面目全非”了,我上大学时候学校周边一望无际的肥沃农田几乎全都不见了,都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工厂、居民区和各种道路(水泥路或柏油路),这是我的直观感受。凭着这种感受,我相信,历史上素有“粮仓”之称的苏州是一去不复返了,如果苏州人还想种田,也许只能利用自己家里的阳台在花盆里耕种了。苏州这些年来地形地貌的这种“面目全非”的“覆地”变化意味着什么呢?它首先意味着苏州GDP的飞速增长。这就是说,苏州GDP的飞速增长与这里所发生的“覆地”变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这种现象上的一致性又意味着什么呢?我看了一些材料,方知其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以土地换金钱”。
据一份统计报告称,苏州的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消耗掉4000亩以上的耕地。在每年18%的高增长速度下,苏州的耕地每年以近10万亩的速度在消失。苏州各个市县、各个乡镇为在招商引资上完成更多的指标,不惜在地价、税收政策上血拼。一亩“七通一平”(指土地开发中的宗地外通路、通电、通信、通上水、通下水、通燃气、通热力,及宗地内土地平整)后的工业用地,土地成本至少在15万/亩以上,但在苏州很多县市,外商花5万元就能拿到。(韩燕明:质疑苏州的GDP神话--经济学家http://luoweidong.bokee.com/1273216.html)
另据江苏省政府的一份内部资料披露,苏州的土地开发成本为每亩20万元,但为了引进外资,却将地价压至每亩15万元。在恶性竞争的驱使下,周边的吴江、宁波、杭州地区只好将地价压到每亩5万元的超低水平。上海张江园区常以半价出让土地,另外一半由市财政补贴。如此,就出现了GDP不断增长、但招商用地价格不断下滑的怪现象。 对这种降价,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位负责人说,我们不降就失去竞争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大都采取的都是组合性的竞争策略,也就是说,不仅在土地上让利,还要在财政,甚至金融上补贴。有人形象地将此称之为政府的“割肉比赛”。(朱力:《苏州等地只顾GDP卖地不心疼上演割肉引资比赛》,中国产经新闻,http://www.sei.gov.cn/zsyz/ShowArticle2.asp?ArticleID=4499/2006-8-17 )
其实,GDP不断增长但招商用地价格不断下滑并不是什么“怪现象”, 而恰恰是正常现象,因为正是由于招商用地价格不断下滑,才使外资不断被引进苏州,2003年底,苏州全年合同引进外资124.96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68.05亿美元,均居全国首位,占全国引进外资额的十分之一。至2006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13家落户于苏州,投资兴办的企业达349家。当年苏州进出口总额达1742.64亿美元。在苏州经济中,外资已成为发展主力。一家跨国公司到苏州来设厂,产值动辄就是几亿、几十亿,经济指标迅速就能得到提升。毫无疑问,外资的不断被引入是导致苏州GDP不断增长的主因,同时也使苏州日益成为一个“国际加工厂”。
当苏州日益成为“国际加工厂”的同时,苏州原有的品牌企业却日益没落。上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兴起的时候,苏州曾出现过一些同行业内部排名靠前的全国品牌,如香雪海冰箱、孔雀电视、春花吸尘器、长城电扇等,人称苏州“四大名旦”,此外,尚有虎丘牌照相机、登月牌手表等精密产品,以及非常发达的丝绸织造业,但这些企业后来都相继没落。苏州本土品牌全军覆没了。
至今,苏州没有一家叫得响的民族企业。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被称之为“苏州主要工业龙头企业”且名列前茅的是方正科技集团苏州制造有限公司、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之类,这是一些什么工业企业呢?请看:
——方正科技集团苏州制造有限公司是北大方正集团下属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注册资金1亿人民币,主要从事设计、生产、制造方正电脑、服务器、打印机、数码相机、机顶盒、WBT、税控机等IT、IA电子类产品。同时,公司也为国内外用户和品牌做加工代工,承接与PC、电子、办公、通讯和网络设备相关的产品。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公司,总投资15.69亿美元,注册资本8.15亿美元,主要从事笔记本电脑和桌上型显示器液晶面板的研发、生产、销售,是国内唯一专业生产笔记本电脑面板的厂商。一期工程于2006年6月成功投产,二期工程于2008年10月投产,目前已具备月投入11万片玻璃基板的生产能力,在国内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十,笔记本电脑面板产量列全球第四。2008年公司累计销售面板500余万片。
——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是三星电子设于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的一个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2002年末正式注册成立,2003年初投入生产,是三星电子唯一一个海外笔记本电脑研发与制造法人,主要从事笔记本电脑整机的研发、制造及销售。
——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9月,是由韩国三星电子株式会社全资创办的独资公司,投资总额3亿美金,注册资金为1亿美金,主要进行15寸、17寸、19寸显示器、电视机用LCD module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
另外,被称为苏州市民营工业企业中“优势龙头企业”的,主要有苏州沙钢(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2008年以1452.32亿元的年营业收入额压倒了联想集团,夺得联想连续雄霸十年的冠军宝座)、苏州永钢(集采矿、炼铁、炼钢和轧钢为一体的大型联合钢铁企业,年炼钢、轧钢能力各500万吨,拥有155亿元总资产,2008年销售收入310亿元,利税18.8亿元,名列全国企业500强第192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97位)、苏州梦兰(主要生产床上用品的企业集团,现已形成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龙芯 CPU 系列产品、太阳能空调以及商贸、物流及金融等多元产业,总资产 25.33 亿元, 2008 年实现销售收入超 50 亿元)、苏州隆力奇(由香港东源大地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专业物流公司,首期投资额1000万人民币)、苏州波司登(目前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集科研、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羽绒服装企业,1995—2007年连续13年全国销量遥遥领先)等。
所有这些工业企业中,没有一家是利用自己发明的堪称世界一流的高技术来制造高端产品的本土企业。由此可见,这些年来苏州GDP快速增长的秘密主要在于: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让外国人利用苏州的土地来建他们的工厂,开发和利用苏州当地或外来的中国人力资源,并且主要利用中国的自然资源来为他们的品牌产品进行加工性的生产,所创造的GDP算苏州的,但创造的利润却是外国人“拿大头”、苏州人“拿小头”。这样,苏州经济发展的实际结果主要是:第一,苏州GDP快速增长;第二,解决了部分苏州当地人和外来人的就业问题;第三,在苏州市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的同时,国家财政收入得以大幅增加;第四,苏州城市建设面貌大为改观,苏州城在越变越新的同时,其古典风韵日渐消退;第五,苏州失去了大片良田,中国失去了大量自然资源;第六,苏州的生态与环境均遭到程度相当严重的破坏。其中既有积极的成果,甚至是可喜可贺的成就,也有消极的后果,甚至是令人忧虑的严重后果。这里我不想去过多评论其得失,只是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假定某种情况下,所有外资都从苏州撤走的话,苏州的经济将会是怎样呢?
我担心,那样的事情果真发生的话,苏州差不多就会变成一座空城了,庞大的苏州经济体系将会瓦解于顷刻之间!虽然我们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也可能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却不得不预想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从而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按照现在这种情况,苏州经济在根本上是依赖于外国(主要是西方)的依附性经济,缺乏自身的独立自主性,所以我极为苏州经济的未来担忧,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未来担忧,因为苏州经济不过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罢了。由此我想到,以苏州为典型案例的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在于怎样尽力建立起一个具有自性(自我根据)的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这样的经济体系应当也必须以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以及这种成果向相应产业的转化作为前提和基础,为此,科技界与实业界应当也必须结成联盟,以便进行直接而有效的合作,其合作的主要意义在于:科技界可以直接从实业界获得经费资助以便进行为实业界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科技创新与应用研究,并且可以直接在实业界专家的市场头脑指导下来进行这样的研究;实业界则可以直接从科技界获得科技成果应用与开发权,并且可以直接在科技界专家的科技头脑指导下来进行这样的应用与开发工作。据我所知,这方面的工作最近在苏州似乎已有所启动,但不知具体情况怎样。就全国范围而言,科技界与实业界是否都清醒地意识到了彼此相互结成联盟的必要性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意义了呢?我不敢妄下判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