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1.2 小雪
今天下午,掐着点结束正在兴头上的逛街,赶去位于清华南门的文津国际观看纪录片《同学》。【文津·清影·放映】这部纪录片相当值得推荐,不然我也不会深夜还在写这些字。 3.5小时的呈现,所有的观众都愿意分享这份漫长,隐约中能感觉到他们的专注,像是等待将来的人生章节。
《同学》纪录了23位高中同学在30年之后的生活状态,实际有31位同学出场,拍摄时整理得到的文字素材达147万,但呈现给大众的只有3万字。30年前,这些主人翁都就读于陕西铜川三里洞煤矿中学,毕业后有人下乡,有人招工,有人招干,有人考大学,也有人打零工,更多的是在矿上工作。30年的沉沉浮浮,历经改革开放,煤矿倒闭,下岗等等社会大潮,如今他们已是知天命的年纪,有人官场得意,有人下岗待业,有人赢在生意场上,有人挣扎在贫困中,理想的失落和现实的妥协,人生的几多无奈和信仰的几度迷失,在这些普通的生命中,也许还能找到自己将来的影子。看了片子后,好像突然间更懂得了我们的父辈那一代,他们的隐忍和坚持,以及他们无能为力之后对我们这一代所寄予的那些期望。
有时候观众会笑场,因为片中的人物太真实,他们述说的时候也许已经忘了旁边正驾着一台摄像机。有时候我会悄悄跟着流泪,同样是因为片中人物太真实,看不见任何表演的成分。作为女性,我更关注片中的那些女同学的故事,并更容易感同身受她们的得失或悲喜。以前见过一句笑话这么说:“珍爱生命,远离哲学”,但《同学》中处处皆显哲学,比如 “感情就是一场戏,演得好,就能继续下去”; “我信周易,我爱人就老笑话我,因为我是个党员嘛”;“没办法,中国教育已经走进死胡同了,没得救了”;“好多事情我看不懂,说不懂嘛,又混上去了,但有时候真是不懂”……
导演林鑫到场与观众交流了他拍此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喜欢他拍纪录片的态度,绝不凌驾于生活之上用审视的态度去拍摄。他谈到最喜欢片中卖卫生纸的和做环卫工人的两位同学的生活态度,即使是在贫困的生活中她们仍然喜滋滋的畅谈,并感觉现在一切都挺好。这些平凡的缩影,仿佛难以让我们正高歌猛进的时代理解,但只有她们,给现状做出了“挺好”的评分,而那些混得像样的同学,至多只是感叹自己幸运,应该知足而已。
林鑫留着大胡子,个不高,总是谦恭的感谢大家能够坚持看完片子。这次是特地从西安飞来参加观影交流。有句话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现实并非天天都是娱乐至上的电视节目,我们需要真实的影像,从中看得见真实的人生,哪怕我们无法丈量它的尺度。大学时有个老师曾说过:“现在你们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看上去没多大区别,十年后会大有不同”,那时候不理解;后来见一个曾经在大学当班长的前辈反对张罗毕业20年大型同学聚会,当时还是不理解。今天看了《同学》,多少有点辛酸。回家的路上下起小雪,公车售票员很友善,对手忙脚乱找卡的人说“不着急,慢慢找”,每次转弯和进站,都吆喝一声:“扶好啊~”……她也许不知道,这些职业语言会给雪夜里匆匆回家的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吧。
张爱玲说过:“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我从2004年开始写个人博客,关注自己狭小的生活和局促的眼界,无非是些电影、书籍、演出、聚会或者情绪的片断,心甘情愿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自以为是美好,5年后的一天,突然觉得曾经用于写那些个人情绪的时间本该写出更有意义的文章,于是才转战科学网,期待在这里,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并做更有意义的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