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创新等于N重复制

已有 5292 次阅读 2009-11-2 08:17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摘要:本文将证明一个定理,它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创新的本质。证明方法不仅用了传统的形式逻辑,还充分考虑了模糊的生活逻辑和人生感悟;不仅考察了思想家的观点,还充分汲取了虚拟人物的意见;不仅涉及科学方法论,还涉及哲学、文学、建筑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等。本定理为科学创新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定理;创新;复制;Ayn Rand;源泉(Fountainhead
 
1 引言
 
我在外文书店看见了Ayn Rand的Atlas Shrugged,Atlas是希腊神话里双肩扛着天宇的神仙,如果他耸耸肩,想歇会儿,结果会怎样?——假如人类的头脑也歇会儿,思想罢工了,我们的世界将如何?这是作者的出发点,也是她一贯的哲学。据说这本书的“历史影响力”仅次于《圣经》,虽然版本不好,我还是买了一本。
 
2 作者和她的哲学
 
Rand是俄裔美籍哲学家和作家,我在见识她的小说之前,先遭遇过她的哲学。她认为 “人为自己活着”,人的最高目标在于追求“理性的自利”。她主张理智、自我、个人主义,极力推崇“自由放任”。这些观点为某些贪婪的野心带来了一丝道德的安慰。传说格林斯潘是她的粉丝,也是她的合作伙伴(怎么合作,将来另作研究)。后来,我在旧书摊儿碰到了她的Fountainhead(那时还没有中译本呢),是25周年(1978年)纪念版——我见过很多25周年纪念版的英文书,而我们似乎更讲究50,60和100周年——在引言里,Rand指出了它的持久吸引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它描写年轻精神的证明,彰显人的荣耀,展示人的潜能。(It is a confirmation of the spirit of youth, proclaiming man's glory, showing how much is possible.)
 
刚才看到,前几天《纽约时报》又在谈Rand的Shrugged,题目是Rand的报复——报复什么呢?“一个幽灵正在共和党中徘徊”,那幽灵就是书中的主角John Galt。在街头能看到与小奥的巨幅照片一样显眼的标语牌:Atlas Shrugs,Rand is Right。 看来这是一本乱世的书,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帝国主义的腐朽和堕落。
 
 
3 关于逻辑
 
前面的话与本文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如果没有,我就不会写了;既然写在一起,当然有关系。这是事实问题,不是逻辑问题。这个问题无须讨论,认可就行。
 
所谓逻辑,是与因果相关的。但有因果却不一定能找到逻辑;逻辑的任务是为因果找一个可能的“过程”。我们的问题在于,想当然用已有的过程来填充逻辑,如果那种过程实现不了发生的结果,就说没有逻辑。这种认识的问题在于,把逻辑与过程等同起来了。我们要换一种“逻辑”:先承认因果,然后找过程,“圆”逻辑的梦。
 
眼下的情形是,我看到一本书,然后提出一个“定理”,那么书与定理就存在因果关系。尽管没有物理的逻辑,却可能有心理的逻辑。
 
4 定理的证明
 
4.1 Roark引理
 
Fountainhead的主人公Howard Roake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建筑师,似乎天生就继承的作者的哲学,而不是在情节中发展思想。(顺便说一句,这大概是哲学家的人物与小说家的人物的区别。)在众人眼里,Roak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家伙,“The self-sufficient, self-confident, the end of ends, the reason unto himself, the joy of living personified.”他做建筑从来不守规矩,拒绝传统,结果被学校开除了。系主任找他谈话,他满不在乎,指着帕特农神庙的图片,发表了如下批判:
 
“看哪,这著名的柱子上面的著名的凹槽——为什么有这些东西呢?本来是为了在用木头做柱子时,能把接缝藏起来,可它们不是啊,它们是大理石。看这些一道道的纹饰,它们又是什么呢?木头。那是我们造圆木小屋时才用得着的木梁。你们希腊人用大理石,却拿它来做他们的木结构的复制品,因为已经有人那么做了。然后,你们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变本加厉,用石膏来复制大理石复制的木制品。现在呢,我们又用钢筋水泥来复制石膏复制的大理石复制的木制品。为什么?”
 
由此我们得到Roark引理
 
建筑的创新等于用新材料复制老材料复制过的用更老的材料制造的东西。
 
4.2 定理的证明
 
现在推广Roark引理。复制的东西与原来的东西都有差别,经过两次复制,帕特农神庙已经看不见古希腊木建筑的影子了。所以,原件的痕迹在复制的过程中衰减,衰减越多,创新越多。假定衰减满足原子核的衰变模式,且新生与残留满足守恒律,那么
 
Inn = (1 – exp( – kn ))
 
其中,k是相当于半衰期的因子。因此,复制多次就等于创新。如果衰减足够快(k足够大),那么复制恰当的次数(如N)就将实现完全创新(Inn = 1)。所以,创新等于N重复制。
 
5 应用
 
从以上证明可见,创新取决于衰减因子k,而k显然与学科和题目有关。假定知道了不同问题的因子,则最低创新所需的复制次数大致可以确定为1/k,假如一年复制一次(平均说来),那么创新周期就是1/k。我们可以用这个时间来规划不同学科的创新,项目的运行周期也应该根据这个参数来调整。换句话说,基金项目的时间应该根据不同题目来确定,可以三年,也可以一年或五年。针对具体学科确定其衰减指数,可以更好规划该领域的创新项目。例如,重复两次就能实现完全创新,就决不重复第三次,这样将节约大量科研资源。
 
相应地,创新成果的衰减周期越长,其科学意义越大。因而可以将衰减因子用于评价体系,将其与文章的引用数和期刊的影响因子结合起来——甚至取代那两个指标。这样,投机者也就没有空子可钻了,因为衰减因子小的题目是挣不了多少分儿的。
 
6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一个青年建筑师的言论,发现了创新的秘密,并提出了创新的度量法则,从而揭示了创新的本质。总的说来,复制次数越多,创新的程度越高。最后,我们还讨论了它在项目设计和成果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当然,目前尚未确定不同学科或问题的衰减指数,这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重点。同时我们看到,如果能设计好的复制方法,则可以尽可能提高衰减指数的数值,从而大大减少复制次数。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致谢:本研究未得到任何资助,是自费的独立创新项目。
 
参考文献 (为节省篇幅,从略。正式发表时,将根据编辑部意见补充。)
 
(注:本文已被即将创刊的《创新学》杂志接受,将发表于2010年1月的创刊号上。敬请期待。)
 

Rand1957年在曼哈顿

http://www.nytimes.com/imagepages/2009/10/30/books/30rand.html  )




1974年,Rand夫妇与福特总统在白宫椭圆办公室,中间戴眼镜的是Greenspan,左边的老太太是他母亲。

  http://www.nytimes.com/imagepages/2009/11/01/books/kirsch-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266864.html

上一篇:傅山的格言
下一篇:分形人生
收藏 IP: .*| 热度|

8 武夷山 陈绥阳 陈国文 吉宗祥 赵宇 陈湘明 lss2009 luxiaobing12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