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损伤研究中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naneonate 一切为了孩子

博文

人民网儿童疾病名医大讲堂:新生儿脑损伤的诊治(3)

已有 5310 次阅读 2009-10-30 14:49 |个人分类:儿童健康|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民网儿童疾病名医大讲堂:新生儿脑损伤的诊治

2009-9-3 9:33:20
    简要内容:早期治疗的效果会比晚的治疗效果好,会明显。所以我们脑损伤的康复应该是越抓前面越是好。最好的提倡是出院以后,回到家里以后,有条件的可以开始进入早教,或者出了医院30天或者20天的时候做游泳,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引申到我们脑损伤康复的早期干预里面,这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人民网:脑损伤是否需要和其他疾病做鉴别性诊断?

    冯星:脑损伤的鉴别主要包括先天性疾病,因为新生儿脑损伤鉴别诊断中,一个是一些先天性疾病,比如遗传代谢性疾病,比如线粒体肌病,并不是他出现了抑制症状,这个鉴别诊断应该说比较简单,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脑损伤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部位,就是你通过临床表现,比如囟门鼓不鼓,抽筋的时候是哪一部分在抽,我们判断它的部位在左边还是右边,大概在哪个位置,推动我们的CT、B超定出哪个位置,知道哪个地方在出血,哪个地方有病变,这样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相对固定的病源地带,和其他病原体,除了一些先天性的脑囊肿,脑子里面有一块全部是水,一化掉了,危害神经细胞,这些疾病和我们的疾病鉴别诊断是比较容易的,应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我们的检查不困难。

    人民网:治疗新生儿脑损伤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选择?

    冯星:治疗新生儿脑损伤的方法有很多,就是因为没有一种特殊的方法,所以方法的种类也比较多。大体可以分为几类:第一,药物。一个就是我们讲的基本的治疗。比如,新生儿发生了脑损伤以后,我们所有的诊疗常规里面,第一个要给他供足氧气,它的病因就是缺氧,你要给他做氧疗,如果是轻的,没有什么并发症的,就是一般的给他吸吸氧气,如果极重度的出现呼吸衰竭等抑制性的可能要上呼吸机,这些氧源仅仅是维持他体内有足够的氧气,不要出现低氧气症或者导致能量代谢的问题,这些是基本的治疗。基本的治疗中,就是要供给他能量,神经细胞里面的能量主要靠血里面的血糖、葡萄糖,所以一定要保证身体里面血糖的供给,这是基本的。

    另外维持水电平衡。国外的治疗方法非常简单。一个就是给氧,保证他体内的氧饱和度达到90到95之间,就是说明供给他的氧气足够了。第二给他能量。第三,维持一些电解质,比如细胞水肿,你怎么样减轻它的水肿,可以给血里面输入什么成份,把细胞水肿慢慢减轻了。这些是最最基本的,就是每个小孩子都应该用这个方法。

    另外一些方法是特殊的。特殊的治疗方法中,比如一些神经营养因子,比如你现在神经细胞的损害很明确,在CT、磁共振上,在指标上都有。那个时候我们觉得,你给他用一些神经营养因子,现在这种东西比较多,有脑活素,有神经生长因子、刺激因子,有很多神经营养因子,这些神经营养因子对我们脑损伤的恢复,肯定是有好作用。现在是推荐使用这样的东西。

    另外,各个地方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当地的条件可以选择一些方法。比如有的医院有高压氧舱,就是加压,把血里面的氧量提高,这样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恢复有一些帮助。比如,上海有一种现象,就是局部出现亚低温,温度高了,细胞代谢就旺盛,就把他的头上戴一个冰帽子,温控,保证他的体温比37度低一点,这样脑细胞容易恢复,温度低了以后,细胞代谢慢了,就不容易产生缺氧、缺糖这些能量代谢的问题,所以促进他的恢复。当然还有一些刚刚探索出来,就是用一些干细胞往脑损伤部位注射,这是作为一个探索。

    这些方法的选择,不是说移植是最好的,就用移植。你要知道轻度的病人一般的处理,大多数都这么恢复,不需要所有的方法都用上去。如果是中度的病人,你用两种方法就能够解决。真正需要用到移植的,我相信也是少数病人,而且是比较重的,部位比较明确的,如果部位比较分散,移植点和我们用药物全身性的作用还是会有一些差别。所以它的疗效一定要和它的疾病种类,和它的严重程度结合起来。所以选择的时候,我建议家长还是通过和医生沟通,然后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法。而不是家长知道现在做移植,人人都去做移植,其实移植不见得能够达到你想要的效果。你花了很大的代价去做移植,但是移植不可能解决所有的脑损伤的问题。家长还是要和医生沟通,然后选择一个你能接受,而且确实有效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可能对脑损伤的小孩子采取一个比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就是你适合这种方法,你就用这种方法。也许好的方法你用了以后达不到好的效果。我觉得选择权,家长可以参与,但是决策权还是听医生的。因为医生有很多经验在里面,那个经验不是你想要就能得到最佳效果的。

    人民网:新生儿脑损伤如何进行康复性治疗?

    冯星:康复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说某一点。我们对所有有脑损伤的小孩子,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家长和医生一定要配合,及时做随访。因为有了这个病以后,你要不断地观察他是在恢复过程中,还是在恶化过程中。这就是我们讲的治疗效果,最后的结局是好的还是坏的。因为你在医院里可能住十天,可能住半个月,或者住两个月,但是毕竟这段时间在医院里,一旦出院以后,回家以后,你的随访不能因为出院就间断了,我们很多病人是从外地到我们医院里来看病,出院以后,他自己觉得小孩子很好,他也不来了,因为交通不方便,有时候天热,有时候天冷,因为季节的关系就不来了。不是我们医生告诉他来他就听我们的医嘱。如果我们告诉他,你一个半月的时候再来,三个月的时候再来,他一年以后再来,或者家长发现问题再来,那与我们医生发现问题会有很大的差距,可能会把最佳的康复时间失去了。所以要讲康复,一定要讲随访。一个小孩子从出了医院开始,我们医生告诉你过多少时间要到我们哪个地方,比如到我们神经科、康复科来做专家随访。然后我们再来做一些检查,当然可能比较麻烦一点,有时候来了以后,又要做B超,或者做一个CT检查,因为我们需要前后对比,看看我们的治疗有没有效果。这些检查实际上是给我们医生一个提示,就是这个小孩子是不是恢复得很好,是不是可以告诉家长你别着急,现在情况很好,在恢复了,情况没有加重。这样家属也放心。如果你不做检查,你不做随访,就很困难。

    我觉得现在我们国内做康复的单位非常多,有些康复,从我们新生儿科医生角度来讲,晚肯定不如早。比如你等到他已经出现了不会走路了,或者发现他头竖不直了,才开始进入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我觉得还是比较晚。我们希望,第一,如果这个小孩子有脑损伤的症状和表现,或者曾经诊断过脑损伤的小孩子,你要在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的时候做早期的随访,医生会告诉你这个小孩子有没有问题,有哪些问题,需要哪些处理。现在在康复里面,和我们外面的早教还是有一些比较好的衔接。因为不是出了医院就去做康复,可能过一段时间再去做康复,或者出了问题再去做康复。新生儿出了院以后到发现严重问题,到康复治疗中间,可以做一件事情,现在有的地方称之为早教系统,有的新生儿可以学游泳,可以做按摩,我觉得这个东西对有脑损伤的小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新生儿游泳或者新生儿其他的操,对小宝宝来说没有任何坏处,它的好处就是,如果这个小孩子有轻度脑损伤或者重度脑损伤,如果早期做,可能重度的就变成中度的,中度的变成轻度的,轻度的就没有了。这样就会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我认为把新生儿的学游泳、做操,这一部分内容能够引申到脑损伤的早期,还没有出现脑瘫症状的时候就进行干预,这个适应一段时间,会非常好。我们康复科里面发现,早期治疗的效果会比晚的治疗效果好,会明显。所以我们脑损伤的康复应该是越抓前面越是好。最好的提倡是出院以后,回到家里以后,有条件的可以开始进入早教,或者出了医院30天或者20天的时候做游泳,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引申到我们脑损伤康复的早期干预里面,这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我有几个病人,当时在医院里,爸爸妈妈都觉得没有希望,是中重度的脑损伤的病人。出院以后,我跟他说,第一,脑损伤是事实,诊断都没有问题了。现在我们所有的方法无非是想改善他的愈后,他住在城里,条件比较好,所以他一直做早期干预,这个小孩子最后到一岁半的时候,CT、磁共振和正常人是一样的,所以,早期的干预,接下去如果进入重症,就马上做康复,比如做运动的、语言的等等,有些严重的可能还要打一些药物,这些措施,早肯定比晚好,按照他的程度来采取。

    人民网:请您总结一下新生儿脑损伤是不是可以预防?有哪些预防措施?

    冯星:新生儿脑损伤的预防,主要是两块:第一块,孕期的保健,这一块是我们新生儿科和产科医生共同完成的。怀孕七个月以后,胎儿是属于我们两家的事情,我们管胎儿和新生儿,产科管产妇和胎儿。家长一定要到正规的单位做孕期检测随访,这个非常重要,如果不随访,你不知道胎儿是不是正常,什么时候缺氧,什么时候胎气好不好。现在B超好了以后,你通过正规的医院产前检查,就能够避免缺氧的发生。一旦有一些并发症、危重情况,到好一点的医院去,这样处理的措施会好一点,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缺氧。我们生下来以后,主要是加强护理,不要让小孩子摔跟头,离开我们的视野。这些是一些预防措施。

    人民网:感谢冯老师参加人民网“儿童疾病名医大讲堂”的访谈。感谢网友的观看。下期再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6677-266213.html

上一篇:人民网儿童疾病名医大讲堂:新生儿脑损伤的诊治(2)
下一篇:专家提醒:睡觉太多更易累 还易短命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0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