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北京后海一景——望海楼

已有 17575 次阅读 2009-10-7 06:37 |个人分类:国内纪行见闻(09A)|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北京后海, 望海楼

北京后海一景——望海楼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107日发布

 

在北京的后海除了有醇王府这样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王府建筑外,1994年还新建了一座三面环水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望海楼,被称为“独享燕山灵韵,坐拥玉泉清流,四朝龙脉所聚,乘龙问鼎,得天独厚。”“是一组三面环水、具有典型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景区,楼高二层,阁高三层,工程总面积达7839平方米,绿地增加到4000多平方米,景区内灰色方砖铺地,建有亭台楼阁、码头、折桥、花木栈道及遍植绿竹的广场。”我们还不清楚望海楼是否已经正式开放,从外观上可以看出在整个什刹海的前后海地区,这座新建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了。

 

附带提到,在后海还有大藏龙华寺,它“位于什刹海后海北沿23号。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年间曾改名为心华寺,为拈花寺的下院,又名小龙华寺。清末为摄政王载沣的家庙。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山门、大殿和东西配殿。1949年在此开办竞业小学,后改为后海幼儿园。现由北海幼儿园托儿部使用。” http://www.bjxch.gov.cn/pub/xch_zhuzhan/B/xch_wenhua/wh_wwbh/qjwwbh/200803/t20080311_1109714.html至于离那里不远处的“楠书房”有何典故不得而知。

 

附即时拍摄的照片7幅。

*******************************************************************

什刹海——水波潋滟望海楼

来源:人民网作者:李平日期:2005-10-20

 

近年新建的望海楼油漆粉饰一新,静静地矗立在什刹海边,临街的大门门楣悬挂着两副对联,一联是:“望海到太虚,一片烟云摩诘书;观山得欢喜,四时景致太白诗”,另一联是:“乘龙放怀沧海外,湖山凭指点;问鼎畅意山林中,风月任流连”。这两副对联非常浓缩凝练地写出了什刹海的历史变迁和景致风韵。

 

什刹海之繁盛热闹、令人留连忘返的历史已有一二百年。清人震钧所著《天咫偶闻》在描述了其地的繁华后说,“想唐代曲江,不过如是。昔有好事者于北岸开望苏楼酒肆,肴馔皆仿南烹,点心尤精。小楼二楹,面对湖水,新荷当户,高柳摇窗。二三知己,命酒呼茶,一任人便,大有西湖楼外楼风致。余至湖上必过之,乃以富豪所不喜,竟至闭门。未几为山左人所赁,改建连楼,云窗雾阁,烹鲜煮肥,全是市井一派,而车马盈门矣。”此番描述真正令人神往,不是久居京华,熟悉三海典故,又能了然于唐代曲江之盛景,漫游品味过西湖的秀丽风光,就难以尽得其妙。不过印证今日什刹海周边的景致,其兴盛喧嚣的程度,恐怕早就超过当年的情境了。

 

只是震钧所写的望苏楼应是在什刹前海,地处现在的烤肉季饭庄一带。近年新建成的望海楼,却是在什刹后海。而后海在震钧的笔下,更有意韵,《天咫偶闻》续写道,“若后海则较前海为幽僻,人迹罕至,水势亦宽。树木丛杂,坡陀蜿蜒。两岸多名寺,多名园,多骚人遗迹。……湖上看山,亦此地最畅。昔翁覃溪先生曾集二十四诗人于湖上酒楼,每月有诗会。一时群羡为神仙中人”。

 

震钧所写的翁覃溪名翁方纲,覃溪是他的号,此翁高寿85岁,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学者、诗人,乾隆年间的进士,初授编修,历充考官,后督学政,官至内阁学士,毕生研究经术,尤长金石之学,工于书法,善作考据,擅诗能文,冠绝一时,由他呼朋唤友,诗酒联会,系当时京中诗坛盛事,可见当时的后海,虽不及什刹前海之热闹,却更是文人雅士流连品味、寻章觅句的好地方,而且也早就开有酒楼可以聚会,距今已有200年的时光了。恐怕这也是有关部门在海边重新兴建望海楼的创意蓝本,只不知此番建起的望海楼,是否还能接续前朝的雅趣了。

 

望海楼是什刹海风景规划区内启动的第一个整治项目,位于后海半岛上,是一组三面环水、具有典型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景区,楼高二层,阁高三层,工程总面积达7839平方米,绿地增加到4000多平方米,景区内灰色方砖铺地,建有亭台楼阁、码头、折桥、花木栈道及遍植绿竹的广场。除楼内可以开辟出大面积的经营、休憩场所外,半岛上开敞的场地还可以作为露天吧厅、烧烤野炊、情侣幽会、亲友团聚的所在。不过室内装修尚未完成,真正对外开放、投入运营,不知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烟波柳渡景区即在望海楼西侧,总设计面积为3600平方米,延续到宋庆龄故居的门前。这是紧邻环湖路的一片场地,已经作了道路和植被的改造,绿地延伸到湖边,把水中的景色引入环湖路,恢复什刹海原有的水边观景面貌。此工程还整修了码头广场,增设了青石板路、白卵石装饰和公共卫生间。根据不同古建的特色,分别种植了丝兰、西府海棠、雪松、牡丹、洋槐、醉鱼草等植物树木,或体现官府的雍容华贵,或表现民间的世俗风貌,着意映衬出此地的城间野趣,展现历史上什刹海地区王公显贵与市民百姓杂居、文人墨客与僧侣尼姑同游的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望海楼边上的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伟岸挺拔,华盖宽厚。树下新立一石碑牌,名之“绿云”,并作简略解说:昔年康熙朝重臣明珠首相府前,今望海楼畔有明开夜合树七株,其中两株据说是明珠长子、有大清朝第一词人之称的纳兰性德亲手所植。纳兰性德常常邀集文人高士相聚于树下吟诗填词,共尽宾主之雅欢。性德对此树有“绿云”之称。而现在看此树枝繁叶茂,延被极广,望之如浮云行空,确然一片绿云。

 

近年新建的望海楼油漆粉饰一新,静静地矗立在什刹海边,临街的大门门楣悬挂着两副对联,一联是:“望海到太虚,一片烟云摩诘书;观山得欢喜,四时景致太白诗”,另一联是:“乘龙放怀沧海外,湖山凭指点;问鼎畅意山林中,风月任流连”。

http://gj.yuanlin.com/Html/Detail/2005-10/720.html

***************************

 

望海楼是公司在城市核心区开发的中式建筑群,是华远地产所开发的高档物业的又一特色作品。

望海楼位于北京什刹海风景区后海北岸半岛上,是一座三面环水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建筑群;望海楼所在是什刹海一带更是京城景致的精华所在,保存着京城珍贵的人文脉息。

望海一楼独享燕山灵韵,坐拥玉泉清流,四朝龙脉所聚,乘龙问鼎,得天独厚。

沿天坛、紫禁城、景山、鼓楼一线形成的中轴线与玉泉山清流、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一线水脉结合的体系,巧妙的处理了建筑、艺术、风水之间的内在关系,更体现了皇权的尊崇,这两者相依的脉络谓为龙脉,这便应了 “无水则风散、有水而气止,得水之地为上”的古语。

望海楼所在的什刹海是水脉的中心点,独享玉泉清流,是龙脉的重要部分。

什刹海风景区总体规划是由清华大学邀请古建、规划、园林、文物、文化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历时八年完成,望海楼是风景规划区内第一个启动项目。随着什刹海风景区的建设,什刹海必将成为品味北京古都风韵与时尚的最佳去处之一。

望海楼项目总体占地面积 746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189平方米,由主体、阁、亭、水榭等组成,主体结构为地上两层,地下两层,地下设有小型游泳池位置。其中最高建筑望海楼楼高15米,滨海临湖,俯可见清流,仰能观青山,是什刹海水系最高的建筑。整体项目呈现完整的皇家园林风貌,是可适配于办公、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综合高档建筑商务群。

http://office.soufun.com/house/%b1%b1%be%a9_1010105401.htm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260179.html

上一篇:醇亲王府何时还府于民?
下一篇:北京什刹海银锭桥和金锭桥沿线掠影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