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王老师关于理论数据的两篇文章,我也受到不少启发,在此做个记录整理吧。
从起源来看,在生物学中肯定是数据先于理论,但对于理论雏形可能并不会源于一个严格设计的实验的数据,可能零星的一些现象,足矣引发出一个理论雏形,然后才是针对该理论雏形的论证过程,而这个论证过程依然会引用旧有理论和已有数据进行,解决不了,再设计实验,收集新数据,检验该理论是否成立,而鉴于单个实验往往只能是证实一部分或者仅证伪其反面的一部分,进而就需要进一步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证实或证伪,或者根据新的发现,修缮理论雏形,再进一步检验,不断往复,这就是二者的关系,足见是难以分解的,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必须受到同样的重视!
从本质来看,数据是事物表象,理论是对潜在于表现之下的一些内在规律概括凝练出的在现阶段认为是足以解释表象的一种有道理的论点。数据是表象,因而其往往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复杂性和局限性,因此若没有相应理论的指引,也很难从中提炼出真知灼见来;而理论是一种相对正确的论点,它是有前提条件、适用范围以及有效范围的,在此之外的应用就需要新的论证过程,这也是促其发展创新的动力之一吧。
最后举一例我对布氏田鼠食粪行为观察研究吧。根据理论推断,既然布氏田鼠属于严格植食性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具有发达的盲肠和结肠,那么它应该也具有像在其他严格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发现的食粪行为。而该理论也是来源于对众多具有食粪行为动物的形态结构、消化生理和能量代谢数据的综合分析而得出的认识。在我之前,研究组已经用食物标记的方法检验到布氏田鼠很可能存在食粪行为,然而毕竟这是间接的途径,并没有人观察过其食粪行为。通过文献上的方法,我首先采取了隔段时间观察一会的抽样观察法观察布氏田鼠的行为,但最初的几次都没有看到,于是我就怀疑是不是因为我们给的饲料营养比较全面,它这个行为减少甚至消失了。于是我就写信询问该方面的国际专家,专家的答复说他观察的很多物种,即使吃高蛋白的食物也依然存在该行为。于是我就采取连续观察,而且也改进了观察设备,在守了两个小半天(白天和晚上)后,终于看到了布氏田鼠的食粪行为,遂开始设计严格的实验,观察收集数据。
虽然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观察研究,数据的收集却不是那么简单,有没有或者准不准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呢。遇到数据与理论不符的时候,我也作出很多假设,也质疑了已有理论,最终选择相信理论,而这也是许多已有的别的物种的数据给我的信心,于是排除各种不利因素,最终实现数据收集,为该理论再增一个物种支持,更增加了对布氏田鼠适应其食物的对策的理解。
上述例子只是想说明,再简单的研究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已有数据的参考作用。我的感悟就是看文献最好少看摘要,多看前言和讨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