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工作以来申报国家基金的第七年了,去年申报面上项目,没有得中,已有思想准备,今年再战一回吧,不中只好按新规“安心龟”缩一年啦!好本子是改出来的,我青基申报5次最后一次才中。
总体一些感悟如下:
1、文章多不一定是绝对优势。
要把申报书写的明白,不能总是列表自己的文章,而不简介已发表文章与本项目的关系,有什么发现和结论,提供了什么基础,进一步值得从哪些地方做,能做出什么…………
见过一位同行博士的申报书,文章不少,点数也不低,但写标书基础部分总是一个标题:什么方面的研究,然后列出自己发表的文章。这样给谁看都会凶多吉少的。一方面有显摆论文之嫌,另一方面是对专家的不尊重,难道让专家找你的文章一篇篇看过去?然后再梳理出你想做啥,你做的东西怎么成为一个连贯而深入的探究?
所以SCI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标书一定要写的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可行才可以。不要放弃中文文章的写作发表,这也是一个锻炼。
2、多合作交流。
这个时代是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民间比茅台好喝的酒多了,市面上却见不到,不会自卖自夸,不会运营经销,只能小范围飘香。做科研的交流,是要多去参加专业相关学术会议,多认识些专家,多做些报告,宣传自己的研究设想、报告自己的研究基础……,不能消极的认为这是旁门左道的公关行为,都是人,都是社会属性的人,你非要闭门造车,怎么行的通?
3、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工作基础。
自己已有的一些结果,不论发表与否,在新的申请书中都是基础,一定要将这些研究结果的意义挖掘并表达出来,一定要将这些结果中一些值得深究的地方呈现出来,并与本标书拟研究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人看出这是真正的基础,而不是零散的几块砖头。
4、清晰的研究思路。
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有意义,而且要以理服人,而不是简单的说什么什么尚未研究报道,所以我要做,搞清楚一个逻辑:没人做过的不一定都是有意义有新意的,有人做过的也未必就没新意和意义了(不贴切的举例:地沟油有人做过,过滤后给人吃,就没啥新意和意义;但是能做成柴油机油,那就是变废为宝了)。这个是很有难度的事情。
同样的意思,表达不到位,金子的光亮亦会被遮掩。多揣摩研究一下一些成功的标书,咬文嚼字的多看几遍。如果你看别人成功的本子,越看越不服气:写的这么没水平。那么证明你水平还需要提高。简单的一个比方:院士就是能把深奥的东西讲的让小学生都明白的专家。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238-665482.html
上一篇:
基金月下一篇:
木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