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白鸟, snowbaby
今天四月一号,供暖季都过去半个月了,可这天儿一点没有春天的意思,急着要露头的柳树芽被风吹回去了好几次。窗外北风呼啸,我坐在写字台前瑟瑟发抖,打字的双手冰冷。全球变暖?
愚人节快乐。
2008年年初肆虐半壁中国的寒流在我们这一年充满痛苦和欢乐的记忆中仍然醒目,据说是50年不遇,个别地方恐怕不止50年。但是近年来,超大规模寒流远远不止这一个。
2009年1月,南京寒流,18年不遇。
2008年12月,天津暴雪,50年不遇。
2008年10月,漠河暴雪,20年不遇。
2008年2月,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冰雪低温,50年不遇。
2008年2月,新疆南部最低温突破50年最低值。
2008年1月,甘肃全省低温阴雪,范围之广、时间之长、降雪天数之多、强度之大均为近60年罕见。
2007年9月,甘肃民乐大雪,30年不遇,这个是在夏天。
2007年3月,沈阳大雪,56年不遇。
2006年1月,郑州暴雪,京广线部分列车停运,北京西站滞留旅客一度达3万。
2005年12月,威海暴雪,47年不遇。
……
冰雪可不单单青睐中国,2008年初的寒流吹遍了北半球。美国持续的暴风雪致使西部学校停课、公路关闭、航班取消;伊朗下了10年中最大的雪;随后伊拉克降下100年来的第一场雪;此时俄罗斯远东地区则在经受130不遇的强暴风雪袭击……
2009年2月,英国遭受20年来影响最广的暴风雪袭击。
2009年1月寒流袭击欧洲主要地区几天内造成十几人冻死。
2008年12月,美国纽约州的雪灾电力供应中断,州长戴维.帕特森宣布该州进入紧急状态。
2007年7月,悉尼出现2 1年来最低温。
2006年1月,欧洲全境降温,捷克现66年最冷冬天,莫斯科气温降至79年来最低。
……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中,全球五成以上的国家刷新了他们三十年甚至更久以来的寒流或暴雪记录。
在这样的天气情势下,“全球变暖”如何还能大行其道?这与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密不可分,而参与这轮造势的各方势力大致可分为四类:科研工作者,清洁能源企业,政治活动家,以及媒体从业人员的推波助澜。他们为了各自的目的不遗余力的推广“全球变暖”的概念。
对于科研工作者,能源和环境是当前研究热点,申请这类课题获得资助的可能性更高,而二氧化碳的全球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一旦获得确切的数据支持,其结论是很吸引人眼球的。
清洁能源企业的动机就更加一目了然,当前全球仍以传统的煤炭和石油为主要能源,新能源运行成本更高,需要投入的研发力度更大,无法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全球变暖”的提法正在为这些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和政策倾斜。
政治活动家们则在为本国利益选择着各种趁手的工具,“全球变暖”目前是他们的得力武器。发达国家主导的《京都议定书》限制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能再沿着发达国家的发家老路循迹而上;布什政府打着清洁能源的旗号大力发展玉米酿造乙醇作替代能源,其实根本着眼的是本国的能源战略,同时还严重抬高了全球的粮食收购价格,造成贫穷国家粮食进一步短缺;欧盟各国积极倡导二氧化碳减排,大力推行清洁能源,则是因为其能源储量相对匮乏,吃不着葡萄只好说它酸……
同时,上述三股势力还因为资金链而纠结在一起,互相扶持,共同进退。
而媒体从业人员一方面对符合环保大潮流的提法趋之若鹜,另一方面不同程度上受着各个财团或政府的影响,他们对这个谎言不遗余力的宣传使得“全球变暖”如宗教信仰般成了全球的愚人节快乐。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2316.html
变暖与变冷之争
[ 2007-06-01 13:58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异常变化,全球变暖的学说可以说是路人皆知,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全球气温并不会持续变暖,而是将进入变冷期。
从科学家打赌说起
据俄罗斯新闻网援引英国《卫报》报道,主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的两名俄罗斯科学家坚持认为,全球变暖的说法过于夸张,今后10年全球气候将变冷。
俄罗斯科学院太阳地球物理研究所(伊尔库茨克市)研究员弗拉基米尔.巴什基尔采夫和加琳娜.马什尼奇认为,对地球气候影响最大的是太阳系活动的变化,而不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地球变暖和回冷是对太阳黑子数量和大小变化的反应。由于今后数十年太阳将进入活动消极期,地球温度将会随之下降。
大部分气象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其中包括正在为日本横滨市“地球模拟器”超级计算机项目工作的英国气象专家詹姆斯.安南博士。他与俄罗斯科学家正式打赌。安南博士曾向美国气象学教授理查德.林森发起挑战,后者同样认为人类活动并未对气候产生强烈的影响,今后20年地球温度将会下降。与此同时,英国环境保护运动积极推动者、《卫报》观察家乔治.蒙比奥特在BBC广播节目中,向全球变暖问题专家迈伦.埃贝尔发起挑战。
全球冷暖之争是一场长期的科学争论
20世纪70年代初就曾经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日本气象厅朝仓正在1973年3月3日的《东洋经济周刊》上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第四小冰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Bryson)也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当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代表人物有前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观象总台布迪柯、列宁格勒大学施涅特尼柯夫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厅的彼得森。几十年后的现在,他们的理论成为了主流。
媒体多次披露,对于气候冷暖变迁这一全球重大问题的预测,科学界可谓出尔反尔。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冰期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
不过,不同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2004年有媒体披露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称,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象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将下降达2.8摄氏度,北欧下降3.3摄氏度。
科学的不确定性:科学争论中的数学模拟漏洞
现在对全球增暖最主要的依据就是IPCC的一些报告。在IPCC报告里面各种因子造成的辐射强迫一览表中,列举了温室气体、平流层臭氧、对流层臭氧、硫化物、矿物燃料产生的有机碳气溶胶、矿物燃料产生的烟尘气溶胶、火山、太阳共8种因子。而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的因子却都没有给予考虑。
在美国,从科学界来讲,还有相当一部分有影响的科学家不同意全球增暖是温室气体造成的。
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来自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近14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和我国近1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表明,1890~1924年是低温期,1925~1946年是高温期,1947~1976(在中国为1986年)年是低温期,1977~2000年为高温期。温室效应无法解释其中的两个低温期的产生原因。
提出温室效应的美国科学家季林(Keeling),在2000年又提出潮汐气候效应。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为1800年。潮汐大时,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潮汐小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潮汐有13.6天、27.21天、27.55天、29.53天、2.2年、11年、22年、55年、60.6年、220年、1800年和5000年的强弱变化周期。)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发生后,异常寒流突袭全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也与这一时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有关。(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
我们发现,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开始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预测显示,2000~2035年应该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202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正进入高活动期。)
据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预测, 由于全球变暖,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这看似对立的两种现象共存正是物极必反的辩证规律。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IPCC的报告中没有考虑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因子的数学气候模拟,其可靠性应当受到质疑。
全球变暖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危害
在中国,主张全球温度将变冷的声音非常微弱,与主张全球变暖的主流派不成比例,即使偶尔出现一点客观报道,也会被淹没在一片全球变暖的喧嚣之中。问题在于,中国人感兴趣的是研究结果,而不是研究过程。这恰恰是中国长期科技落后的原因: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永久性真理,一切都在伴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一切都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历来判定是非。单凭科普知识,无法评论科学界的争论,人们需要掌握评价科学争论的基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符合程度。认真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使我们能够认清人类的弱点和偏见。
周期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科学实践的主要依据。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起加速或减缓作用。有人夸张地认为,全球将进入6000万年前的大温暖期,这是误解,人类还没有这么大的加速能力。
近期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有六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或峰年,或其前后一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暴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暴发。
按照全球变暖说,准60年周期的全球拉马德雷冷位相低温期不再出现,今后禽流感不会在人类世界暴发。肯定地说,这种预测有极大的危险性。在地球进入30年冷周期的预测上,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与部分中国气象学家的观点是一致的,至少到2020年,低温和禽流感就会再度光顾人类世界。
(来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网站 作者:杨学祥)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7-06/01/content_885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