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世界即将变冷?(转载评论)

已有 4806 次阅读 2009-9-5 20:37 |个人分类:科普文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全球变暖, 世界变冷

奥巴马可能遇刺 世界即将变冷?——未来重大事件十大预测

2009年09月04日 23:14环球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

- 陈先进

美国《未来学家》双月刊2009年5/6月号发表一组由未来学家们撰写的关于重大不测事件的预测课题文章,其基本点摘译如下:

一、奥巴马遇刺

美国人民,乃至大部分国家的人民,都对奥巴马寄予厚望。在极短的时间之内,美国保守主义政策被他抛弃,专家学者们在争议美国政府是“左倾”还是“中左”,反对派则可能对他恶意诽谤,这将使美国一代选民理想破灭,从此不再过问政治。

奥巴马可能因为“健康原因”辞职,甚至遭到暗杀,这将使美国人民极度悲愤,导致国家分裂。

二、出现新经济模式

当前的危机可能是对经济的暂时调整,用不了几年就会恢复正常,市场经济全盘崩溃的可能性几近于零。但危机表明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的功能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优越,也不再是可行的。

现有经济监管体制是需要进一步改进,还是要作出彻底的改革?政府干预是非常措施,还是经济管理的长远之计?这些都需要作出正确选择,需要改造经济学理论。

当前冰岛、希腊等国的情况很糟,这是否预示着西方世界要普遍发生革命,需要一个新的社会、新的结构和新的伦理?但以下要求是明确的:少消费,改善社会关系,加强责任感,不要太自私,生活要快乐。

三、粮食危机的威胁大于金融危机

稳固的粮食安全体制,对于国家安全之重要性不亚于先进武器的储备。粮食安全对于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抽象概念。

现在粮食产销愈益向少数集团集中,成本下降,利润上升,产源与消费者餐桌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粮食供应系统是脆弱的,个别的失误可能导致市场混乱,加上政治与金融上的不确定因素,风险性将成倍增加。许多国家没有应急粮食储备,某个产销链条一旦中断将会造成大部分粮食供应停顿,粮价上涨。

次贷危机对于个人来说,它只是损失一处住宅,总会有临时的补救办法,而粮食供应中断则意味着饥荒和苦难。为此急需组建本地的粮食供应源,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有关粮食产销计划的信息。这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必须做到的。

四、人们的思想观念易受外界左右

现在致力于研究根本改变人类自我认识问题的社团与日俱增,其主要特征是突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合作、依赖性与同一性正在迅速提高。个人与社团主要依靠迅速组建网络开展活动。未知因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将在外界影响推动下而加快、加深。所谓同一性是指从国际化的视角来观察问题,人们的生活不仅相互联系着,而且都是现实世界的组成部分。任何事物都是其他事物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所有的人都是互相结合在一起的。(此文比较晦涩、含蓄,作者的本意可能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国内外社团之间、个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相互影响空前增强,思想领域的闭关锁国已难以存在——译按)

五、服务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

大批员工失业

由于技术进步的推动,20世纪上半叶,美国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生产流动,下半叶大批工人又向服务业流动。迄今为止,技术进步还不足以降低服务业对员工的需求,但是人工智能的进步必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门诊自动化为例。患者打来电话后,电话系统自动提出一系列问题。电话系统根据患者的回答,并且同患者投保公司理赔系统协商后,通知患者到邻近的化验室化验。化验室的自动电话系统处理门诊医生开的化验处方,作出诊断和配药。在此过程中,系统始终保持同患者的保险公司联系。当服务完毕之后,保险公司支付服务费用。如果费用超过保险公司规定的限额,患者可在自己的银行账目上的“共同支付医疗费”项目上签字,银行自动将余额向保险公司转账。这种服务方式可以大大节省患者的时间与精力。

最大的问题是,这个转变必将导致工作岗位大量消失。21世纪上半叶的服务业,很可能像20世纪下半叶的制造业那样大批员工被解雇或提前退休,不同的是他们将无处转移。

六、全球气候不是升温

而是迅速变冷

科学界的普遍认识是地球正在升温,其主要原因是人的行为。但是现在一些科学家对上述理论基础研究之后认为,从历史上来看,升温并不是在排放之后,恰恰相反,很可能是在地球升温之后才释放出的更多的。科学家对此现象的解释是,海水可能保持一小部分处于液态,随着海洋升温,更多的被释放出来。

同时新的研究还表明,形成全球气候格局的主要因素可能是海面的风,风型稍有改变,就会以大气系统反应的方式产生杠杆作用。过去10年中,地面和海底的火山爆发明显增多,可能改变海洋温度的分布状态和风型。地球的这种变化,加上太阳活动的明显不正常,以及进入非常活跃的时期的太阳系,可能是不正常气候更重要的成因。

这个气候周期很可能预兆着今后数年开始出现“小冰河时期”,气温迅速变冷。这将危及农业乃至整个经济体,造成社会混乱。

七、互联网瘫痪

原因可能是出现破坏网络各个结点的病毒或者人为地使它停止运作。其后果从各个层面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包括从经济到社会,从个人到心理上。还有一种可能性是非常微妙的,即由于广大互联网用户感到网络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干扰太多而普遍反对它。

八、太阳黑子袭击造成巨大灾难

太阳黑子一旦出现,电磁脉冲就将所有的计算机晶体管和大部分线路板烧毁,全世界电网也将被破坏,而预警时间只有几分钟。当前太阳正处于活跃周期的平静阶段,可能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发达国家已离不开电和电脑,没有它们,各种基础设施瘫痪,食物、水源、能源和供热中断,废水无处排放,核电站将被熔化。要争取各关键设施有30分钟的关闭处理时间,各种公用事业系统必须加固,必须建造人工运作的燃料储备库。如果把反应时间延长到1小时,那就可以应付自如了。

九、逼近的克隆人威胁

有关干细胞研究的斗争是有教益的。新的科学能力冲击着现有的伦理、法律和价值观念体系。

科技突破给已处于绝望状态的绝症患者带来一线希望,现在已克隆了羊、马、狗、猫以及其他高级动物,已经能够利用干细胞制造少量的指甲,有的科研人员正致力于克隆人。当第一个克隆人问世时,可以想象出不能容忍这种新的科技能力的传统思想集团将会发出的愤怒抗议。

科学不会停滞不前,但社会体制对科技发展的适应很慢,其结果将是激烈的冲击和冷静的自省。

十、智能外星人得到确认

奥巴马政府对外星人研究采取开放政策,它做出了将有关外星人的40年研究报告解密的决定,提供了外星人来过地球,并同人类交往的信息。

报告满足了认为外星人确实来过地球的科学家们的愿望,但是一些巨大疑问仍有待解决:外星人是怎样来到地球的,在跋涉这么遥远的距离中,使用的是什么能源技术?他们对上帝和人类从何处来到地球有何说法?他们对太阳系和银河向何处发展有何看法?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而且都是社会各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科研经费分配将迅速向这一研究领域倾斜。

未测因素将迫使人类以全新的词语重新界定自己,并且人类将跨入无可比拟的新的历史时代。

http://finance.ifeng.com/news/hqcj/20090904/1197259.shtml

于: 其他

全球变暖,天气变冷?



newgnaw 发表于 2008-04-01 1:14

愚人节专辑

By 白鸟, snowbaby

今天四月一号,供暖季都过去半个月了,可这天儿一点没有春天的意思,急着要露头的柳树芽被风吹回去了好几次。窗外北风呼啸,我坐在写字台前瑟瑟发抖,打字的双手冰冷。全球变暖?

愚人节快乐。

2008年年初肆虐半壁中国的寒流在我们这一年充满痛苦和欢乐的记忆中仍然醒目,据说是50年不遇,个别地方恐怕不止50年。但是近年来,超大规模寒流远远不止这一个。

2009年1月,南京寒流,18年不遇。

2008年12月,天津暴雪,50年不遇。

2008年10月,漠河暴雪,20年不遇。

2008年2月,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冰雪低温,50年不遇。

2008年2月,新疆南部最低温突破50年最低值。

2008年1月,甘肃全省低温阴雪,范围之广、时间之长、降雪天数之多、强度之大均为近60年罕见。

2007年9月,甘肃民乐大雪,30年不遇,这个是在夏天。

2007年3月,沈阳大雪,56年不遇。

2006年1月,郑州暴雪,京广线部分列车停运,北京西站滞留旅客一度达3万。

2005年12月,威海暴雪,47年不遇。

……

冰雪可不单单青睐中国,2008年初的寒流吹遍了北半球。美国持续的暴风雪致使西部学校停课、公路关闭、航班取消;伊朗下了10年中最大的雪;随后伊拉克降下100年来的第一场雪;此时俄罗斯远东地区则在经受130不遇的强暴风雪袭击……

2009年2月,英国遭受20年来影响最广的暴风雪袭击。

2009年1月寒流袭击欧洲主要地区几天内造成十几人冻死。

2008年12月,美国纽约州的雪灾电力供应中断,州长戴维.帕特森宣布该州进入紧急状态。

2007年7月,悉尼出现2 1年来最低温。

2006年1月,欧洲全境降温,捷克现66年最冷冬天,莫斯科气温降至79年来最低。

……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中,全球五成以上的国家刷新了他们三十年甚至更久以来的寒流或暴雪记录。

在这样的天气情势下,“全球变暖”如何还能大行其道?这与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密不可分,而参与这轮造势的各方势力大致可分为四类:科研工作者,清洁能源企业,政治活动家,以及媒体从业人员的推波助澜。他们为了各自的目的不遗余力的推广“全球变暖”的概念。

对于科研工作者,能源和环境是当前研究热点,申请这类课题获得资助的可能性更高,而二氧化碳的全球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一旦获得确切的数据支持,其结论是很吸引人眼球的。

清洁能源企业的动机就更加一目了然,当前全球仍以传统的煤炭和石油为主要能源,新能源运行成本更高,需要投入的研发力度更大,无法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全球变暖”的提法正在为这些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和政策倾斜。

政治活动家们则在为本国利益选择着各种趁手的工具,“全球变暖”目前是他们的得力武器。发达国家主导的《京都议定书》限制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能再沿着发达国家的发家老路循迹而上;布什政府打着清洁能源的旗号大力发展玉米酿造乙醇作替代能源,其实根本着眼的是本国的能源战略,同时还严重抬高了全球的粮食收购价格,造成贫穷国家粮食进一步短缺;欧盟各国积极倡导二氧化碳减排,大力推行清洁能源,则是因为其能源储量相对匮乏,吃不着葡萄只好说它酸……

同时,上述三股势力还因为资金链而纠结在一起,互相扶持,共同进退。

而媒体从业人员一方面对符合环保大潮流的提法趋之若鹜,另一方面不同程度上受着各个财团或政府的影响,他们对这个谎言不遗余力的宣传使得“全球变暖”如宗教信仰般成了全球的愚人节快乐。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2316.html

变暖与变冷之争
[ 2007-06-01 13:58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异常变化,全球变暖的学说可以说是路人皆知,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全球气温并不会持续变暖,而是将进入变冷期。
从科学家打赌说起

据俄罗斯新闻网援引英国《卫报》报道,主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的两名俄罗斯科学家坚持认为,全球变暖的说法过于夸张,今后10年全球气候将变冷。

俄罗斯科学院太阳地球物理研究所(伊尔库茨克市)研究员弗拉基米尔.巴什基尔采夫和加琳娜.马什尼奇认为,对地球气候影响最大的是太阳系活动的变化,而不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地球变暖和回冷是对太阳黑子数量和大小变化的反应。由于今后数十年太阳将进入活动消极期,地球温度将会随之下降。

大部分气象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其中包括正在为日本横滨市“地球模拟器”超级计算机项目工作的英国气象专家詹姆斯.安南博士。他与俄罗斯科学家正式打赌。安南博士曾向美国气象学教授理查德.林森发起挑战,后者同样认为人类活动并未对气候产生强烈的影响,今后20年地球温度将会下降。与此同时,英国环境保护运动积极推动者、《卫报》观察家乔治.蒙比奥特在BBC广播节目中,向全球变暖问题专家迈伦.埃贝尔发起挑战。

全球冷暖之争是一场长期的科学争论

20世纪70年代初就曾经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日本气象厅朝仓正在1973年3月3日的《东洋经济周刊》上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第四小冰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Bryson)也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当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代表人物有前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观象总台布迪柯、列宁格勒大学施涅特尼柯夫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厅的彼得森。几十年后的现在,他们的理论成为了主流。

媒体多次披露,对于气候冷暖变迁这一全球重大问题的预测,科学界可谓出尔反尔。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冰期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

不过,不同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2004年有媒体披露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称,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象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将下降达2.8摄氏度,北欧下降3.3摄氏度。

科学的不确定性:科学争论中的数学模拟漏洞

现在对全球增暖最主要的依据就是IPCC的一些报告。在IPCC报告里面各种因子造成的辐射强迫一览表中,列举了温室气体、平流层臭氧、对流层臭氧、硫化物、矿物燃料产生的有机碳气溶胶、矿物燃料产生的烟尘气溶胶、火山、太阳共8种因子。而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的因子却都没有给予考虑。

在美国,从科学界来讲,还有相当一部分有影响的科学家不同意全球增暖是温室气体造成的。

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来自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近14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和我国近1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表明,1890~1924年是低温期,1925~1946年是高温期,1947~1976(在中国为1986年)年是低温期,1977~2000年为高温期。温室效应无法解释其中的两个低温期的产生原因。

提出温室效应的美国科学家季林(Keeling),在2000年又提出潮汐气候效应。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为1800年。潮汐大时,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潮汐小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潮汐有13.6天、27.21天、27.55天、29.53天、2.2年、11年、22年、55年、60.6年、220年、1800年和5000年的强弱变化周期。)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发生后,异常寒流突袭全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也与这一时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有关。(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

我们发现,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开始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预测显示,2000~2035年应该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202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正进入高活动期。)

据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预测, 由于全球变暖,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这看似对立的两种现象共存正是物极必反的辩证规律。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IPCC的报告中没有考虑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因子的数学气候模拟,其可靠性应当受到质疑。

全球变暖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危害

在中国,主张全球温度将变冷的声音非常微弱,与主张全球变暖的主流派不成比例,即使偶尔出现一点客观报道,也会被淹没在一片全球变暖的喧嚣之中。问题在于,中国人感兴趣的是研究结果,而不是研究过程。这恰恰是中国长期科技落后的原因: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永久性真理,一切都在伴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一切都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历来判定是非。单凭科普知识,无法评论科学界的争论,人们需要掌握评价科学争论的基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符合程度。认真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使我们能够认清人类的弱点和偏见。

周期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科学实践的主要依据。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起加速或减缓作用。有人夸张地认为,全球将进入6000万年前的大温暖期,这是误解,人类还没有这么大的加速能力。

近期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有六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或峰年,或其前后一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暴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暴发。

按照全球变暖说,准60年周期的全球拉马德雷冷位相低温期不再出现,今后禽流感不会在人类世界暴发。肯定地说,这种预测有极大的危险性。在地球进入30年冷周期的预测上,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与部分中国气象学家的观点是一致的,至少到2020年,低温和禽流感就会再度光顾人类世界。

(来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网站 作者:杨学祥)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7-06/01/content_885357.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53633.html

上一篇:和《渔洞峡闲趣》
下一篇:悼李小龙
收藏 IP: .*| 热度|

6 鲍得海 陈国文 杨正瓴 侯振宇 pkuzeal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1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