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itym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citym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博文

【转】教育部8年打磨,却动了公民的名字

已有 3192 次阅读 2009-8-22 20:54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汉字, 规划, 公民名字

         2009年8月20日,据悉,中国教育部近日就刚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新写法,引起网友反对声一片,认为此举纯为“折腾人。(中国新闻网)

“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 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这样的变动,显然超出了网友常识认可的范围,比如说“亲”字,竖钩变成了竖,就让人摸不着头脑,无论是从写作习惯、实用角度,还是书写美观来讲,这都不是属于瞎折腾吗?难怪有网友直接了断的说这是“添乱”,而套用流行的贾君鹏语句评价则是:哥(专家)改的不是字,是寂寞。

可是,教育部说了,这是“历时8年反复打磨“,“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局部性汉字“技术改良”方案。然而,这样一个凝聚了众多专家8年心血的成果,却遭遇了网友常识性的抵制,形势尴尬,而里面所蕴含的信息却颇让人思量。

其一,教育部说是要征求公众意见,然而,却要着重指出其“历时8年反复打磨”,让人好生怀疑,这究竟是对自己的智力太不自信,还是明摆着就是告诉公众,我都八年了,我不容易啊,所以,对国情有点洞悉的国人应该了解,这里的潜台词是:基本上你们(公众)的意见,是不太可能被当回事的。否则,我们(教育部)这8年,不就成了笑话。要知道,8年啊,日本鬼子都被打回老家了。

再者,就是这些神奇的相关专家,通常,我们知道这是教育部的专家、是清大的,北大的的、XX大学或者XX研究所的专家,可是,无数次的经验说明,这些相关专家究竟是谁?他(她)们是怎样被选出来的?他(她)们究竟是怎样打磨这个《通用规范汉字表》的,无疑都会是难解之谜。这情景,让我不由我想起8年抗战时,那些在日占区,国统区深深潜伏的、可歌可泣的地下工作者。要知道,8年了,这些专家还是“相关专家”(在公众中),此种信息保密的长度和力度,令人叹为观止。

此次汉字调整,虽说是微调,却实实在在的涉及到千万民众的切身权利,尤其是像“亲”啊,“琴”啊、“新”啊这样的常用字,很多人就接下来会发现,要经常面对一个自己看着有点陌生的名字,一个写起来可能会别扭的“名字”,这难道不是重大的公民权利么?因此,教育部和相关专家引以为豪的,8年反复打磨,看似是“慢工出细活”,实则是对公民权利的习惯性漠视。对此,我的要求并不高,以后,当还需要“动动公民的名字”,当面对这么重大的公民权利时,教育部要努力争取提高一倍的效率,8年太长,就4年吧,至少在“抗战”高潮时,就让民众参与进来吧。

8年太久,4年尚可,若真尊重公民权利,则征求意见、信息公开分秒必争。就把这段话送给教育部吧,这样教育部才能成为一个受公众欢迎的教育部。

博主:不幸的是鄙人的名字也被动了! 

转自http://blog.qq.com/qzone/331945489/1250759384.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347-250875.html

上一篇:【转】卖烧饼的故事:泡沫是这样吹起来的
下一篇:[转]现代地图学期刊的发展
收藏 IP: .*| 热度|

1 曹俊兴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6: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