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媒体的不实报道无助于台南救灾

已有 3688 次阅读 2009-8-16 08:48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09)|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媒体不实报道, 无助台南救灾

媒体的不实报道无助于台南救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816日发布

 

媒体的功能仅仅是监督吗?在笔者看来,仅仅监督是不够的,在突然其来的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媒体还需要与社会各界及各级政府形成合力,积极推动台南救灾的顺利推行,仅仅指责政府无能甚至夸大政府缺失无助于台南救灾,我们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真实报道,需要鼓励灾区百姓面对现实,团结自救并协助政府采取更为有效的救助。对这场突然其来的灾害,我们的媒体不能事后诸葛亮,秋后算帐,不应对于政府过于刻薄和苛求,媒体人需要换位思考才好,说实在的,笔者对于台湾的马政府深表同情,他可以做得更好和最好,开始没有做到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现在表示要做到就应该支持和肯定,不分析具体情况,把媒体放在和政府对立的位置上,不是一个实事求是媒体人的正确态度。

 

昨天晚上,笔者听到了杨锦麟一跑到台南就发表的高论,依我看,他趾高气扬有点钦差大臣下车依始,哇拉哇拉,大放空论的味道,这些高论主要是指责马政府的,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这标题却变成了《媒体监督放大马英九政府缺失》,这个主题怎么和笔者听到的第一印象不一样呢?难道编辑大人要把握导向?

 

附杨文:

 

**************************

杨锦麟:媒体监督放大马英九政府缺失

20090815 22:24凤凰卫视

 

  凤凰卫视815日《时事直通车》节目播出杨锦麟从台湾高雄县发来的报道,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目前灾区的灾民的情况怎么样呢?我们的特派评论员杨锦麟先生目前已经是抵达了重灾区高雄县,最新的情况马上跟他联线,杨林先生你好。

  杨锦麟:你好。

  主持人:您在当地的观察怎么看相关单位的救灾行动?

  杨锦麟:我今天在现场我呆了一个下午,我刚刚赶回其他地方。刚才正面的肯定和评价整个高雄歧山整个救灾过程,还看得出这次台湾有关方面,在水灾上面由于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军队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出动,这实在是很遗憾的一件事儿,目前在重灾区只有第八军团的所有兵力进行救灾,很显然有点隶属不在,因为救灾的面积比较大、救灾灾情比较复杂。第一线的投放兵力不够,第一线直升飞机到今天才出动,显然已经贻误了很多天,这是一点。

  第二点,由于没有省一级的建制,台湾的行政面和总统你就必须直接跟基层的县市要直接的面对面,在救灾的问题上很容易没有中间缓冲地带和中间的环节,所有的矛盾、所动之处境,他就很容易成为所有矛盾集中的焦点。

  第三点,马英九和他的团队这时的表现应该说是乏善可陈,在第一时间无论有任何的理由在重大危机的问题上,第一领导人没有办法做出果断决策,他永远处于被动被批评的位置,他的表现甚至不如周美青。至少与以前9·21地震经验对比,这次马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的第一现场设立自己的办公室,也就没有人能够指导天平,没有办法掌握第一现场情况,要通过层层周转,他就没有办法在第一线指导救灾,民众不喜欢在这个时候看他作秀,尽管他不想作秀。

  第四,台湾整个的应急系统本来应该说是行之有效的,而且事实证明以前重大问题上的处置各方面的问题应对比较好,但是这次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危机的观层抢算时机,因此贻误了很多时机,甚至整个第一线的救灾和善后不如台湾社会其他的团体、宗教团体、慈善团体的行之有效。

  台湾任何目前天灾或者人祸它有整个危机过程,都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第一蓝绿对决,政党政治因素的制定,无论你怎么做,你都必须要面对一个在野党的批评,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媒体监督的功能在台湾应该说还算是行之有效的,媒体所掌握的资讯甚至比官方还要直接,还要多,量还要大,而且还要真实。在媒体监督的过程中,它很多缺失在不断的放大,不断的在媒体上或者公众的视线上给予一个扩张,这也会给台湾有关方面造成了目前很被动的一个局面。因此尽管已经过去了7天,但是未来的7天或者10天,灾后重建任务依然很艰巨,在目前这个问题不克服,以后台湾的执政当局,备受批评的机会还非常多。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molaketaifeng/news/200908/0815_7719_1304079.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249625.html

上一篇:日本政府向盟国投降仪式(1945年9月2日)照片
下一篇:就《日军投降仪式》一文致谢科学院人
收藏 IP: .*| 热度|

2 李祖龙 CHAOGER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