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认为,完全由中国人完成中国地理学的现代成就有两个标志性成果,其一是竺可桢的中国近5000年气温变化曲线,其二就是胡焕庸线。胡焕庸线的意义在于它指导了中国的产业布局、人口控制和减灾管理。
胡焕庸1934年在中国地理学会(南京)成立大会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中国人口之分布》,次年该文发表在《地理学报》第二卷第二期上。在《论中国人口之分布》中,胡焕庸根据当时中国分散的人口统计资料,补充于自己学生的调查,得到了中国第一张完整的人口分布图。在当时国家缺少统计资料室,胡焕庸自己动手完成这幅人口分布图,是十分辛苦的。分析这张图,胡焕庸发现空间上中国人口分布有一个突变的界限,即通过中国东北部的爱辉(现名黑河)和西南的腾冲的一条直线。可以发现,此线以西(含蒙古),人口约为中国总人口的6%;此线以东,人口约为中国总人口的94%,因此此线是中国真正意义的东西部界线。后来经过多次人口统计结果的验证,如2000年的人口普查(蒙古已经独立),中国大陆的这个两个数据为5.6:94.4。这个稳定性说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人必然适应自然。后来黑河-腾冲线被西方学者命名为胡焕庸线。
1949年后,中国的地理学得到了许多科学观察的支持,1950年代的许多的发现认为,胡焕庸在中国中部和北部实际上是东南季风影响的尾闾线,在西南地区实际上是西南季风的影响西界。随着1970年代,中国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完成,1980-1990年代初,许多学者发现中国山顶面高程等值线的研究揭示存在平行于胡焕庸线的走势。胡焕庸线的自然地理背景得到了说明。1980年代张兰生、张新时、张丕远、牛文元、史培军等开始强调沿着胡焕庸线由于季风边缘区降水波动,形成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带,这个脆弱到具有波动性。
然而,胡焕庸线尚有诸多疑问。1990年代王铮、张丕远等发现有证据表明,在所谓“中世纪温暖期”对应胡焕庸线的降水特征分布消失。同期,1990年代,王铮等在研究自然灾害分布特别是地震活动的空间活动特征时,发现一个地震幕期间,强震活动震中连线具有近于平行胡焕庸线的特征,这提示胡焕庸线的形成似乎有地球物理背景,但是未被证实。
目前,胡焕庸线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问题:
1 胡焕庸线有没有地球物理背景?
2 是谁最早发现胡焕庸线与季风的联系?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纪念就要开始,中国地理学会鼓励写出百年地理发现,我这里整理了一些学说性成果,有些疑问,连续公布出来,希望得到指正,也随便介绍一些中国地理学的科学成果。我依据发表的时间发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