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水坝的思考
最近一直在看有关水方面的文稿。或许是我的联想丰富吧,又让我想起来引起无数争端的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从而牵出了一位悲情式的科研工作者——黄万里教授。
本人出生于陕西关中地区,从小就玩耍于渭河边。虽不是吃黄河水长大的,但也受过她最大的支流渭河的浸染。年少无知,对于三门峡最初的了解就是河南的一个地名,出了潼关便是三门峡了。上了高中,书读得多了,才知道了三门峡水利工程,曾经是黄河上最大的大坝。再后来,知道了黄万里与三门峡,似乎这二者就分不开,只要一提到黄万里,就能想到他对三门峡工程的种种意见。
上了研究生,因为导师研究黄河流域的古洪水,便对三门峡工程和黄万里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由于当时新中国政府存在“圣人出,黄河清”的想法。1952年开始,中国向苏联聘请专家帮助规划黄河治理。1955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的《黄河规划》完成了,对黄河干流的梯级开发计划,选定在陕县三门峡,修建一座最大、最重要和可以防洪、发电、灌溉的综合性工程。为了配合干流的阶梯开发,还要在黄河支流修建不少水库,少数是综合性工程,多数为拦蓄支流的泥沙。周总理主持召开了关于黄河规划的专家研讨会,只有黄万里不同意苏联专家提出的规划。1957年水利部召开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主张在三门峡建立高坝的声音占了上风。而黄万里反对建坝,争辩7天无果,退而提出:若一定要修此坝,则建议勿堵塞6个导流渠道,以便将来可以设闸排沙。与会代表一致通过此项建议,但苏联专家在施工时,坚持按原设计,把6个导流渠堵死了。时间毫不留情地验证了一切,20世纪70年代,这些导流渠又以每个1000万元的代价打开。三门峡水坝建成以后,问题很快暴露,1961年,水库蓄水尚未达到正常水位,渭河河口就出现了“拦门沙”,渭河下游两岸及黄河朝邑区5000人受洪水包围,淹没耕地25万亩。。。。。。
不能再多说了,都是一些沉痛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终于意识到了当年黄万里的意见是正确的,一个当了二十多年右派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在中国,要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除了有学问还不够,还要讲真话,不怕政治和学术的打压,坚持反对错误的决策!
现在,在我国西南地区,又有许多水坝违规上马,当我知道因为没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而停工的水电站时,很是欣慰。不少民间环保人士至今还在反对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提出的两库十三级梯级开发方案。建水坝、建大水坝为了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为国家提供电力资源,但它所造成了的负面影响,或未来将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希望决策部门谨慎行事。
8月27日,是黄万里先生的忌日。在这里,向他致敬!借用当年写给他的一封唁电,“黄先生是20世纪后半叶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20世纪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道亮光,是20世纪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明珠联璧合的最后几颗仅存的硕果。先生一去,大树凋零。先生为天下苍生,不避斧钺,言其所知,先生之头可悬于国门之上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