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营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qy 张庆营 湖南大学教授

博文

旅美杂忆 (四)方便之至

已有 4236 次阅读 2009-5-28 22:4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美国, 宾大, 方便, 君子国

    旅 美 杂 忆
      张庆营

(四)方便之至

    一到宾夕凡尼亚大学物理系报到,就发给我两个钥匙。一个用来开物理系大楼的大门,另一个用来开自己的办公室的门。每位教师、访问学者和博士后,都有自己的专用办公室。系办公室里有一个大柜子,分出很多小格子,每个小格子上都有教职工的名字,用来存放各人的信件。学校里没有布告栏,不放广播,否则违反噪声管理法,会受到市里有关部门的处罚,校、系有什么通知,就印在纸上,放在每个人的小格子里。大柜子下面还有3个大格子,分别用来存放将要寄出的私人信件、公函和送到校内的信件。这些格子都是敞开的。我自己寄回国内的各种资料可以用公函寄出,估计加起来有十几斤重。领文具纸张和信封时,到系办公室拿小储藏室的钥匙自己开门去拿,然后将老板(有科研经费的教授,往往用自己的经费邀请合作者,招研究生,聘请秘书和助手等,这些人就把这个教授叫做Boss, 即“老板”。这种称呼法也传到我国来了。)的账号登记在一个本子上。这些全都靠自觉,没有人来监督你。我到物理系复印室复印资料时,都到对门的系办公室请系秘书替我开门。 忽然有一次,她满脸疑惑地问我:你不是有钥匙吗?我说:我哪里有钥匙呢?她仍然一声不响地又跑去替我开了门。复印回来,我问老板 Klein 教授:系秘书说我有复印室的钥匙,我怎么没有呢?他笑了笑说:你的办公室的钥匙,都能开大楼里所有的办公室、实验室、复印室,只有系图书室的钥匙要去自己申请才会给你。教师、研究生和访问学者,都可以去申请一个钥匙。我于是到系图书室申请了一个钥匙。管理员说:别人要押金,你是教授,不用交押金。学生也能申请一个钥匙,只有学生很多的系(如计算机系),为了避免过分拥挤,才不给学生发钥匙。
    系图书室在上班时间总是开着的,为什么还要发钥匙呢?原来在系图书室关门以后,随时都可以用自己的钥匙开门进去看书看杂志。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天二十四小时,随你什么时候开门进去看书都可以。在晚上或者在节假日,常常只有我一个人在系图书室内看书。借书的数量不受限制,但是每四个星期要续借一次。如果有人登记预约了,就得归还,让预约的人先借。同样,你想借的书被人借走了,也可以登记预约,预约的人有优先借书权。开头我抱了一大堆书去续借,管理员说,不用带书来续借,只要打个电话就行了。而且在系图书室的门边,摆了一个上了锁的巨型木箱,它的前面开了一个比书刊大一点的口子,在系图书室关门后,把要还的书丢进这个箱子里就行了,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出版年代较久的图书,随便你借多久都不用续借,除非有人登记续借了,才要你归还。系图书室里的藏书,每种都只有一本,没有复本。凡是目录上有的图书杂志,都能借到,可见一本都没有丢失。也没有发现有任何一本书、任何一本杂志被乱涂乱画,被撕走其中一页或者一幅画。如果本校没有你想要的书,可办理馆际互借,只要美国有的,保证一个星期之内借到。一次,系图书室里我要的一本书被人借走了,我又急着要用,就在系图书室填了一张馆际互借的条子交给管理员。过不了几天,校图书馆打电话通知我,我要的书已经借到了,要我去取。我说:我不知道去哪里取书。打电话的人问明我的办公室在物理系大楼几号,十分钟内,一个年青小伙子就把书送来了。我连忙向他道谢,他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客气。服务之周到,真是无话可说。
    系图书室里有一台电传打印机,图书管理员利用它帮你查资料。查资料时,先和全美信息中心接通,把要查的内容输进去,就能查到你想要的东西。例如,我有一次想查一位作者这十年来发表的论文,把他的名字输进去,再输入时间间隔,很快就在电传打印机上把他在这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和发表的期刊、日期打印出来了。当然,这一切都是要向信息中心付费的,这次我花了老板十几美元。如果想要某一篇论文的全文,它也可以全部打印出来。想查某种专题的论文,它同样能够替你将这方面的论文全部列出。论文发表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信息中心就把它收录进去了。当时还没有互联网,查资料就很方便了。现在有了互联网,更加方便了。他们使用互联网是免费的,我们还得自己掏腰包。
    过刊越来越多,系图书室快要放不下了,他们就把书柜装上轮子,一个紧挨一个并排放在靠墙的钢轨上,只留一个比一人稍宽的空隙,查看书柜外面贴的标签,可以知道你所要找的期刊在哪个柜子里,轻轻推开旁边的柜子,就能拿到你所要找的期刊了。就这样,他们充分利用了系图书室里有限的空间。新过刊每年拿去装订一次,一个月内保证拿回来。在过刊装订期间,也可以通过馆际互借,同样一星期内即可借到你要的期刊。不像我们这里,过刊拿去装订,好几年都不见踪影,想查查不到,想借借不到,徒唤奈何。
    物理系复印室里有两台电脑控制的快速复印机,其中一台很大,能自动分页。墙上的一块木板上整齐地钉上一个个刻上物理系教师名字的长方形小铜牌,形成一个方阵。每个铜牌下面挂着两个磁卡,一个是用来复印教学资料的,一个是用来复印科研资料的。只有把磁卡插入复印机上的插孔里,复印机才能工作,电脑就自动记录下磁卡的号码、纸型和复印页数,每月自动结算一次。复印教学资料的费用由学校支付,复印科研资料的费用由该教师名下的科研经费支出。我复印资料时,当然是使用老板 Klein 教授的科研磁卡了。只要是物理系的教职员,任何时侯都可以开门进去,没有任何人监督你,完全靠自觉。也没有任何人使用别人的磁卡来复印自己的资料。在周末,整个物理楼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任何人利用这个时间拿别人的磁卡来复印自己的东西,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什么人的磁卡被人盗用过。
    《镜花缘》里有一个“君子国”,是海外奇谈,是水中月、镜中花,是作者李汝珍心目中的理想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山海经》的《海外东经》篇中,有“君子国”的介绍:“其人好让不争”。《镜花缘》的“君子国”的故事,就是根据这一句话演绎而成。可见人们早就向往有“君子国”,《山海经》里的“君子国”,人们把它看作是海外奇谈。这里不就是有“君子国”之风吗?它并非海外奇谈,而是摆在我面前的活生生的现实。
    然而,我却没有那么老实,有时也帮朋友复印一点资料。有一位来电机系进修的学者,他说他的老板没有科研经费,一页纸也无法复印,要我一定帮他的忙。我虽然自己已经复印了大量的资料(这无可厚非),但是我想,反正是美国人的钱,帮同胞一下吧。于是我用老板的磁卡,在周末帮他复印。不料,他久不久就拿整本书来复印,每本书都说是很重要,我虽然有意见,但碍于朋友的面子,还是没有断然拒绝。他复印的数量越来越多,远远超出了平时的复印量,我知道老板会察觉的,我告诉他,不能再为他复印了,但是,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拿书来要我复印,我还是爱面子,未能当面拒绝。复印量太多了,电脑里的复印费大大增加,我知道,老板迟早会发现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苗头,我说了谎,用一两句话勉强搪塞了一下,我相信老板是清楚的,我感觉到脸在发烧,幸而老板也没有再说什么,自己却有沉重的心理压力,不愿再帮人复印了。
    我和那位要我帮他复印书籍的人,进了复印室,都没有用别人的磁卡来复印我们的东西的念头,我的手不加思考、自然而然地伸向我的老板的科研磁卡。复印室里挂着几十个磁卡,如果我们用一个磁卡复印一部分资料,肯定不会有人知道。但在那种环境和风气之下,偷用别人的磁卡,有违自己的良心。用自己老板的磁卡去复印别人的资料,虽然也不太适合,用一点点问题不大,只是没有想到他会源源不断来拿书复印。由此我想到,不偷用别人的磁卡,其中有自律、自觉的因素。不单纯是面子问题。固然是“衣食足,知荣辱”以及长期的信用制度形成的,也还有讲文明礼貌、讲社会公德等更深层次的因素而产生的风气使然。我问过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其他大学的我国留学人员,他们那里也和宾大的情况一样,也是各用各的磁卡,可见不是个别的现象。美国的科技书并不便宜,一本书一般要几十美元,厚一点的要100多美元。当时宾大副教授的年薪约为3万美元,不少研究生和大学生还得去打工赚钱。一本书的价钱约为副教授的月薪的几十分之一。我国一本书的价钱大约二、三十元,副教授的月薪两千元左右,对书籍的相对购买力不比美国差,我还没有听说过我们有哪一所学校能用宾大的这种“君子国”方法来管理。应该承认,在这方面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不过,“君子国”的版图很有限,在其他地方就不灵了。
    大图书馆的门口有人把守,进馆要查看证件,以防有人混入。出来的时候还要检查书包。大图书馆的藏书十分丰富。一进大门,就是大目录厅,一排排目录架,一排排计算机显示器立刻映入眼帘。既可用人工,又可用计算机查书刊,当时他们已广泛用计算机管理了。里面还有一个特设的珍本书藏书室,有专人在门口把守,其中的图书都是十分珍贵的,只能在室内借阅,不能借出。这里面有历代从中国劫掠、搜罗而来的善本、珍本、孤本等名贵珍稀古籍。书库大楼内有世界各国的报纸的阅览室。有一个“东方书库”,收藏了中、日、韩等东方国家的古今图书。我看到有《红旗飘飘》,《星火燎原》、文革中的文献等。旁边一间小阅览室,订有大陆、台湾和东方一些国家出版的杂志,有大陆出版的《红旗》杂志等,也有台湾的期刊。大图书馆整天开放,晚上和节假日不借书,但开放部分阅览室。夜阑人静之时,从大图书馆的阅览室里透射出缕缕灯光,映照出正在潜心苦读的学生的身影。
    大楼的角落里有投币式自动售货机,各系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工作或看书之余,尤其是晚上,买点冷热饮料或零食吃,十分方便、惬意。校园内有一幢25层的学生公寓,有学生食堂,有一个较好的西餐馆,有自助餐厅,都由私人经营。学生食堂是自助用餐。午餐5美元,如果一次买25张一本的餐票,只需100美元,每张比零买便宜1美元。晚餐的饭票比午餐贵2美元,但饭菜更加高档。食堂里有汉堡包、三明治、鱼、肉、蔬菜、沙拉等等,有上百种之多,十分丰盛。冰淇淋和饮料各有上十种,唯独没有酒类。食堂非常清洁、干净,里面摆了很多小桌子和椅子,可以几个人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天,也可以一个人坐下来边吃边看书报,吃上两三个钟头都没有问题。饱餐一顿之后,还可以拿点水果走。如果到外面的饭馆吃自助餐,一顿要10美元左右,比学校的食堂贵多了, 而且没有学校食堂的饭菜丰盛。有些学生自已凑在一起组织“伙食委员会”,大家轮流做伙食委员(Manciple)买菜做饭,就更加节省了。也有人到西餐厅、快餐店或卖快餐的小摊子去用餐。
    顺便说一说,我也到过美国其他大学和港(香港中文大学)、台(台湾清华大学)大学的食堂吃过饭。其共同特点是清洁卫生,价廉物美,服务周到。尤其使我难忘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食堂,过了开饭的规定时间,食堂里仍然会有两三个人在值班,不管什么时候去吃饭,即使是晚上很晚了,一进去,就有服务员热情地过来招呼你,一点菜,很快就把热饭热菜端来了,让你吃上可口的饭菜。
    学校有校车,每天下午5点开始发车,半夜12点收班,每隔20分钟开一班,在校区和附近地区穿梭往来(又叫做穿梭车,Shuttle)。学校发的介绍学校情况的本本中,有校车的行车路线图。和公共汽车一样,没有站牌,车子经过的每个十字路口的人行道的外角,就是车站。司机的服务态度很好,车子刚刚开走,只要看见后面有人赶来想上车,马上就停下来,等来人上了车才开走;回来时,只剩下最后一个乘客了,他就会问你住在哪里,然后绕道一直送到你的宿舍门口。其他时间可打电话给学校警卫部门要求派人徒步护送,也可以打电话给车队,要他们派车来接送。我在办公室工作到12点以后了,或者是下雨了却没有带雨具,就打电话要求派车,车队约我五分钟或十分钟后在物理楼门口等候,到时候就会开来一辆小巴,把我一直送到宿舍门口,这时司机一边在本子上作记录(我不用签名),一边不时看着我下车,直到看见我进了大门,才把车子开走。他的责任就是要把乘客安全送到家。在路上,司机通过对讲机不断地和车队联系,以便就近接送别的人。即使不是下雨或过了半夜12点,一样可以叫小巴,他们绝对不会有意见。小巴也是从下午5点开始发车,通宵达旦服务。“日入而作,日出而息”,太阳出来了,就是他们收班的时候。有的大学,早上和晚上都有班车穿梭往来。对本校的师生员工,这一切全都是免费的,也不用给小费,他们的服务态度都无可挑剔。临别时,人们自然免不了会说一声“谢谢”。
    由以上种种事情可以看出,宾大的一切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都是想方设法为了保证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学习的方便和需要。完全可以这样说:“师生至上”,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信条。
    我在出国前见到了在某大学任教的老同学,早几年他到美国做过访问学者,他说:当时听说美国大城市的治安情况很糟糕,犯罪率很高,怕有生命危险,不敢到大城市去,选了一个很小的城市里的大学。到大城市去玩,要花不少钱,所以,他从没有去过大城市。后来才知道大城市的治安情况并没有那么可怕,又后悔了。因此,他对那里了解的情况不多,有的同事还笑他好像没有到过美国一样,白去了一趟。但是他却感受到生活在那里真是方便之至,用钱有银行磁卡,购物有超市。他还特别强调说:“比你想象的方便还要方便。”事情果真如此。在当时的美国,银行的自动柜员机早已十分普遍了,都能随时在上面自动存款和取款,工资都由银行发放。街上有自助洗衣店,公寓大楼里有投币式全自动洗衣机和烘干机。离开我住的公寓不远处有两个大型超市,一直营业到晚上12点。尤其是当时国内还没有普及电话,还没有自动柜员机、投币式自动电话机、自动售货机、没有超市,等等,等等。而且商店里的服务态度都很差,乘坐公共汽车,买票,买紧俏物品不排队,乱挤乱插队的现象很普遍,反差很大。生活在美国这样的环境里,感到特别方便、舒适,花在杂务上的时间很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简单,没有什么特别令人烦心的事,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工作效率也就特别高了。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步很大,陆续有了自动柜员机,自动售货机,有了超市,等等。还紧跟国际新潮,用上了IC卡、互联网,手机满天飞,比以前方便多了。当时觉得很新鲜的事物,现在也司空见惯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服务态度也有明显改善,不过,文明礼貌仍然有不少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现在强调以德治国,提倡诚信,准备实行信用制度。随着人民收入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随着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但愿有一天,我们也会有“君子国”,这需要大家作长期的努力去实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75-234783.html

上一篇:旅美杂忆 (二)费城新客 (三)午夜惊魂
下一篇:旅美杂忆(五)名校之光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刘全慧 曹聪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1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