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大地热流测量及其简单分析
学者梁进在我上一篇博文中留言,希望我再来个系列:站在海底望星空、站在高山望井底、用苍蝇的复眼看世界、在天狼星上看地球···
在天狼星上看地球这任务,还是交给二傻与发发完成去比较合适;至于用苍蝇的复眼看世界,需要用到生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我来讲可能也有点困难。剩下的就只有:或者站在高山望井底,或者从海底望星空。
我这就与大伙一起,按照梁家兄妹的指点,站在高山兮峰巅,望望井底兮牛蛙。
话分两头,发发很Niubious,曾经算过一笔帐,全球每年的降水量,估算约12万立方千米,如以平均降雨高度1千米计,每年全球降雨产生的能量为12x1019焦耳。发发并且说明,这些能量相当于330个三峡电站一年的发电总量。
发发估算的雨能确实很大,但我评论道,还有一类能量——地热能,其实更大。事实上每时每刻,地球表面都以平均约每平米60毫瓦的能量,向外释放着来自地底深处的热能呢。按照发发对于雨水能的估计,地热能量的释放应为雨水能的10倍左右,达到1021焦耳。换句话说,地球深部每年通过地表向外散发出的能量,大约相当于3300个三峡电站全部机组开工的情况下,一年所发电力的总和。
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关于地热能量的数据呢?
我们知道,热的传递方式主要为三种:热辐射、热传导与热对流。由于地球内部温度从外向里逐渐升高,地热主要以传导方式从里向外传递。进一步,怎么才能捕捉到来自于地球深部的热信息呢?
答案是:学者梁进所说的望望井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了解途径!
强行插播广告:所谓大地热流,就是单位时间通过地表单位面积向外散发的热量。热流单位以前用HFU来表示,现在则通用SI单位制mW/m2,其关系为: 1HFU=10-6 cal/cm2s = 41.84 mW/m2。
具体做法是,首先寻找到一个井,检查井里面是否还有牛蛙一类的生物生存?若有牛蛙类生物,说明这个井的深度太浅,不合适测量使用,需放弃之。这么左挑右选的,最后我们发现,只有一类井比较合适测量大地热流,那就是钻井的井(Borehole,一说钻孔),例如为了石油勘探所打的钻井,当然废弃井也可。
选好了钻井之后,下面的测量按部就班进行就可以了,首先测量井内不同深度的温度值并记下来(上图),进而便可得到其温度梯度值,同时测量一下这个井内的样品热导率,换言之,就是该样品关于热的传导效率。然后将两者相乘(下图及公式),即是该地的大地热流值。
方法本身比较简单,自1939年Bullard在南非,以这种办法取得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算起,至1991年的约50年间,关于整个地球表面,科学家们已经获得了24420个这样的大地热流数值。当然,这其中有很多个数据,是用其他一些办法得到的,但这些办法采用的原理没有变化。
下图给出了根据这两万多个观测数据进行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这种大地热流的高低分布,与板块边界具有非常强烈的相关性,那些新的板块生成的地方(洋中脊),大抵上其热流值普遍较高,基本超过120 mW/m2,最高可在300 mW/m2以上,而在板块消亡的那些地方(海沟),热流值普遍偏低,基本在60 mW/m2以下,甚至比40 mW/m2还要低。
一些基本统计数据:1、全球大地热流平均值随资料变化也不断更新。估计为70 mW/m2到84 mW/m2;2、海洋大地热流平均为78.2 mW/m2;3、大陆大地热流平均为56.5 mW/m2
我国也是主要通过钻孔测井及湖(海)底测量方法得到大地热流数据,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自第一批167个中国大陆地区的大地热流数据于1988年汇编发表,至2001年底,我国学者陆续整理发表了共计862个大地热流的基础数据,并对此进行了统计分析。
[6] 标题:发表评论人:rock6783 [2009-5-22 9:51:21] 删除 回复 |
魏兄,地热能的确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领域。现在地球每年平均释放的地热能是多少?按这种释放速度,地热量还能释放(维持)多久?您认为地球会凝固吗?若会凝固的话,还会有多长时间?
博主回复:呵呵,廖兄的这个问题,已经在李亚辉先生的一篇博文“地球(核)会不会凝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566 后面的评论里,问过科学网上的众家兄弟姊妹,好象廖兄自己也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虽然我不太认同廖兄你的回答。 总之一句话,廖兄与我、及我们现在活着的大伙,根本不用担心地球到底会变成啥样,人类是不是可能活不下去了。如果真有一天,地球不适合我们人类生存了,那么我敢说,肯定与地球本身无关,主要原因是我们人类自己给折腾的,给捣鼓的,搞得我们自己在地球上活不下去了,而那时候地热能肯定还在按部就班地释放呢。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6819-233343.html
上一篇:
站在星空中俯瞰大地 【漫谈地球物理】之一点二下一篇:
手谈科学网上【第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