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k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kf

博文

积极拓宽学路,全力开发智能 【1981】

已有 3076 次阅读 2009-4-26 09:0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积极拓宽学路,全力开发智能 【1984】

                                       ——向社会各界、教师和学生呼吁

                   一、积极拓宽学路

    近几年来,只有百分之四的高中毕业生能升大学,这个比例数实在太少。起码应当力争百分之十以上的智能发展超常和优良的毕业生,能够在廿岁以前的最佳求学年龄阶段里不失掉时机地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这是当代国际社会科技与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外国的统计材料证明:受到大学教育,有较高的智能发展水平的专门人才的数目多少,直接影响着社会劳动生产率能否稳定增长,例如:有的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进行技术革新与发明创造的积极作为,要比只受过四年教育的工人高30倍至80倍。也有的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从1960年的43%,上升到1977年的50%。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有半数以上来自技术新设施和广大生产人员的较高教育水平。我国搞四化,要在二十年以内建成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也必须让建国以后出生的人口的半数——三亿至四亿青少年在今后都能受到大学教育。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容违背的历史潮流。为了解决这个历史任务,只靠兴办全日制大学是永远不可能办到的。必须积极拓宽学路,大力发展广播、函授和‘刊授’、电视大学和各种专业的业余、半日或短期脱产的职工大学,充分利用早晨、夜晚、假日、星期天等各种业余时间,特别是要突出地大力倡导人人都可以走自学成才之路,造成整个社会人人都热心学习的新风气。当前应当认真重视和总结81年以来在京、津、沪三地开始试点的按统一标准建立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的组织经验,以便力争在一、二年内在全国所有的县、市以上行政单位都能接受自学者参加按国家标准举办的大学毕业考试:每人每年可只考二--三门课,如果考不及格可以等到第二年再参加补考。大多数人在三---五年以内可以考完全部必修课程。各地的成绩合格者都要按全日制高等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

 只要采取上述办法,积极拓宽学路,按国家标准组织统一验收,马上就可以为现在的六万万名卅岁一下的青、少年,打开了不进全日制大学,也可在三、五年内或者稍长一些的时间里通过自学和国家考试后,同样能够争取获得大学毕业学历的广阔前途。这就从根本上打破眼下这种“自古华山一条路”,不得不追求高考升学率,否则,除此之外就无所作为的可悲局面。这样一来,人人都可以从现在做起,‘三千六百行’,行行都可以走自学成才、接受大学教育的四通八达的求学之路。

      二、全力发展智能

 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进入八十年代都要尽快改变传统的学校教学那种以传授知识为主体的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忙作业,学生负担过重的局面,要尽快转变到借助知识材料全力发展学生智能、课堂时间三分之二以上给学生独立自学与小组解疑、操练,教师从中进行组织、引导,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作提要、示范和答疑的课堂教学的新轨道上来。都要坚决、彻底抛弃注入式,教师唱独角戏的恶习,大力举办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导式、发现式的各科教学实验: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去独立解决问题;在前次课上预习、思考教师提示的下次课的难点,到下次课上由教师示范或组织练习、独立作业与实际操练,进行小组解疑与自学;课后一般不留作业,而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或有计划地作预习、复习与独立探索。这样,通过教材的知识内容全力培养并且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等这五方面的智力)和能力(主要是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等这七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都能主动地、生活活泼地学习,求得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这五方面的全面发展和上述的智能(五方面智力与七方面能力)的普遍发展。

以上两项建议,呼吁社会各界、教师和学生展开广泛讨论,以便采取进一步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积极地解决现实的社会矛盾,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八十年代来一个新突破,从而尽快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加速四化的步伐,在短期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来!

(应《学习与探索》之约而作,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五日)【许颖录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51-228242.html

上一篇:学导式教学简介
下一篇:黑龙江省自学成才学术讨论会及倡议书【1984】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