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高校债务这个话题,让人觉得憋得惶,对有人以高等教育是全民教育和扩招为高等教育做出了贡献为由,要求国家买单这样的说法,感到愕然,话如梗在喉不吐不快。顺便捎带着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于是就有了这个题目,思前想后觉得化解高校债务可以为民办大学提供一个机会,不妨让他们大干一场,或许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说不定中国高等教育由此还能发生结构性变革,形成国立与民办二元竞争的格局,我想这应该是大家乐见的吧。当然,笔者只是一介草民,想法可能太过天真,不过说出来也无妨。
虽然高校债务在有些人眼里不算个大问题,可它也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究竟该如何化解,社会各界众说纷纭,惟独高校不急不慢,似乎有点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味道。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债务缠身的高校早已心中有数,不是有知名高校的领导声言:高等教育是全民教育,高校债务主要因扩招造成,所以国家应该买单。其实这样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于情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
首先这种说法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众所周知今天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不包分配的有偿教育,这些年高校不仅从国家财政获得巨额拨款,每年还有价格不蜚的学费收入,高校收费过高也不是什么秘密。
其次,高校债务的根源主要不在扩招而在盲目扩建与圈地,把因盲目扩建圈地乱铺摊子造成的债务,转嫁给扩招这样的说法是偷换概念。其实明眼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再次,高校债务国家买单这样的做法有违改革开放精神,也有违欠债还钱的基本常理。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而高校债务国家买单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社会公平,相反还会造成新的不公。第一是行业之间的不公平。如果高校债务的乱摊子国家收场,那么社会其它行业的债务是否也要国家买单?第二是高校系统内部的不公平。主要表现为高校负债率高低不一,高的多达数亿,甚至超过十亿。胆子大的不仅扩建的楼堂馆所多,圈的土地多,而且从中获益也多。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凡债务缠身的高校,其福利收益一点“不差钱”。更为荒唐的是,在某些高负债高校,教学急需的硬件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比如某校文科楼已经呼唤了多年,仍迟迟不见成行,而与此同时学校各级领导的办公条件却鸟枪换炮。有的学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不见提高,可校园里的豪华建筑、奢侈装修却多了不少,大学校门风波就是典型的写照。另外,这些年大学住房标准一再调高直线攀升。据说有的高校住房标准已经由先前的120平调整为160平,今年春节笔者回老家探亲时,从高校同事处得知,这样的标准已是老皇历了,有高校在建的新住宅,面积已经达到创记录的200平。细心的人一定还应该注意到,这些年高校私家车的增长量在排行榜上也不甘人后。为什么享受扩招和大兴土木带来的实惠时没想着别人,欠债还钱时却想到要所有纳税人掏腰包,这说得过去吗?又怎么向那些负债率低的,甚至因未参与扩招,基本没有负债的大学,比如中国科技大学一类的高校交代呢?第三是对民办教育的不公。如果说为扩招作贡献的话,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功不可没,在国家不给一分投资,政策又相对苛刻的情况下,民办高校毅然决然地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担负起最差生员的扩招任务。国家可以为公立高校债务买单,难道就不该为民办高校补偿?
自从民办高校事业开创以来,笔者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个挥之不去的愿望,那就是祈盼中国的哈佛,此前笔者在《科学时报》已经发出过这样的呐喊,可是这些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并未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以为此次高校债务危机,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让民办高校出资接管部分公立大学事务,或者将部分公立大学转制,都具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这些年来,许多以办中国最好教育为己任的民办教育家们,怀着一腔热血,致力于创名校。有的早几年就许下宏愿,要创办中国的哈佛。他们不甘被定位于第三乃至第四梯队,不甘扫尾殿后,他们试图与公办高校展开公平的竞争,可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这些年下来,民办高校虽然积累一定的资产,办学也上了一定的规模,但民办高校的发展已经被人为地定格,这样的话,民办高校不仅永远无法同公办高校展开公平竞争,甚至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走向衰落。一旦出现这样的结局,受伤的不仅是民办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局必将受到牵连,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笔者坚信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突破点就在民办与公办二元竞争格局的形成。事实表明,这些年来无论是211工程,还是985工程,人们翘首以盼的名校仍遥遥无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真正的竞争机制,单一体制内的虚假竞争只能造成互相攀比、甚至相互拆台,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而培植和壮大民办高校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教竞争格局的唯一选择。而眼下公办高校的债务危机恰好为其提供了契机,借此机会重振民办高等教育的雄风。民办高校早一天向公办大学叫板,中国的哈佛就有望早一天诞生,同时也会极大地带动更多的高校向世界名校发起冲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