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力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ibing

博文

中国学生“读书”太少了 精选

已有 11054 次阅读 2009-3-14 10:09 |个人分类:人文&社会|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中国学生---读书太少”,是的么?

     当然,不乏博览群书者,但就总体而言,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真命题。

      有人说,我们读书不少啊,你看看初中,高中,我们读书比我们的人还高!

       但不要忘记了,那一人多高的书中,有多少是习题集,有多少是重复性资料。真正拓展视野,扩大见识的书能有几本? 这些重复性资料最大的作用就是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流水线上熟练工”,做题的“能工巧匠”。我们中国人把这叫做“我们学的深,学的难”,有几人会去关注所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光辉的思想和灵感的?

      然而笔者在科研工作中的感受是,我们必须拥有深刻且广博的知识,否则,别谈科研!

     没有广博的知识如何产生创新的思想和灵感?

    没有大量的阅读,怎么知道灵感真的就是新的,别人没有做过的?

     只有知识渊博,才可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

     搞科研的确需要知识的广度达到“博”的标准。

     有的人说了,知识多了,杂了,书读太多,就肯定流于泛泛,不可能太深入!

     其实不是这样的。首先什么是“博”,什么是“深”?我觉得它们是一样的。如果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当做坐标轴的两个方向,“深度” 向下,“广度”向右,但是你把坐标轴转动一下,他们其实没有区别。

     广度和深度同样重要,有时广度可能更加重要。深度代表专家,广度代表专家的领导。

      大多数的研究其实是不同知识的交联与堆积,不见得都要有非常的深度。如果一味追求深度,即便用小学的知识出的题目,其深度你也未必能够做的出来,但是这种深度又有意义么?

      扩大知识面,关键在于阅读。不拘一格的阅读。然而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学生的阅读量实在少的可怜!

      据说我们中国学生高中甚至本科以前很牛,很厉害,一到研究生以后就不那么突出了,甚至不适应了?原因就在这个知识量储备上。研究阶段讲创新,讲思想,讲idea,这些都不是“考试的熟练工”能够应付的。而那些“洋鬼子”虽然每门学的不如我们 “难”,但是,人家同一门课程可能会大量阅读,尤其大量阅读经典著作(呵呵不是我们的马列),这就使得他们能从多个角度,从思想根本上理解一门知识一门学科,抓住了根本,去做改变、改造、创新自然也就容易了,而且由于直接继承了前人大牛的思想,理解深刻,他们更容易触类旁通,思维灵活。反观我们只是不断的在那操练,操练,再操练,把一个茴香豆的“茴”字搞出几百种写法?这不是劳民伤财,浪费生命么?试问,你怎么去创新,你凭什么比洋鬼子牛!

     所以,搞科研的确实需要知识渊博,否则为啥“博士”这一说法呢,呵呵。

   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才可能有各种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体验,面对更多不同的事物,他的生活才是丰富多采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025-220261.html

上一篇:我看中医--西医
下一篇:谈谈“唯象”
收藏 IP: .*| 热度|

18 曹广福 武夷山 刘玉平 王秀萍 阎建民 向峥嵘 陈儒军 钱金凤 俞立平 李宁 唐小卿 雷德明 刘畅 张宜凡 张楠 XuexingLu shareworld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