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S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rSun

博文

关于医学期刊之可读性的几点看法(续)

已有 4174 次阅读 2009-3-13 07:56 |个人分类:科教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期刊, 医学

综述(Review) :广义的综述应该包括《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以下称本刊)的讲座、专题笔谈、论坛、综述、会议报道等栏目。AJRCCM曾对美国胸科学会会员做过调查,呼声最高的是要求增加综述类文章( review articles)的数量, 84%的被调查者非常同意或同意这种看法。从1997年到2003,该杂志的综述类文章增加了5,每卷(AJRCCM每年2)13篇增加到74 篇。涉及的栏目也十分活泼,包括进展、 回顾、随笔(occasional essays) 、年评( year in review)等。目前本刊的“综述”栏目,基本发表的是最新进展,而且多偏重于临床基础研究。从发表的文章看来,“综述”栏目应该是年轻医师或研究生的园地了。个人以为该栏目的内容应该加强,适当增加专家约稿,除了发表一些对临床医学有重要影响的基础进展外,应重视发表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为目的的临床进展。例如就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少见病,从发病机制到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全面的、教科书式的综述。文章要图文并茂,而不仅仅是大篇的文字叙述,因为呼吸疾病的诊断离不开影像学和病理学。关于发病机制的介绍最好配有图解或模式图,以便读者理解。从形式上讲,是否可以考虑将综述类文章的发表专题化和系列化,而不是有了就发,没有就不发。

 

既然谈到图文并茂,便想到另一个更为要紧的问题,就是论著中的图表。近年来本刊已不再苛求一篇论著的长短了。图表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更有随文的彩图,不像以前那样,对着号码到夹层里找。很难想象一篇没有图表的文章你会耐心看下去,更何况图表是一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描述对于抽象的东西是再好不过了,但对于科学的东西,还是眼见为实。至今还有杂志要求读者“尽量用文字描述”,能描述清楚的,就不用图表。殊不知,图表的功效远非文字所能代替。一张高质量的图片胜过千言万语,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们的科学常需大量数据来表述,即使在病例报告或病例讨论这样的临床类文章中,各种化验数值也是不可或缺的。试想,如果将这些数值列成表格,就像化验报告单那样,不就清楚多了吗? 我不知道哪家医院会将血常规的十几项数值,在报告单上一路排将下去,会是什么样子。拿着这样的化验单查房,一上午能看几个病人?

 

述评( Editorial) :本刊发表的述评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对引导结核和呼吸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个人认为述评还有扩展的空间,一是数目还不够多,二是涉及面还不够宽,三是作者层面还不够多样化。而后两者又是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关键。目前的述评基本上是针对同一期杂志上的某篇或几篇论著的。其实述评作为专家观点,涉及面可以更广泛。例如,发表在其他杂志、甚至是国外杂志上的、涉及结核和呼吸领域的重要进展,均可由专家结合国内现状(特别是本杂志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发表观点,起到指引方向、推动进展的作用。作为专家观点,述评当然由专家撰写。但目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述评,一般都限于由知名专家执笔。但从AJRCCM发表的述评看来,不少是由在某专题方面有一定研究经验并熟悉该领域动态的学者撰写的。

 

读者来信(Letters to the editors) :写信的人有时能针对发表的文章提出最犀利的批评,发现研究者、审稿人和编辑忽视的错误或不当之处,有时还能提出与原作者不同的、有独到见解的问题和解释。这一栏目应成为敞开的、激烈辩论的舞台。丰富的读者来信,也反映了读者对杂志的关注和热爱。近来本刊的读者来信栏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刊登了不少高水平的来信,甚至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观点和经验,篇篇皆属佳作。尽管离“激烈的辩论”还有距离,但至少已不单纯是“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的场所了。要办好这个栏目,最重要的是读者的积极参与其实已有知名学者带了好头,在读者来信中谦虚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当然,积极营造一个宽松的、富于学术争鸣的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来信(甲方) ,就该有回信(乙方) ;而在发表前,乙方的回信应该让甲方看看,如果有不同看法,还可以再来信;总得给人家反驳的机会吧。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读者来信作为一个重要栏目,就应该有自己完整的版面;而不应该把来信随意丢在一个犄角旮旯;而要看回信,那就再到别处找吧。如此以来,写信的感到憋屈,读信的觉得不爽。

 

最后谈谈可读性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科学文献的通俗易懂。有的论文十分费解,这倒不是其中的科学有多么深奥,而是对科学的表达漫不经心。Tobin在担任AJRCCM主编期间,曾多次撰文谈到如何写好科学论文。就本人而言,本刊发表的文章基本上还是能看懂的,尽管有些文章读起来比较费劲。临床方面的文章容易看懂,这也许是大家的共识。阅读偏重基础研究的论著,就感到有些费力(尽管自己还曾做过基础研究) 。这不一定是读者对新技术、新方法缺少了解,实在也有作者没能将自己的科学讲清楚。发表出来的文章读者是否爱读,是否能读,首先是作者写出好文章。审稿专家、编委和编辑把好关是重要之举。本人也曾就滥用英文缩略语给阅读造成的困难发表过看法,希望能引起作者的注意。毕竟我国的医学研究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的科学环境要培养,我们的读者要培养,我们的作者也需要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9004-219987.html

上一篇:关于医学期刊之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请少用缩略语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