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九思:1978年的前前后后
——华中工学院“朱九思时代”的领导学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引言】近日,我校老校长、现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同志对我校的工作做了指示。他说:“要认真学习和发扬上世纪80年代初九思同志带领全校师生谋划发展的经验,解放思想、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精心设计”。周济部长说的这段历史,我是知道的。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师从老校长
朱九思,男,江苏扬州人,1916年生。我国著名教育家,日本国立广岛大学名誉博士。1936年入武汉大学学习,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2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执教。1953—1984年任原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其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重点研究在“文革”后期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朱九思主政华中工学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需要说明的是,华中工学院的发展当然得益于党和国家正确的领导,得益于广大师生员工的团结奋进,绝不是朱九思一个人的事情。在这点上,朱九思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但一校之长的历史功绩和痕迹,从来就是高等教育研究最重要的范畴,本文就是对这种功绩和痕迹的初步分析。
——朱九思高明就高明在,他能审时度势调整办学思路。1978年前后,天下思变,无论向何处变,变就是好事,就是硬道理。领导者要有自己独立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路。有思才有路,有路必有思。思路体现理想,思路体现斗志,思路体现内涵。朱九思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的人。1992年,朱九思在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比较高等教育学教授Ruth Hayhoe长达7个小时的谈话中,主要谈到了“文革”后期到1984年底他离职时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华中工学院办学的一些情况,后来他将这次谈话整理以《历史的回顾》为题发表。
闲人出思想,出访长见识。1970年6月,朱九思从农村回到学校,当时没有多少工作,非常清闲,校园也非常安静,很自然就想的很多。他想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话:“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他想到了学习苏联带来的种种问题,开始是有所怀疑,后来,怀疑的成分增加了。作为50年代“全面学苏”的执行者,他深刻地分析了其中的弊端。这段时间的“冷”思考,为他日后的“热”工作奠定了基础。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钱,教育部组团,朱九思带队,到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一去就是二个半月。到这3个国家访问之后,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两件事:一是大学的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并重,结合得很好;二是几乎所有的著名大学都是综合性的。此外,他还认为中学教育(他的母校是著名的扬州中学)对他的影响也不小,办学水平高,课程设置丰富。
在原华中工学院有两个故事非常经典,一是1977年暑假不放假大搞调查研究;二是给邓小平的一封信。当人们还沉溺于粉碎四人帮的喜悦之中时,当人们还怨恨于“文革”期间的恩怨之中时,朱九思已经开始新的动作。
——朱九思高明就高明在,他能根据新的办学思路整合资源。最近我读了耶鲁大学校长雷文的一本文集《大学工作》,该校长在描述大学校长的职能时说:“其实当好校长很简单,只须做到两点:选贤任能、确定当务之急。”。朱九思也是如此,不过他更善于从差距中看到当务之急,在当务之急中缩小差距。1978年4月,朱九思又主持制定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我院同世界著名理工科大学的差距和赶超的主要措施》,对下印发全院讨论,对上报教育部。同世界著名理工科大学相比较,我校一是在教学质量方面有差距,可以概况为“三差一窄”,即基础理论差、基本技能差、外文水平差,知识面窄。二是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基础理论和技术科学的研究很不够;对新兴学科注意不够,对边缘学科还没有动手;对综合性课题的研究注意不够;科学情报工作非常薄弱。三是在师资水平方面的差距。四是在实验手段方面的差距。经过全院讨论,学院党委提出了“统筹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全面提高”的指导方针,制定了《1978年至1985年的规划》。
在人、财、物、信息四大资源中,人是第一位的。朱九思认为:“一个学校要办好,教师队伍很重要。一个中学或者是一个大学的负责人,如果不懂得教师的重要性,就等于不懂得办学校。当然也办不好学校。”在“文革”后期特别是“文革”以后,一直到1984年底离开校长岗位之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大与加强教师队伍。一方面他充分利用了“文革”期间人才流失的“历史性契机”,大量从外面调入教师。当时被社会上称为“高筑墙、广积人、想称霸。”另一方面加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他有针对性地对“文革”中耽误学业的“红卫兵大学生”开办“回炉班”,对“文革”中留校参差不齐的“工农兵大学生”开办“提高班”,对“文革”后入学的“参加高考大学生”毕业时下决心多留了一些。他还通过教师补外语、补数学、提职称等一系列做法,改善了教师的学缘结构,提高了教师的实际水平。这件事情也是他后面所有事情的基础。
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增加新专业,改造学校的学科结构,使得学校演变为工、理、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从“文革”后期到80年代初期,先后三次增设新专业。第一次是在工科中增加了弱电类(也就是现在的信息类)专业,改变了学校以“机电”为主的格局;第二次是增加系统工程、生物工程、建筑学和建筑结构、物资管理和工业管理,拓宽了学校专业面;第三次是陆续增设文、理科。朱九思说:“因不是工程性专业,很费周折,大约延续了四五年之久,来之不易。”
第三件事是在困难情况下尽可能改善办学条件。当时是“文革”结束前后的几年,最大的困难是经费紧张,但还得想办法改善办学条件。买设备、扩充图书馆、盖房子,颇费周折。
第四件事是大搞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朱九思的“杀手锏”,要说的话很多,挂一漏万。只说一个观点:“科学研究要走到教学的前面”。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只有两所大学受到了国家的表彰,一是浙江大学,二就是华中工学院。朱九思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科研工作是“源”,教学工作是“流”。教学与科研是密切相关的,而科研必须走在前面,科研水平高,就会使教学水平也高。
第五件事是开展国际交流,从举目无亲到朋友遍天下,朱九思也没少用功夫。
当然,也不是说朱九思什么东西都能办成,他认为最大的憾事,是离开校长岗位以前,没有来得及做好调整、改造专业这件有关学科建设的大事。他认为,50年代初期,照搬苏联的做法,专业数量太多;口径很窄的弊端,在计划经济时代还较适应,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适应了。如果我们还在那个已经过时的老框框里跳不出来,就非常不对头。不调整,不改造,学科建设是困难的,就好像生产关系约束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样。所以,他还引以为是他离开校长岗位以前极大的憾事。
——朱九思高明就高明在,他能扫除一切阻力推进事业。学者探讨规律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官员探讨规律在于更好地改造世界。朱九思是一个从职业革命者转到教育战线的老兵,他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官员更懂得教育,比学者更懂得管理。他真正做到了顺天时、依地利、求人和。纵观他的办学实践,主要有三点给人以深刻印象:一是在思想观念上敢于提出高的标准,二是在关键问题上敢于突破条条框框,三是在日常管理上敢于下手严格要求。
从思想观念上,朱九思时代最突出和标志性的特点就是 “敢于竞争,善于转化”,他时年76岁出的最后一本文集就是以这八个字为题。1980年,他提出这句口号,并说“发扬优势,防止从优势下降为劣势”;“敢于竞争,坚决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从那以后他若干次谈到“竞争”和“转化”问题。其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要正确估计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不要把自己的位置估计太高,但不要甘居中游。第二,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只有正视问题而不回避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第三,要制定学术规划,办出自己的特色,摸清自己的发展方向。第四,要加强对外活动,教授要多往外跑,教授出马,大不一样。第五,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的前面,要着重于开拓交叉学科的研究,要克服小生产者的保守思想。第六,教学工作要做到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基础与加强实践相结合。第七,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同时,还必须提高管理水平,要在决策、用人、效率和质量上下功夫。
一般说来,领导者事业发展的动力和阻力都来自于三个方面,从上而来,从平而来,从下而来。朱九思在推进学校办学结构调整上做到了上不怕抗,中不怕烦,下不怕怨。在与教育部的关系上,总的说来,下级还是要服从上级的,但也有抗上的时候。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报材料问题上,以“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为标题的发言稿送到教育部,引起了教育部内部的不同意见,比较多的是不赞成,认为这把教学放到了次要地位。而国家科委赞成,由于会议是他们筹备的,这个材料作为大会材料印发了。在办文科问题上,教育部更是表示不同意,由于本科专业要上报批复,朱九思就采取了先办专科以招收学生,再办研究所以汇集教师,最后把架子搭起来后,木已成舟再上报。从内部管理体制上看,1978年前后,朱九思有着比前人和后人更多的自主权。体制是对管理者行为的制度性约束,包括一定的领导关系、一定的机构设置、一定的运行机制和一定的人事安排。1978年前后,邓小平同志一出来工作,主管教育和科技,对高等学校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将文革中进驻学校的军宣队和工宣队“礼送”出局。新的校级领导班子更加团结、更加懂行、更加敬业。就是在少数问题上,班子成员有不同的意见,朱九思在一般坚持己见的前提下也善于沟通。在学校调整办学结构上,由于战线比较长,带来的一些紧张状况,带来的一些院系的抱怨,朱九思也善于做工作。
朱九思的严是出了名的,他认为管理也是教育。他从严治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要求较为严格,二是对管理者要求较为严格。他始终认为,一个学校需要有个好的校风,而好的校风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养成的。优良校风的形成,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教育进行引导,又必须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来保证。只有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好的校风来。他还大声疾呼:坚决反对内耗。他认为内耗有公开的,有隐蔽的,公开的内耗固然不好,但隐蔽的内耗更为可怕。他借用唐伯虎的四句话:“有德有才者惜才,有德无才者容才,有才无德者嫉才,无德无才者毁才”说明问题。他认为隐蔽的内耗最大的坏处是嫉才、毁才。实在可怕得很,更须严加制止。
有好的办学思路,又善于整合各种资源,还善于冲破阻力不断推进,这就是
(仅以此文祝朱九思先生身体安康,万事如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0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