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山寨”的是是非非 精选

已有 7761 次阅读 2008-12-28 15:24 |个人分类:争鸣|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山寨”的是是非非

 

 

“山寨”应该是2008年词语新宠。如果2008年不能算是山寨年,那么2008年岁末也许算得上是山寨岁末。下面我将目前山寨现象、产生原因和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评价做了粗略的整理。以期帮助那些工作和生活繁忙的网友了解些相关情况。

综合多家大型媒体报道,“山寨”一词自“山寨手机”起,经过不到一年的衍生,已经有了“山寨食品”、“山寨服装”、“山寨药品”、“山寨液晶电视”、“山寨笔记本”、“山寨洗发水”、“山寨名牌服装”“山寨建筑物”等等诸多产品,还出现了“山寨周杰伦”、“山寨《红楼梦》”、“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电视剧”、“山寨晚会”、“山寨歌曲”等“山寨文化产品”;一些地方,不仅有零散的“山寨产品”销售地,还有专售“山寨产品”的“山寨一条街”。 一时间“山寨现象”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流行、一种“品牌文化”,似乎所有曾经高高在上的东西,都能在民间找到“山寨”版本。不管是欢呼,还是大撒杀手锏,“山寨”作为一种符号、一种流行语言、一种潮流主张,正在或者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诸多领域。于是,“山寨”作为一种现象,被反应一向迟缓的新闻联播以159秒的时长进行了报道。

在中国青年报等就“山寨文化”在网上所做调查结果看,三成左右的人认为山寨文化是冒牌文化,其核心就是剽窃。五成以上的网友看好山寨文化,认为应该任其发展。(张丽《接下来“山寨”什么?》

 

对产生山寨或酱油产品及文化的根源,有人做这样的分析

 “山寨文化”绝非“严肃”,更非“精英”,而是一种草根娱乐,大众文化。也正因此,“山寨文化”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遍大江南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座万座山寨开。”深厚而广博的群众基础,使得山寨之风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愈刮愈猛。 …… 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山寨的,总之是,怎样雷人怎样来。现代人压力太大了,需要一种渠道宣泄、放松,以调节心情,休憩身心。……许多山寨版“××”,极尽搞怪、搞笑之能事,自娱自乐,自得其所。在博众人一笑之余,自己也乐不可支了一把,甚至有一种成就感。(《“山寨文化”不是垃圾桶》)

除了山寨春晚,又出了个“酱油春晚”。酱油也是2008年一个很有名气的名词,意思就是对某件事情表面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内心里却巴不得趴在新娘新郎的婚床下连着去听他五天五夜的“新房”去。……(山寨春晚或酱油春晚),真正的“冒着刚犁开的泥土的清香,冒着刚揭开锅盖的馒头的白色蒸汽”,所以这样的节目就会让大家觉得很亲切,觉得很有生活,或者干脆觉得就是生活……  (张军瑜《山寨春晚能给央视春晚构成威胁吗》

多灾多难的2008年,南方雪灾、西藏暴乱、胶济铁路火车相撞、汶川地震、三聚氰胺事件、金融风暴等天灾人祸贯串始终。陷入了苦难的泥淖中的人们,以娱乐精神宣泄苦难,好比在淤泥里挖一个孔,以疏导久久积郁的闷气……大过年了,除了展望未来,描绘光明的远景来给世界增添亮色,也需要娱乐精神,需要怎么高兴怎么来。……“酱油春晚”带来的狂欢,就是自我制造、不假外求的娱乐冲动。(谢浮名《 酱油春晚来得更猛烈些吧 》)

有人对山寨文化不屑一顾,认为山寨文化是克隆文化、“拼凑文化”、剽窃文化,担心山寨文化泛红会“窒息”文化的发展。这未免杞人忧天。窃认为,山寨文化并非等同于山寨手机,是“拼装货”。山寨文化可以定性为草根文化、民间文化、凡人文化、俗文化、土文化,或者说“下里巴人文化”。老百姓之所以喜爱山寨文化,我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土生土长,民间或地方色彩浓郁;二是折射出多元价值观的社会,公众需要多元文化;三是山寨文化似乎不太“正规”,譬如山寨春晚不可能拥有央视那么高档、华丽的演播大厅,但不“正规”有时更能产生奇效,博得观众喜欢和捧腹大笑。山寨文化与高雅文化,或者说“正规”文化的关系应是取长补短、拾遗补缺、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尹卫国《山寨文化不必动辄“叫板”央视》

 

  对其做正面评价的有

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它的衍生物,将打破手机的束缚,而扩展到数码相机、鼠标、键盘等等方面,它的副产品同样可以在相关行业引发结构性震荡。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炮火,这是学比赶超的来福枪,山寨文化在抄袭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尤其是挣脱了牌照的束缚,握紧了低成本高回报的福祉之后,它摧枯拉朽的震撼力与病毒营销的感染力,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而且,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式山寨。(百度百科)

山寨版的价值所在固然有替代品的成分(如山寨手机),更重要的是它对“正品”构成了一种挑战、解构与反讽的作用(如山寨版《红楼梦》)。这也是“山寨版”一词流行网络的根本原因。说具体些,草根学术的使命在于戳穿某些主流学术的谬误,消解权威话语的霸权地位,从而由另一条路径接近真理。(魏英杰《山寨版“百家讲坛”不必自降身价》

“山寨风”在民间流行已久,并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它在模仿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终于闯进了主流文化的视野。…… 网民们说,在发达国家,每一个产品的诞生都是面对普通百姓的,而我们国家不是,它总是要经过富商大款、机关要员等阶层后才能流传到普通老百姓手中。“山寨风”打破了这条产品消费链条,在夸大社会阶层消费能力的同时,直接把貌似高端的产品送到了普通百姓手中。(陈方《“山寨风”的亲民路径》

有人将莎士比亚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是神,高高在上,是戏剧界不可渝越的高度。可是,很多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人都认为,莎剧最初其实根本是平民戏剧,只是在成经典之后才成了“贵族”戏剧。许许多多的经典,正因为它符合了那个时代大众的口味,才能够借助口碑的力量而得以保存和发展。才具备了从“流行”到经典的可能性。(饶丽《莎士比亚也山寨》

所谓山寨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民间文化、大众文化,是不掌握文化话语权的人的自娱自乐,有时也是以戏谑的方式对精英文化的解构和挑战。…… 从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低俗文化,一直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高雅文化的对立存在,谁也消灭不了谁,谁也不应该利用文化权力打压谁。…… 宽容一点,我们还会发现,许多看似低俗的大众文化背后,其实蕴藏着丰富的民间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有时会让人吃惊。当然,山寨文化产品如果涉嫌侵权抄袭,自有法律予以规范。但抗着捍卫文化的大旗去喊打喊杀,不合适。(郭钦《就让山寨文化自娱自乐吧》)

以草根对抗权威,以大众对抗精英,是其闪光点所在。……(韩浩月《“山寨”不是垃圾文化的华丽画皮》

 

  对其做负面评价的有

从物质形式考察,“山寨产品”无论是从最初的简单模仿,还是到现在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抄袭、复制甚至是“克隆”名牌产品,其实都是一种仿冒。……因此,“山寨产品”既给不知情的消费者带去了产品质量问题的烦恼,更给被仿冒企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害。……从文化形式考察,某些所谓的“山寨文化产品”契合了当今社会的“快餐文化”。一些“山寨族”认为,“山寨产品”是“99%的克隆加上1%的原创”,注重的是“形似”。……剥离掉“山寨文化产品”模仿他人产品的特性,“山寨生活”的流行提醒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正陷入创造力的退化、萎缩?(郭振纲《区别看待“山寨现象”》)

有人对山寨手机做出了如下的评价: “功能极其丰富,价格极其低廉,外观极其新颖,质量极其不可靠。……在拥有了双卡双待、MP3MP4、拍照、蓝牙、电子书、超长待机等诸多功能之外,还标配TF卡,价格却只有380元,物美价廉,即使用完就扔,也在所不惜——实在是居家旅行、小孩上学、送亲访友、附庸风雅、装腔作势之必备手机!”

如果说早期的山寨产品,拉低了国外产品的高利润,成为暴利行业的撒手锏,还能让人们产生一点发自私心的高兴之外,那么到今天,……山寨产品只剩下越来越赤裸裸、越来越劣质甚至是恶意的抄袭和复制。有手机生产企业借山寨流行的机会,成功将自己“洗白”,走上了正规发展之路,这大概是为“山寨”开脱的唯一理由,可惜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大家蜂拥而上,所呈现出的贪婪和不择手段,已有触及法律利器边缘的趋势。……山寨文化不过是美化山寨产品的一件美丽外衣,在骨子里,山寨文化和山寨产品一样,是缺乏创造力和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山寨产品,……是和盗版、侵权、劣质产品等词汇联系得更密切些。(韩浩月《山寨品民间创造力正滑向违法》)

山寨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强盗文化。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换版、贴牌,俨然正版充斥市场,成为消费者的新宠。而一旦被冠以文化之后,盗版之风、侵权之风就更加堂而皇之。山寨文化是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经济的自由也就像被贴牌一样,变得一文不值了。(束学山《装扮后的山寨文化就这样招摇过市》

在“山寨帮”的集体狂欢中,是市场秩序的混乱与沦丧,是国家合法税收被商贩抢劫。山寨一旦文化之后,自然混淆了公众的价值判断,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之间的界线就变得模糊了。中国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传统,你的就是我的,行“拿来主义”。微软在全世界黑屏,但只有中国人反应最强烈。阴谋论、垄断暴利论、侵权论、无聊论、“有计划的网络犯罪”论,林林总总,国人盗版了微软为何如此理直气壮?难道不是山寨文化、山寨心理在作祟吗?微软黑屏在香港成不了新闻,这是因为在香港,使用盗版软件的公司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山寨文化的泛滥,助长了懒惰和无知,损害了创造力和竞争力。中国至今为何没有出现一个软件业巨头?主要原因不是微软的垄断(微软垄断的只是WindowsOffice两种产品而已),阻碍中国软件业发展的,恰恰是盗版。因为盗版猖狂,没人敢做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束学山《装扮后的山寨文化就这样招摇过市》

假冒的就是假冒的,盗版的就是盗版的,不是你经过文化打扮后,就时髦了,就能光明正大地、合法地招摇过市。 (束学山《装扮后的山寨文化就这样招摇过市》

 

认为要具体分析的有

“山寨文化”的草根性、大众性、民间性、娱乐性、自发性、参与性,使其一诞生便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和追捧。“山寨文化”的产生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民间孕育多年的“草根文化”的一次集中爆发,也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民意表达,它的产生是必然的,只不过时间早晚罢了。然而,不可否认,随着“山寨文化”的“繁荣昌盛”,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协调现象……用低俗炒作,拿丑恶当卖点,成了一些人的“业余爱好”。山寨俨然成了一个什么都装的“垃圾桶”,不用分类,不经处理,管他三七二十一,污七八糟一齐往里放好了,反正能制造“眼球效应”就行。其实说到底就是想出名,以前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现在你满大街找一找问一问,有几个人还怕出名?(孙维国《“山寨文化”不是垃圾桶》)

对于那些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假冒伪劣“山寨产品”,不能忽视其“搭便车”背后的侵权本质,应该坚决打击;对于一些只是形式上模仿、并无实质的侵权,或多少有些搞笑的“山寨现象”,大可以宽容待之,引导其健康发展。(郭振纲《区别看待“山寨现象”》)

“山寨”一出,无人争锋,之前流行的无厘头文化,包括网络流行的雷文化、囧文化,现在都被归到了山寨文化这杆猎猎作响的大旗之下。作为被和草根精神画上等号的山寨文化,是有持久生命力的,只有在民众心理不断变得成熟和理性、各种形式和各个领域的霸权主义得到消解的那一天,才是山寨文化寿终就寝之日。(韩浩月《“山寨”不是垃圾文化的华丽画皮》

 据商务部预计,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占全球总量的23%左右。奢侈品消费大国,“山寨机”销售大国,一高一低差别巨大的消费群,大约从一个侧面映衬出中国社会阶层的非典型对抗。(陈方《“山寨风”的亲民路径》

 

 

 

 

 

下面的附录摘自百度百科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

 打酱油”: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一种在天涯十分流行的对现实无奈的术语,道义上强烈关注某事,行为上明哲保身,受压抑的轻微呼喊,朝野都能接受的行为,属于“非暴力不合作”幼稚阶段的行为。

 打酱油”一词

来源一  来自来自于贾平凹文章《笑口常开》,原文如下:

  有了妻子便有了孩子,仍住在那不足十平方米的单间里。出差马上就要走了,一走又是一月,夫妻想亲热一下,孩子偏死不离家。妻说小宝,爸爸要走了,你去商店打些酱油,给你爸爸做一顿好吃的吧!"孩子提了酱油瓶出门,我说:"拿这个去,给了一个大口浅底盘子,"别洒了阿!"孩子走了,关门立即行动。毕,赶忙去车站,于巷口远远看见孩子双手捧盘,一步一小心地回来,不禁乐而开笑。

  可见,来这里打酱油的就是父母学了贾平凹的做法,把小孩子打发出来的,因为端的是"大口浅底"的盘子,所以一时半会回不了家,小孩子嘛,可能手里还有几个买酱油剩下的余钱,于是又跑去了网吧,上q吧了,又不知老爸老妈让打酱油的真实动机,童言无忌,老老实实向各位坦白,

  我是来打酱油的,管我什么事!

  来源二  广州电视台采访一位市民,问他对于艳照门很黄很暴力XX门的看法,这位市民说:关我鸟事,我出来买酱油的,这句话也因此流传开来 ,各种PS和改编风靡一时。由此“酱油男”一词在网路成为笑谈,甚至派生出了酱油族等网络用语。现在喻指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就用此话回帖而已。

   

所谓“酱油党”的宣言
 

  打酱油是一个态度,所谓的沉默的大多数,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

  打酱油是一个生活,既不是简单的路过,也不是单纯的看热闹;

  打酱油是一种娱乐,冷眼旁观他人的喧嚣,静静品味自己的沉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207405.html

上一篇:绝版丽江·花榜状元
下一篇:小心网络,即便没有黑客或陷阱
收藏 IP: .*| 热度|

4 廖永岩 刘玉平 陈绥阳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