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教育写作是教师的基本功”“用教育写作唤醒教师的生命成长”……经常在教育类媒体看到对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写作的倡议。实际上,也有不少大学教师发表教育相关文章。当个人对教育写作的执着遇到时代变迁,会产生怎样的故事?
随着时代变化的三阶段故事,点亮人生
我小时候读过叶永烈的科普书籍,也参加过《少年文艺》“新芽”写作函授班,但向报刊投稿总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20多年前读研时,互联网开始普及,我便在网上写一些科研体会。每当看到网文发出后被大量点击、得到积极回应,我都很振奋。乃至在国外做博后期间,个人博客不曾停更。
2009年回到复旦大学任教后,我两次提出开设“科研生存技能和学术规范”课,都未获准——这样的课被认为侧重于传授技能而非知识,并且看起来它和本专业(环境专业)关系不大。我化沮丧为动力,把想讲的内容陆续写成文章,放在科学网博客。一些报刊编辑看到后,问能不能转载……就这样,我“零打碎敲”地发表着报刊文章。
形势逐渐发生变化——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越来越大,研究生不会写论文、不懂学术规范的现象突出。2015年,复旦大学入选实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案例教学试点院校,于是学校研究生院征集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类课程。我写了申报书,并把相关的报刊文章作为授课资质的“证据”附上,结果一举命中。我边授课,边把部分讲课内容整理成文;2017年,这门课又获得新的课程建设项目。
任教初期还有一条写作线索,那就是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早在国外留学时,我就关注过《自然》《科学》《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以及《高等教育纪事报》的职业发展栏目,从栏目文章中得到很大启发。回国任教后,我有科研起步的经历,有申请科研基金的故事,有评教授的挣扎,有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教训,也有家庭和事业的冲突,我把这些都诉诸笔端,在网络和报刊发表。
写着写着,竟惹出麻烦。2016年,我的一篇关于研究生导学矛盾的网文被几个微信号转发,标题被改得非常夸张,引发“涉校舆情”。正在我情绪低落时,《解放日报》记者前来采访,从我对研究生“真管真严”的角度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长篇报道,《新华每日电讯》也刊发评论文章点名支持。
经历此事,我既感受到新闻写作、舆论导向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大学教师要有好的媒体素养。我开始自学新闻学教材,并订阅了十多种报刊。通过学习,了解了如何写导语、如何使文章更有“立体感”,也知道了抽象阶梯、“藏舌头”等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发现有意义的教育话题,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用专业理性的态度,写出深度文章。“问题是是时代的声音”,教育界存在着很多现象和问题,都值得条分缕析,从而提出解决之道。
我投入火热的实践——参加校内座谈会,听别人针对一些教育现象“吐槽”;采访同事、研究生、同为大学教师的妻子;参加学校“三全育人”民主监督,成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督导,并从事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考察“科技小院”和思政大课实践基地;到外省市招生;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整理本专业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有时,我还会和同事围绕着某一个教育教学问题展开“辩论”。我还阅读和教育相关的书籍,并加以思考。这些经历,增进了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也有助于写出更有“通透感”的文章。2016年至今,我陆续在《文汇报》“文汇教育”版面发表十多篇文章,内容涉及研究生导学矛盾、大学教师的生存窘境、专硕学硕培养同质化等。
在挣扎中找寻教育写作的意义
周围人对我从事教育写作总体还算理解支持。在学校里开会,常有教师前来握手,说经常看到我的文章;甚至有些青年教师自称在读研时就读过我的网文。有同事说,我的文章接地气,反映了教育界真实情况,这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还有同事说,从事教育写作,能与我从事的教书育人和教学管理工作相互促进——从教育和管理实践中能产生教育思想,成文发表,而教育思想能进一步指导教育实践,发表的报刊文章也能构成工作的亮点。妻子则说,在主流报刊发文不易,要珍视自己的才能,不要放弃。
事实上,写稿给我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周末把孩子送到课外学习班之后,我会在附近找个咖啡店、茶馆坐下,打开手提电脑写稿,进入“物我两忘”之境。一旦文章见报,我马上在微信朋友圈、各个微信群转发,满世界宣布“又发了一篇《文汇报》”。
然而,写稿也会招来不解。有同事曾好奇地问我发一篇文章能挣多少稿费。当获悉只有几百元时,他觉得“不值”。也有同事担心我写文章时考虑不周,出了问题会很麻烦。还有同事说,你不是说自己很忙很累吗,如果把这些时间放在本职工作,那该多好啊;你已经是系领导了,在文章里说“教师压力山大”之类的话不合适。听闻此言,我感到自己的底层价值观被触动了;我甚至会思考:如果在当系领导和写报刊文章之间“二选一”,我会选哪个?
无论如何,我在挣扎中坚持了下来。至今,除了在从事的催化专业领域发表210多篇科研论文,还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纸媒发表教育相关文章260多篇。我的科学网博客点击量达到1300多万,获得全国科学博客大赛优秀博客大奖和优秀博文大奖、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三等奖、上海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
基于前期的积累,读研系列文章集结成书《读研有方:研究生科研与学习指南》出版;讲授的“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我被评为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我和妻子获得上海市教育系统比翼双飞模范佳侣提名奖。教育写作、报刊发文,在这里头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教育写作方面,我并不是孤独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写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教育随笔、教学论文;图书市场上有很多这方面的指导书,比如《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在科学网,有一群热心的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写博文介绍自己的研究心得,给研究生讲解读研注意事项,并发表科教评论。大学教师在教育写作方面的“结晶”,还包括《导师论导——研究生导师论研究生指导》《学者的术与道》《从青椒到思想者——教授的台阶和乐趣》《学海拾贝:高校感悟》《咫尺匠心》《自我突围》等书籍。
回顾这段经历,我想说,教育写作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进写作者对教育界“上下文”的认识;它能增添工作的“立体感”,并给写作者带来成就感。汤勇在《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书中写道:“持之以恒的教育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密码,是卓越而幸福的教师的共同取向和价值追求。”
更重要的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要产生一些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有启发,又写得好的作品。大学教师顺应时代需求,撰写经历介绍型文章、经验分享型文章、教育时评、教育述评,能传递信息、分享经验、澄清谬误、明辨是非,也能推动社会关注教育、理解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教师思考教育、讨论教育、在报刊发表教育相关文章,也是教育家精神的体现。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
这篇文章围绕大学教师的教育写作经历展开,通过个人故事阐述教育写作的价值与意义,内容丰富且富有启发性,具体分析如下:
主题与立意
主题明确:文章以大学教师的教育写作为核心,讲述个人在不同阶段从事教育写作的经历,展现教育写作对教师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多方面影响。
立意深刻:强调教育写作不仅能增加教师生命的厚度、增添工作的“立体感”,还能传递信息、分享经验、推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与理解,体现教育家精神,深化了教育写作的价值内涵。
结构与内容
个人经历叙述:作者按时间顺序,从儿时投稿石沉大海,到读研时在网上写科研体会,再到回国任教后写报刊文章、开设课程,以及因网文引发舆情等经历,生动展现了教育写作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发展变化,使读者能清晰感受到作者在教育写作道路上的探索与成长。
教育写作线索:任教初期围绕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写作,将科研起步、申请基金、评教授等经历诉诸笔端;之后因舆情事件意识到媒体素养的重要性,进而深入学习新闻学知识,投入实践,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丰富了文章内容。
周围人态度呈现:通过描述周围人对作者从事教育写作的不同态度,如理解支持、好奇不解等,从侧面反映教育写作在教师群体中的认知情况,使文章更具现实感。
写作手法
叙事生动:在讲述个人经历时,运用细节描写,如“周末把孩子送到课外学习班之后,我会在附近找个咖啡店、茶馆坐下,打开手提电脑写稿,进入‘物我两忘’之境”,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教育写作的热爱与投入。
引用恰当:引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以及汤勇在《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书中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理论深度,使作者关于教育写作的观点更具权威性。
语言风格
平实自然: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以平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和观点,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富有感染力:在描述自己的写作经历和感受时,情感真挚,如“一旦文章见报,我马上在微信朋友圈、各个微信群转发,满世界宣布‘又发了一篇《文汇报》’”,让读者能体会到作者发表文章时的喜悦与自豪,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价值与启示
对教师个体的启示:为大学教师乃至中小学教师提供了教育写作的范例和借鉴,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育写作,通过写作促进自身成长,提升职业幸福感。
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强调大学教师思考教育、讨论教育并在报刊发表相关文章的重要性,有助于推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和理解,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6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