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预发布名单近期热火朝天地宣传与推广。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实际做学科评价与分析类工作。一边积极体验产品与服务,一边积极同知网评价中心及从事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同行交流与探讨。本文简略梳理近期的观察与思考。
知网方面当前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是想着把国内成果的认可度提高一下,当然目前看,尤其是理工科,负面评价还是不少的;另一方面就是促进学者成果的认领,让成果更准才能开展其他的评价工作。”从观察者视角看,近期这波营销,取得了较好成效。上榜者认领比例大幅提升。这类评价,考察像您那样的学者测度情况,有助于增强对其信度、效度的感知与认知。
知网的总体思路是对的。他们的侧重点也是想做中文领域,而且是“全评价”(试图做各种文献类型)他们在数据源的采集方面,进步很快。这块东西,近年很多方面在做。中文领域,他们确实有优势。
由于工作关系,对国内外科研评价相关产品与服务保持一定程度关注。国内,大大小小的公司在做的有许多家,各自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种种原因,中国知网的优势还是比较突出(自有资源较多,合作资源亦越来越多),发展过程中,还是受到许多“不可抗因素”干扰,比如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办单位的54种北大版核心期刊,除经济类外,大多没有与中国知网合作(无法检索与下载全文,包括《中国社会科学》这样的刊物,估计在30种以上)。理论上,数据源够丰富,可测度性越强,信度与效度越好。实践中,受到的干扰因素非常多。各种赋能,各种学术失范,干扰程度非常大。有的测度是严重失真的。比如代写代发问题、真真假假的科研合作(很大比例只是“挂名”)。
还有之前与一位做人文社科科研评价的学者交流过的图书类成果评价问题。近期,图书类成果发现很严重的问题。东北一批出版单位,出版了大量粗制滥造的图书。“**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一大批“职称书”。2000-2024年出版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图书7579种,出版单位含“吉林”994种(其中含“**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45种)。2024年出版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图书234种,出版单位含“**”41种(其中含“**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4种)。
实践工作中,给学校职能部门或学者个人提供科研评价相关服务,好些时候会遇到各种质疑或批评,这是很正常的。任何评价,基于不同视角不同需求,均不可能做到“完美”。
科睿唯安主导的系列产品与服务(WOS系列及其推出的Incies、ESI、JCR等工具),批评声音此起彼伏,但其久经考验,牢牢占据领先地位。国内外的“后来者“,在想方设法学习与模仿。至目前为止,还真是一直被模仿,但尚未被超越。中国知网实际上也只是模仿者之一。我近期观察到的是,模仿能力确实在提高,这是可喜的变化。近期,我给他们的评价类产品与服务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有好些他们已经采纳了,做的效果还不错。这体现“数据为王”,心里不慌。理念、技术等方面,可塑性很强。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预发布名单,当前存在歧义,一种是误以为中国知网高被引(或者高影响力)论文的学者,贵公司有段时间在宣传这个,你们当前做的实际上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与拓展,这个叫法是不能准确的。中国知网近十年高影响力学者,似乎更好一些,但不是最好。从科学网的舆情看,误会者还真不少。你们这个名单实际是刚推出不久,有人说自己2023年及更早年份也入选过,实际上是错误的,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混淆了(还包括与科睿唯安、Elsevier的榜单混淆,他们的更新频率是一年一更新,知网的打算为双月更新)。知网评价产品工作人员告知:“关于这个名称,也是召开了专家会专家讨论决定,就是都建议不要给这个名单扣任何定性评价的概念,所以最后就改为高被引学者,为了更好的体现是国内成果,就加了中国知网的定义,关于近十年也讨论过,比如具体到2014-2023年,但是因为也要是每年发布,所以就会和发布年有冲突,最后就定的现在的名字。PCSI是双月更新,但是我们的基线值是年度更新,也就是名单每年度发布,今年由于第一次,所以就先预发布,让大家尽可能的来认领,这样明年也会更准确。”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预发布名单,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PCSI的计算方法与论文的学科归属密切相关。源头是按168个学科来排序,算分,后来“算总账“呈现为教育部一级学科分类表现,这个跨度实际上是很大的。某个学者的某篇了论文,对应168个学科的中的若干个学科;某个学者发表的论文,跨多个教育部一级学科。当前呈现的情况,有不少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说某某人在教育部某个一级学科的TOP 1%,实际上其成果可能与该学科毫无关联。涉及的情况有好多,比如有的学者,实际从事过好些学科领域的研究,自身认领时挑一个最近在从事的领域。知网评价产品工作人员告知:“关于PCSI这个指数,确实是跟学科密切相关的,但是对于论文的学科划分,不光是知网的问题,包括科睿唯安与爱思唯尔,同样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ESI的高被引论文,也是在22个学科进行遴选的,一个是学科准确问题,一个是对于小学科领域的不公平问题,目前看属于数据库厂商的通病,暂时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我们之所以用168学科,是因为知网合作的论文首次分类就是分到168学科体系下,有专门的生产线,相对来说是比较准确的。关于学者的分类,其实对于一位学者来说,学科是不容易通过成果来分类的,尤其是现在交叉学科越来越多的情况,所以只要认领成果学者,下载证书前我们会引导学者去自己填写自己所属学科(一般就是招生时的学科),这个学科目前也不会体现在证书上,这个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预发布名单时供大家检索用的,作为科研管理有教育部一级学科更好利用一些。未认证学者也是我们通过发文大致给了一个学科,也并不是准确的。所以TOP1%,其实就是这个学者的整体被引情况达到了所有学者的前1%,不再是某一个学科的TOP1%了。”
简而言之,这类评价的结果与个人的荣誉、利益密切相关。信度与效度需要尽可能经得起推敲。国外此类评价也确实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也可以说是在批评中成长。
延伸阅读:
【Q&A】关于“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预发布名单常见咨询问题解答.https://mp.weixin.qq.com/s/YTBuqMZBNwrqFCVnFhYHfg
中国知网下属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简称“知网评价中心”)基于中国知网收录的近十年国内学术论文,2024年首次遴选了“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名单,经过定量数据统计、遴选方案评审、学科专家调研等前期筹备工作,现已预发布“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名单。由于预发布名单是基于算法进行论文作者的消歧,可能存在成果归属错误的风险,所以系统设计了“先认领论文、再判断是否入选、再下载证书”的流程。对于作者在该过程常遇到的问题解答如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