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2001年6月1-15日记事本有关中学历史教材改革问题的记叙

已有 475 次阅读 2024-12-18 11:16 |个人分类:个人所藏资料|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0161-15日记事本有关中学历史教材改革问题的记叙

【2001.6.1-.6.15记事本】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1218日发布,第35703

【个人所藏资料个人日记(GRSZZL-GRRJ-545

61,阴历闰四月初十,星期五,国际儿童节,九江C20- 30,

今天是来九江以后第六天。上午730分到1000许保林来招待所陪我和L去烟水亭附近的一家茶点铺吃点心和聊天。这是和她的第四次见面了,算是我们在九江地区难得的一位朋友。回师专的车上坐过了一站路,只得走回头路。今天发现昨天因为没有地图,所以去浔阳楼也走了一段冤枉路。

   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我来九江后遇到的第七次停电。第一次讲学时就遇到了停电,所以现在有了思想准备。

下午240-420分为师专和九江市的部分中学教师讲授第五讲,21世纪中学历史教师的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与会听众对此极为重视,并且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现行教材对于事件没有表述,如何看?历史教学现在不被重视,什么时候才能被重视,历史教师的作用怎么估价?目前高考对于历史越来越不重视,今后会不会改变这种情况?历史教材有不少硬伤,那么教师怎么办?考试怎么办?等等。

    会后,政法1999年级同学和我合影留念。接着九江一中周老师和我交谈实验教材中的问题,他认为实验教材和现行教材变动不是很大,而且错误不少,有些迄今没有改动。

    晚上在电视中看到有关庐山的介绍。杨光来访落实星期天晚上美国研究中心宴请一事。

 

62,阴历闰四月初十一,星期六,九江、庐山,C210- 15,阴间中雨

今天是来九江以后第七天。上午755下午350分,政法系包秘书陪我和L上庐山参观游览。司机小黄开车,我们的专车走庐山北路,在9点到达了庐山风景区,据说经过了400个湾,山势和五台山、雁荡山不同,容易晕车,但吕并无多大反映。因为天气很好,还能够看清庐山真面目。我们先后参观了牯岭街心公园,这里是商业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比我1990年来时显得更加整洁和现代化。接着车上有两位公交公司的登山运动员和我们同行,我们的车子开到了花径,这里需要两次购票,我们仔细看了各种各样的人造和自然盆景,但是没有参观白居易草堂。然后,我们参观仙人洞,迎客松,看来在仙人洞参观的人远多于花径。迎客松的出名和毛泽东那首七绝:暮色苍芒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随后我们驱车到一个新的天池风景区,这里最主要的龙首岩,我们经各个景点(又要购票10元)绕道先到唐生智建造的圆型建筑,上山到明岩刻有王阳明的诗,以后经过天池、文殊台,这段路程比较难走,然后走相当陡的龙首岩。从那里返回已经是1115分了。于是我们下山到半腰的一家餐厅吃便饭。1215分离开饭馆接着参观。

先到庐山水电站口参观,接着驱车经过一条捷径小路(可以缩短一个小时)来到三宝树,即有1500年树龄的银杏老树和两颗有600年树龄的水杉树。我们还在道教庙里看了龙眼石。后来汽车来到含鄱口,这是观看鄱阳湖和湖上观日出的地方。因为雨势大起来,我们匆匆看过起启程参观人文景观。我们先参观毛泽东旧居,这里和我10年前参观相比,把博物馆搬来了这里。这个博物馆比我当年看的要丰富多彩,包括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蒋介石等国民党要员,历史上数百名历史名人在庐山的活动,庐山地质地貌等,内容相当丰富。参观了美庐1号后,我们来到中共中央举行三次重要会议的大剧场(中共中央八届八中会议、八届十中会议、九中二中会议),然后来到美庐2号蒋介石、宋庆龄的故居。这里和前两个人文景点一样人很多,以上三处均要买票,每处10元,所以加上前面的总共6个景点要另付60元,连同进山票50元共110元。返回下山时才315分。

今天一路对于九江的“下岗”有了深切的了解,实际上那些没有先岗又已经破产的工厂职工是最惨的,他们连“下岗工人”的待遇也享受不到,连续几年,当然造成经济上的困难。今天通行的两位就江公交公司的职工同样使我们了解了不少实情。

    回到招待所不久,小包(据说是包公的第27代)来这里告诉我们返程车票只买到了4日的硬卧68次,这样也好可以时间宽松些。我建议将星期一中午的校长宴请改在星期一晚上。

晚饭后散步时见到陈忠,他给我们聊了不少心理咨询服务中的各种个案,他已经积累了这类个案1500个以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

 

63,阴历闰四月初十二,星期日,九江,C210- 15,中雨

昨晚一天下雨不停,今天一早小包来问是否还出游,我以为晚去不如早去,可以将海会寺景点取消。900-1130分我们驱车冒雨到白鹿书院一游。记得1998年我来过这里,和当年相比显得整洁多了。进院费20元,而“导游费”100元(事前并不知道,经交涉免收)。导游向我们详细讲解了书院的全景。这里是南唐李渤(白鹿先生)兄弟在五老峰下隐居读书的地方,办了“庐山国学”,又叫“白鹿国学”,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因四山环抱,俯视如白鹿洞而得名。821-824长庆年间,李渤人江洲刺史,在白鹿洞创建台榭,遍植花木。940年(南唐昇平四年)建立的“白鹿国学”在当时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北宋初年,“白鹿洞书院”之名由此而来。1179年(南宋淳熙六年),南康知军朱熹兴复白鹿书院,自任洞主,筹置学田、编制课程,制定学规,收聚图书,使白鹿书院达到鼎盛时期。其后经历朝多次维修,1898年变法,改书院为学堂,1903年停办。1988年国家建置白鹿洞书院学术研究机构。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白鹿洞“世界文化景观”之一。

    白鹿洞位于庐山东南五老峰下海会镇和星子县白鹿镇的交界处。全院山地三千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五组别具书院特色的建筑群组合而成。主体建筑含棂星门、泮池、礼圣门、及两侧的东西庑。礼圣殿又称大成殿是历代祭祠孔子及其门徒之地。朱熹书有忠孝廉节四字。主体结构西为先贤书院,含前后两院,院中有丹桂亭,朱子祠,它的西部是报功祠,有庐山白鹿洞书院史展览,其中有西碑廊44通青石碑。主体结构东为白鹿洞书院,有御书阁(刘少奇1927年曾住在这里)、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其东是“紫阳书院”门楼含崇德祠及行台。贯道门则为另一组建筑物,现为延宾馆。在白鹿洞书院之南有独对亭,枕流桥等。

    下午615-800,江西美国研究中心魏校长、陈忠、杨光、杨敏在九江师专对面的一家餐厅宴请我们,席间可以畅所欲言,既谈学校升格和九江美国研究中心问题,又谈国际和国内大事。

 

64,阴历闰四月初十三,星期一,九江,C12- 19,阴间雨, 六四”

今天是来九江后第九天。我们来九江的晴天和阴雨天比例为14

上午我录入美国问题索引,而L则备课。本来准备午饭后有些休息时间,谁知一等40分钟,耽误了休息时间。

下午我和吕各有一场,我将现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而吕则讲《红楼梦与中国现代女性》。我是最后一讲,同学们关于中国的信用危机问题,中国的贫富悬殊问题等。冯敏强在讲话中特别提到我来讲学不要一分报酬,完全是义务讲学。讲学内容水平之高,现实意义之强也为师专历史上少见。他还提到我的网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他大都看了,有的看到深夜二三点钟,很受启发,高度赞扬师德。

他们的购票工作似乎没有做好,不仅没有买到软卧而且买的是两张上铺,据说还是托私人关系去买的。这成了一个大问题。后来冯说托人再想办法。

    晚上杨光来告诉我们明天上午参观陶渊明博物馆有车送。

    晚上8点至10点半,中文系主任李宁宁来访聊天,他给吕送来讲课费为我们所婉拒。我们详细聊了师专升本,中文教学改革,九江发展前景等问题,在很多问题上有认同感。

 

65,阴历闰四月初十四,忙种,星期二,九江,C20- 28,

今天是来九江后第十天,天气少有的晴朗。上午杨光陪同我们去陶渊明博物馆,学校派车经高速公路去位于九江县沙河镇的陶渊明博物馆,这里的地势很好,有山有水,十分安静。810-1000(含路上往返各25分钟)之行十分顺利。我们经由九南告诉公路一段(8元),在九江县城遇到今天严打押着上刑场的犯人。在陶渊明博物馆我们参观了展览馆,祠堂、陶渊明墓、陶渊明壁等。沿途我们看到在高速公路边的九江财经高专,据说这是未来九江科技学院的所在地,将占地3000亩,前景乐观,但是眼下无法解决资金到位问题。

    上午11点多九江教研室专程小张来访,并带来茶叶和水果。同时来访的是冯敏强和小包,他们带来了礼物和交通费130元。

中午12点到240分,九江师专校长祝黄河宴请我们在安华酒家,陪同的有王主任、冯主任和小包。席间我们畅谈九江师专升格问题,同时对于当前时政畅谈见解,增长不少见识,了解不少情况。

    下午休息整理行装。临出发前李宁宁来送,杨光来电话。

    我们的车票是681844分登上九江站,647分开车。因为是两张硬卧上铺,所以需要上车后设法调整。出发前小包有专门买来许多香蕉和荔枝,着批水果和小张送来的合在一起,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小包专程送我们去车站。进站后我既找列车员商量换成两张下铺票,十分顺利,正好临门口6个谱位全空,40分钟后给换成两张下铺,而其他四个铺位无人,直到凌晨四点才上来两位年轻人,所以显得十分的舒服,可以说是峰回路转,而且增加的费用也不多只有36元。一夜休息无事。

在九江师专整整9天。

 

66,阴历闰四月十五,星期三,北京,C20- 33,

今天是离九江后第一天,天气少有的晴朗。立即感到北方的干旱。

68次南昌北京快车920分到达北京西客站,比正点晚了8分钟。我们随即搭乘出租车在950分回到了家,一切顺利。刚回家一分钟张俊来电话,要求吕参加博士论文评议和答辩,被婉拒。一分钟后刘北城来电话,要我为杨玉圣的研究生周辉荣参加评议并主持答辩。另一人为我婉拒。

    回家后10点半给冯敏强打长途电话,表示感谢。随即在电子邮件上收到冯的信,再回信。

From - Wed Jun 06 11:28:15 2001 信函

冯老师并请转祝校长、魏副校长:我们十分感谢你们的盛情款待,本来我们是尽义务的,但是还是让你们破费不少,使我们心里很不安。昨晚上车后即找到列车员要求换成下铺,45分钟问题顺利解决,而且6人铺中直到凌晨四点半才上来两位中铺的,所以是峰回路转,所加费用每人18元(含手续费1元)。你们尽可放心。这笔钱你们不必补寄,千万千万。

一回家即有两个电话打来,要求参加研究生论文审议和主持答辩,本打算逃了这一关,谁知还是不能逃脱。

师专升本,迫在眉睫,我们当尽力呼吁。望保持联系。

再次向校方、政法系、中文系、美国研究中心各位表示感谢。

黄安年、吕启祥  6611

Zhanfaaxi@jjtc.edu.cn wrote:

>   黄老师、吕老师:

> 旅途是否顺利?这次来浔讲学,我们受益非浅,所有师生对你们的治学为人都深表敬佩。遗憾的是由于条件有限各方面照顾不周,特别是回京车票没有办好,心里深感不安!敬请原谅。

> 非常欢迎再次来师专讲学。     身体健康

> 一切顺利!

> 学生冯敏强

> 2001.6.6

 

   下午接吴铁平先生传来恶耗,王宁丈夫63日病故,本星期六上午在八宝山举行告别仪式。我转告了小杨,同时从他那里获悉通途应刊登几篇法轮功文章而被封。所以近日学术批评网难以恢复。

    吕去王宁家问候,王宁外出开会不在。

 

67,阴历闰四月十六,星期四,北京,C23- 31,阴间雨

    8:00-8:40,任鹏杰来电话,相当兴奋地说:好消息不断。他谈到了上海版教材被专家组抢毙引起上海方面强烈不满的情况,并说上海方面不断打电话到教育部询问,准备状告教育部。陕西师大一位主管基础教育的副校长来北京了解情况,获得了许多信息,回去说,学校对中史参的决定并没有文件可循,是个人意见而非集体决定。中史参编辑部已经付印了第六期,其中在第16-23页有我的第1期文章的续,并且刊登了了中国青年报、团结报、席泽中、刘洪波等人的文章,刊中刊的文章也经过了精心设计,此外还有卷首语和封底语等,呈现继往开来的喜人态势。

 

刘北城来电话,只需我主持答辩一人。

    下午收到井建斌的硕士学位论文《拉斯基的美国政治体制变革》。同时收到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的挂号信,要我的详细地址以便汇书。

   晚上玉圣来电话,要求我参加下星期四他的课程举行书评研讨会并作评论员。

 

68,阴历闰四月十七,星期五,北京,C20- 34,

    上午给王斯德教授修一书,如下:

王斯德教授:

你好,老兄多次往返京沪忙于公务,我们未能见面甚感遗憾,想来现在兄会更忙。

关于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弟从未介入,一直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态度,尽管本人是北师大的,但从不为她护短,也许兄可以从网上发表的我的批评师大工作的文章中可以看出。

   传闻中的专家评议新教材的版本不一,对于上海版教材我听到了不同说法,所以引起我的关注,不知真实情况如何。弟未见三家新教材,不管如何相互竞争绝非坏事。而且在我心目中最寄以希望的该是上海版教材了。不知兄能否将上海版教材寄我一本,所需费用我会汇上,不过如兄不方便请勿专门费心。我只是想多看看和多比较来说明教材包括中学教材必需引入竞争机制。现在尚未面向读者,仅仅在专家一层就轻易地评头品足排名次未免把读者不放在眼里了,真正的英雄是广大读者而不是专家,这个浅显的道理是很明白的事。

我有关教材的评论文章发表在网上,尤其是学术批评网(www.cacriticism.com),也许兄有兴趣光顾,欢迎提出批评意见。如果兄主持的刊物,对于其中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章有兴趣在贵刊发表,欢迎选登,只是和我打个招呼,免得撞车发重。

顺祝  夏安

                         黄安年  200168

 

830-11301000--1030)和L一起参加王宁的丈夫倪复贤的告别仪式,送的花圈相当多,各方人士都有。老倪重病一久,而且脑溢血又十分突然,没有痛苦,等于无疾而终,对于王宁也是是一个解脱。

 

610,阴历闰四月十九,星期日,北京,C23- 34,

    早上写了两封内容相同的信,已经是第八封了。文如下: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陕西师范大学校长 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编辑部转社长:

   你们好:我这已经是第八次给你们写信了。从220日算起到现在已经整整100天了。迄今你们还是硬着头皮不回一封信,这样能够解决问题吗?这样真的维护了你们的权威和信誉吗?这样难道和我们党80年来一贯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有错必纠的作风相一致吗?我不知道你们腰斩我的文章、封杀《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展开对历史教材的学术批评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是集体决议,还是学校个别长官的意志,或者受迫于上级主管部门个别人的长官指令?不管怎样,我想完全可以公开说清的,特别是对于我这个受害者。被你们腰斩的我的那篇《人民教育出版社“1026会诊”质疑--再论如何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文章,已经在一个多月前全文发表在《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3期和第4期上了,学术批评网等好几个网上都已经全文转载了,想封杀怎么能封得住呢。如果你们腰斩这篇文章是集体决议又不予说明和公布,那么这个决议的正确性也太经不起检验和太害怕见诸群众了。如果是受来自上级主管个别长官意志的压力,那么他为何对这篇文章有那么特殊的兴趣非要亲自出马一再过问不可?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你们仔细地想过没有?再往深几步考虑,个别长官指令不留下文字依据说得白一点是为万一不利时为自己留个退路,而你们作为执行者处于第一线是没有退路的。如果万一到了诉诸公堂的地步,有人可以“赖帐”,但是最后还不是要你们说个究竟,因为腰斩出自你们的手令,想必你们也绝不愿意走到这一步的。解铃真的需要你们这样的系铃人,你们是否希望将这八封信全部在网上公布让广大读者来评评理呢?我是不希望走到这一步的。学术为公,实事求是是学术批评的生命线,我希望能够本着为公和求实的精神尽快处理好这个本来很容易解决的具体问题。

此致

敬礼

                           国家公民、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黄安年

                                             2001610

附:2001220日、226日、39日、328日、412日、429日、522日信的复印件。

 

740-830分杜春耕来电话。

上午哥哥和妈妈自上海来电话说,允之星期三要来北京转让技术,届时将通便药带回。

    收到任鹏杰来电子邮信,文如下:Subject: his 向您问好! Date: Sun, 10 Jun 2001 00:39:59 +0800黄先生:您好!第8封信已看到,很好。再过一星期(即使6期收到了),您不妨再来第9封,我们想这是需要的。其他情况都好,勿念。祝您和师母一切都好!

 

611,阴历闰四月二十,星期一,北京,C22- 32,阴转小雨

 

上午去系里借《中学历史教学》2001年第5期。

    今天还收到了河南兰考一中历史组蔡国锋老师的三封信,都是涉及中学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和中学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的问题的。同时又收到《中华儿女荣誉档案工程工作委员会》的收录我的学术生平事迹的信。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终于召开了。明确指出目前教材“繁、难、偏、旧”的问题。

 

613,阴历闰四月二十二,星期三,北京,C20- 29,阴转小雨,晚上下雨

   下午和晚上为明天读书报告会做准备。撰写了《也谈〈学术权力与民主〉》和《〈史学评论〉和〈史学评论〉读书报告会》两篇文章。

 

614,阴历闰四月二十三,星期四,北京,C19- 28,小雨转中雨

   8:00-12:35参加《史学评论》课程的读书报告会。我在会上有两个评论和最后的总结性评论发言。晚上我对这三个发言有作了一次修改并传给了玉圣。9位发言中最具影响力的恐怕是罗艳的《史学研究亟需学术规范----评〈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陈晓霞的《学术著作应当精英求精-也评〈日;落斜阳二十世纪英国〉、张正萍的《值得关注的风俗史研究读〈明清社会性爱研究〉》和贾王君同学《对“白寿彝学术论著奖”考察与评论》等。下面是总结评论。

《史学评论》和《史学评论》读书报告会

    ----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史学评论课读书报告会上的评论

                                      黄安年

2001614

一. 关于《史学评论》课读书报告会

   今天的读书报告会开得很好,无论是报告人、评论人和与会者都受益。上午从8点到12点多,有九位同学的发言和九位评论员的评论,每人发言各具特色,给人以启迪,我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示。从形式上说,可以说报告会符合正轨的学术讨论模式,只是自由发言的时间少了些。从评论的内容看,既有对大部头的丛书,也有获得国家图书奖或地方奖有影响的著作,既有比较研究专著的,也有属于新领域例如风俗史专著,既有对读书奖风波论集的评论也有对系里组织的白寿彝论著奖的分析。在评论中有的主要指出值得肯定之处,有的则专门指出某些著作中存在严重的抄袭、硬伤和不规范方面等方面的问题,并且进而提出学术评奖机制等身层次问题。评论还涉及如何进行学术批评、如何著书立说等方面。通过报告和评论,大家比较深刻地体会到著书不易,评书也难。我没有必要再对各位的评论再作评述。我这里要强调的是:

    第一,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史学评论》和有的课程不同,需要自己的更多的投入,没有足够的投入,就不会有相应的回报和产出。而读书关和评书关对于每一个大学本科生来说是不能回避的。无论你毕业后去中学从事基础教育,在高校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将来从事学术工作或其他社会工作,或者大学毕业后下海,还是也离不开商务报告等文字工作,这些都有阅读、评论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问题。这一关,你晚过不如早过,躲是躲不过去的,何况现在有名师指导何必不抓紧这个机会呢。记得还在1961年即40年前的全国文科教材会议上,就提出了一论、二史、三工具的教学结构,强调读书和写作的重要,并且专门制订了推荐阅读书目。现在面对信息化、知识信息爆炸的社会,更加需要强调会读书、会评书、会写作,而这些需要自己舍得花功夫,苦练基本功才是。

   第二,读书不能偷懒,但也要善于读书。每人都有自己的体会,今天是一个交流的机会。一般说来,对于文科科历史系学生来说,鉴定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看有没有新的观点、有没有新的材料、有没有新的组织方法。这三新我们很难要求全部具备,能够在一个方面做到或接近就很不错了。说到新观点,你必须对于这个领域的学术观点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否则谈何创新。至于新材料,你必须了解从那些方面来收集和鉴别材料,否则又谈何新呢。说到新的组织,你又必须对于方法论尤其是对于史学流派的新发展有了解,否则又怎能形成新的结构呢。所以这三新绝非易事。

    第三,实事求是信守学术规范

   学术学术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一个人学术能力有高低,能力的培养和学术水平有一个发展过程。但是只要我们信守学术规范,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总是有提高的。在学术问题切忌患得患失,耍小聪明,甚至贪人之功为己有,这就违背了我们学术批评课程的初衷。

 

二. 关于《史学评论》课

对于大学历史系的本科生来说,初步培养会读书、会评书、会写文章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杨玉圣老师开设的《史学评论》课,在师大历史系甚至在师大文科各系开了先河,也为师大文科教学基地的创造性活动作出的贡献,又是以实际行动向师大100周年的献礼。

    这门课的显著特点是第一,集中进行重视史学评论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将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术评论能力列入了本科生基本功的高度。第一,将读书、评论和写作三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学术评论能力的快速提高。第三,以当前学术界状况为依托,紧密联系学术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评论,成为推动学术批评的新生力量。第四,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和外请教师专题报告相结合的生动灵活的做法,值得肯定。第五,在考核成绩方面也有新的举措。

我希望这门课能够得到系里继续的支持,并且有更多的学生选修,同时还希望有外系学生选修这门课程。

    在我看来,为了帮助学生对于最新学术信息有及时的了解,建议系里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系列学术讲座课程,规定在参加一定数量的讲座后可以获得的学分。这样于活跃学术空气、培养学生对于最新学术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十分有利的。学校为了鼓励本科教学改革专门不是设立教学改革奖吗,依我之见这门课程就其创新精神、锐意改革、推动学术批评来讲,是应该获此殊荣的。

我以为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讲这门课程将好的。首先讲课教师对于史学评论要有很多的投入,有高度的热情和自觉,也就是情有独钟。其次,讲课教师本人在学术上要为人师表。第三,教师本人要有实践经验和掌握大量的学术信息。

    这里要对主将教师杨玉圣老师作些分析。首先,他对此情有独钟,特别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可贵求索精神。因为对于开设这样的课程并非所有教学主管领导都认同的,否则这样课程早可以倡导开设的,再说真是重视学术批评的话,也应该将学术批评的论著和学术研究成果同样看待的,而事实上在我们的评职工作中并非一视同仁的。其次,在当今史学批评领域他属于最早对于学术界不正之风进行揭露和批评的学者之一。第三,他本人发表了大量学术批评的文章,并且出版了《美国历史散论》(1994年)、《学术批评从稿》(1998年)两本论集,编辑出版了《书的学术批评》(1998年)、《学术权力与民主》(2000年)两本学术批评集,这在学术界也是少有的。第四,在他人执行主编《学术界》期间组织了许多有影响的学术批评文章,主持过中华读书网和学术批评网,尤其是后者在学术批评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拥有像他这样的条件来主讲《史学评论》课程,据我所知目前在历史系以至师大文科还找不到第二位。所以这门课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和杨玉圣老师的努力分不开的。开出一门新课不容易,开好一门新课更不容易。我希望这门课越开越好。

    上午老冯来了电话。

   1250-240在兰蕙公寓餐厅和与会者近20人共进午餐。

   杨玉圣给我一份《中国学术批评》编辑设想与计划,其中学术顾问委员会名单中有12人,把我名单列上。

   下午收到《全国新书目》2001年第5期,其中发表了周天愉的《寻味〈红楼梦〉》一文。

 

615,阴历闰四月二十四,星期五,北京,C17-22 ,雷阵雨

    上午收到玉圣来电子邮件,如下:Subject: 非常感谢!

Date: Thu, 14 Jun 2001 22:02:22黄老师:

非常感谢您参加今天上午的读书报告会,也非常感谢您的评论和鼓励。这门史学评论课尚属试验阶段,还很不成型,也缺乏系统。今后将继续努力,也期盼能继续得到您的帮

助、支持和批评!

玉圣

上午和山西通了电话,通报《全国新书目》刊登的消息。

   收到任鹏杰电子邮件如下:Subject: His6期今天寄出!

Date: Thu, 14 Jun 2001 20:27:05

黄先生:第6期已出版,今天寄出,请查收。基教大会已结束,形势不错,我们会继续努力,百折不挠!祝好!

   收到河北社会科学论坛寄来2001年第3期的稿费500元。

    看到了光明日报等报刊刊登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529日),今天各主要大报全文刊登。其中关于教材改革精神完全体现了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的精神。粗粗看了一遍很受鼓舞,改革力度不小。

朱汉国来电话,他说整个基础教育会议精神和我们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还有一个基础教育纲要四十条。他说现在中学历史杂志影响最大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人教社一些人制造舆论说什么朱汉国在后面操纵,实在没有意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64882.html

上一篇:和李世洞1984-1988年个人信件来往登记目录
下一篇:京东商城断言油烟机无关政府补贴 12345 投诉后 负责人回复态度无歉意 依然如故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