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有好几拨老友来访,大家坐在一起吃饭或宵夜,叙旧、聊聊社会热点事情、也谈谈各自工作生活。我喝着茶水陪着他们喝酒,很感谢他们能理解;有不胜酒力的,我搀扶着把友人送回家。酷暑下的深夜,到处都是吃宵夜和喝夜啤酒的年轻人,油腻的中年的我们则败给了残酷的时光。作为一个酒龄接近四十年却戒酒三年多的人,有必要回顾一下自己不光彩的饮酒史,或许对自己今后“省身克己”有许帮助。
(一)水酒
不记得在多大年纪、在什么场合下第一次品酒,约莫五、六岁吧,可能是大人的鼓动抑或是自己的好奇心,就这么与酒结缘四十年。不管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第一口的味道含有甜蜜的诱惑,因为故乡家家户户里的酒都是米酒,纯甜。
当地的农民种植水稻一年两熟,会在晚稻时留一部分田地种植糯谷,其种植面积一般是根据自家的酒量需求来规划的,每家酿制的水酒通常在数百斤样子左右,用以自饮与招待客人。秋收后一个月左右的初冬季节,将糯米蒸熟后加入酒曲,并密封于酒缸,外围则用稻草护着以帮助发酵。我对该过程记忆深刻的原因,是源自家里酿酒那天工作量较大,母亲无法像往日一样做早餐,我上学前往往是去甑里抓一把热的糯米作为食物。没几日,酒香就从放置酒缸的房间里漫出来,这是一种难以抵制的香味。我的邻居两个小兄弟几岁光景就曾偷吃家里酿的新酒,等他们父母回来时发现小朋友们的脸都通红了。
(甑中蒸煮的糯米,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酿酒时间一般在立冬之后,故而米酒在故乡被称为“冬酒”。但多数时候,故乡人一般口语把糯米酒称为“水酒”,我猜可能的原因是最后我们一般喝到的米酒其实是“掺了水”的。糯米在酒缸中发酵后,如果直接用小竹篓过滤,此酒为“酒酿”,其甜味、纯度自然最佳;酒酿对于普通劳动人民过于金贵不经喝,于是多数情况下要往酒缸中加入水,水与糯米按重量比1:1,如此过滤的酒为“头道酒”,一般用来招待贵客;剩下的酒糟接着加水,水量比第一次减半,由此得到“二道酒”,味道淡了许多,所以办大型酒席常用;有个别的喜酒者,还重复一次做成“三道酒“,以满足自己的酒瘾。过滤后的这些酒转入到酒坛中并密封可储藏较长时间,喝完一坛后再开启下一坛。最后的糯米还可以”压榨“出一些酒来,剩余的就成了干酒糟,干酒糟往往掺入到猪食中,猪吃了之后也会上脸。
(酒缸中的酒糟和酒水,图片来自网络)
我大概率是在酒席上学会喝酒的,宴席中每张桌子除了摆有碗筷勺子之外,在中央位置上有一把锡酒壶,里面装的就是水酒。长辈们在自己的桌子上开怀大饮,而晚辈中年龄相当的同辈兄弟们有样学样,自组一桌,也学大人们喝酒划酒拳。不过大人们通常会过来干预,所以我们权当作好玩偷喝了几口。大人们不让小朋友喝酒的理由是喝酒容易记性差,不知道有什么科学根据,倒是我们经常见证长辈们喝至“下猪仔”。
(锡酒壶,图片来自网络)
在农忙的晚餐,父母会给每个孩子倒少许水酒,大概是能起到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的作用。我的亲身体会也证实了这点,所以特别劳累的那天,我常常喝尽之后还觉不太过瘾因此会索要更多的水酒。不过总的来说,在长辈的监督之下是没什么机会可以醉酒的。酒后很快就入睡了,第二天起来又要投入到一天的劳作中,这大概是劳力者多嗜酒的缘故吧。画家陈丹青在赣南插队的时候喜欢喝江西的米酒,一碗一碗的喝,因此他推测水浒传里的好汉们喝的也是这种米酒。他谈及他们喝酒也只是在农忙的时候,这点与自古的文人雅士不一样。
早在《诗经》里就有大量与酒有关的诗歌,包括制酒、祭祀、礼仪与酒宴中的细节等等,“不醉无归”就出自里面,这句话直到现在也是酒桌上的重要劝酒口号。而教科书中的曹操《短歌行》、陶渊明《饮酒》基本奠定了浪漫主义文学的调调,那就是必须诗与酒同行。后来者李白、苏轼更是将其精神发扬光大,使得唐诗宋词在他们手中各自达到顶峰。即使是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在人生低谷时“潦倒新停浊酒杯”,看到希望时“白日放歌须纵酒”;婉约派巾帼李清照也不让须眉,多次在醉酒中挥洒自己的创作;而提倡格物致知的儒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酒后写出了“我来万里驾长风,绝壑层云许当胸。浊酒三杯豪气发,朗吟飞下祝融峰。”的出格诗句来。文人们相聚时饮酒作诗,分别时饮酒作诗,高兴时、郁郁时都如此。在喝酒这点上,“屠狗辈”的劳力者出发点较为单纯,解乏或结义,寻求身体上的愉悦与心理上的安全,反而劳心者“读书人” 显得略为矫情。
而我,一个乡下长大的孩子,先是在劳动、亲朋聚会中尝到了水酒的甜味,在物质缺乏的年代能分享到这乡土的馈赠,这粮食的精灵通过味觉让人幸福感满满。稍长,天真地以为不管是绿林好汉还是饱学之士都应好酒,从此开启了一段不堪回首的饮酒史。
2024.11.冬酒酿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