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饮水思源忆弢师

已有 797 次阅读 2024-10-21 08:32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2017--)|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饮水思源忆弢师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1021日发布(第35411篇)

【按:本文载于《一份缘我的师友亲人们》第一辑中第11-13页,中国红楼梦学会出品,20249月版)。本博文附记相关照片和资料,有助于了解唐弢及其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饮水思源忆弢师

 

        弢师去了,文界和学界又痛失一位前辈,在我,敬悼和忆念之中,更夹杂着几许感愧。

      我是一个从现代文学学术阵地上落荒而走的人,至今想来,愧对弢师的指引和教诲;然而即便如此, 弢师的引领于我举足轻重,可以说使我终身受益。

还在60年代之初, 弢师主持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组成员老中青都有,青年之中,我是最幼稚的一个,对现代文学仅略知皮毛。记得第一次随师大中文系陈灿同志造访,其时弢师调京不久,住“铁一号”人大宿舍,一见之下, 弢师风趣地说,“还是小辫子姑娘嘛!”我很惶恐,的确,以我的浅陋无知要师从唐弢这样的学者是不及格的。然而象所有胸襟博大的前辈一样,弢师不会嫌弃青年的幼稚,何况他是自觉地以鲁迅为榜样的!

     尽管如此,现在想来, 弢师当年对我的指导一定倍感吃力。因为我在编写组一年,无异于上了一回培训班,所谓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训练,全在学步阶段。所写的提纲之类,不必说不能用,连提意见恐怕都无从提起。在这过程中,追随弢师左右,耳濡目染,有两点于我印象最为深刻,而且历久弥新。

其一是他曾批评我写的东西“跳跃太大,看不出过程”。他说“结论固然重要,但过程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好比一个方程式,已经列出了式子,答案是否写出倒是次要的了。” 对于像我这样的青年学生,往往只会记诵现成的结论,把书本和老师所教的东西生吞活剥地转贩过来硬塞给读者,而不去注意结论之所由,不去考察过程的演化,不去思索蕴含其中的方法和规律。这样一种简单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自然不可能将任何历史过程描述出来,更谈不上“论从史出”、探求规律性的东西了。当时在学术界“左”的氛围之中, 弢师十分注意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重过程、重材料,主张“论从史出”。稚拙如我,也受到这种学风的熏染,得到了有关写“史”的启蒙。“过程比结论重要”的箴言,于我确属对症,使我看到自身浮躁、表浅、急于求成等毛病,比较地能沉下心来读书和思考。而且,治学必先治史,史的基本方法对于我日后观察和处理问题益莫大焉。

        其二是关于文字工夫的。弢师总是强调写文章笔下要讲究一点,史的叙述力求平实准确,文艺评论则要讲求文采,切忌干巴巴。这里基本的一条文字要干净,不可拖泥带水,竭力将那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去掉。他有一种洁癖,连相同的字眼在邻近处出现都会感到不舒服。这些关于文字笔墨的要求,在与弢师相从的日子里,或看作是老生常谈、不以为意;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每每提笔,便不自觉地想到“文字要干净,词采宜讲求”的忠告。十多年来,我在红学领域内虽则跋涉艰难,先后也写了长长短短数十万字的东西,如果说还能被红学同行所认可,以为尚有新鲜感的话,饮水思源,实在是得益于弢师之力的。

        自从60年代中期我离开编写组、离开现代文学教学岗位以后,20多年不再有机会直接师从弢师,他的写作计划、社会活动和健康状况也不容许多所打扰,接触就更少了。最后一次见到老人家大约是1990年夏天,我和我女儿同去看望,他自己一个人在家,兴致勃勃地为我们切西瓜,问长问短,说天说地,无所拘束。

我记得,那是一个很大的西瓜中腰的一圈,格外甜而多汁,至今,那清冽甘美的汁液还滋润着我的心田。    

写于1992年3月

又记:

唐弢作为鲁迅的传人,看到了鲁迅批判传统的背后对传统文明的吸收,他深谙鲁迅的知识构成和文化渊源,因而对艺术学识、审美体验和文章体式有自觉的追求,努力集诗人感性与学者理性于一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于唐弢先生的治史品格和文章讲求有所领悟,上溯至鲁迅,渊源有自。

                                    2018年7月

【原题为《饮水思源念弢师》载《唐弢先生纪念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收入《红楼梦会心录》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现载《一份缘我的师友亲人们》第11-13页,中国红楼梦学会出品,20249月版)

*********************************

附一: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前史发覆(节选)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宋声泉  2022年03月02日07:20

唐弢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公认的百年来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上的经典。周扬说:“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专家、教授们合作写的第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首部国家级“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系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自1979至1980年陆续出版以来,截至2002年的印量分别是“第1卷87万册,第2卷84.5万册,第3卷77.9万册”。唐弢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出版前言“一九六一年文科教材会议之后,开始编写本书”。

周扬1961年4月12日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上的讲话里明确表态:“我们现在来开会,就是要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在现有的基础上把教材编出来,不能让学生没有课本。”1961年5月19日,在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学方针和教材编选工作的报告》的文件里也称:“建设文科教材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而目前又迫切需要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解决主要的教材,因此对教材质量的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材料比较充实,观点大体妥当,尽可能做到观点和材料统一;叙述简明、扼要,比较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教学的要求;就可以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科书编委会1961年5月方才集结于中央党校。唐弢应允出任高教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之事,可以确定的是至迟到9月中旬,唐弢已经决定担起国家级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9月中旬,高校文科教材办公室决定停止原拟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临时应急计划,正式成立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组,任命唐弢为主编,由北师大陈灿负责党的工作。” 作为主编,唐弢先对原有编写组做了较大的人事调整。精简已有人员,补入自己团队,形成了文学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各占6名的对等格局。唐弢带去党校的基本是现代组的人。

https://image.chinawriter.com.cn/n1/2022/0302/c404064-32362961.html

 

附二,饮水思源忆弢师

受权再发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183日发布(28120)

【按:本文写于19923月,收入《唐弢先生纪念集》第352-353页,199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黄安年博客2011411日发布。《光明日报》 20210802 13整版发表冷川文:《唐弢:站在历史当口,探索中国学术道路》。文章谈到:1961年,周扬受命主抓高校文科教材建设,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是重中之重,唐弢及其团队的骨干成员无疑是最受信任的人选。无论是何其芳,还是唐弢本人,在经过短暂的踌躇后,他们的党性原则使其坚决转向了作为文科教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诚如较早从事学科史研究的黄修己所言,为了编好这套教材,国家投入的力量是空前绝后的。唐弢为该书的主编,此前有文学史编写实绩的王瑶、刘绶松、刘泮溪等人悉数参与,而参加此书撰写的中青年学者,如北师大的李文保、杨占升、张恩和、蔡清富、吕启祥、陈子艾、王德宽,文学所的樊骏、路坎、吴子敏、许志英、徐廼翔,北大的严家炎,厦大的万平近以及华中师院的黄曼君等,多在日后成为该学科的关键人物。教材要求的是知识性与稳定性,它不必是最具探索性、先锋性的,但必须扎实、准确,作家作品的评价要经得住推敲,最大限度地传递真实的历史信息。换言之,就著史的角度而言,这部文学史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底线,或者说是现代文学研究应该有的“准入门槛”。

根据多位当年参与者的回忆,作为主编的唐弢与团队成员共同确立了五条编写原则:一、必须采用第一手材料,作品要查最初发表的期刊,至少也应依据初版或者早期的印本,以防转辗因袭,以讹传讹。二、注意写出时代气氛,文学史写的是历史衍变的脉络,只有掌握时代横的面貌,才能写出历史纵的发展。报刊所载同一问题的其他文章,自应充分利用。三、尽量吸收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个人见解即使精辟,在没有得到公众承认之前,也暂不写入书内。四、复述作品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既不违背原意,又忌冗长拖沓,这在文学史工作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五、文学史尽可能采用“春秋笔法”,褒贬要从叙述中流露出来。】

附三:吕启祥《红楼梦会心录·后记》(商务版)(节选)

我与红学结缘很迟,是中年以后的事;直到如今,可算是一个《红楼梦》执着的读者和寻味者。

生逢战乱,我在抗日战争沦陷中的上海读小学,中学转到广州,已经是新中国建立之初,其时社会风气重理轻文。1954年高中毕业奉派至全省最僻远的海南中学,教化学和数学。三年后195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时留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任教。1961年有幸参加全国文科统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组,得见唐弢、王瑶、刘绶松等前辈专家的学养和风范,由此得到了“史”的观念之启蒙和写作的基本训练。一年后返校教课。1964年被先借后调到中宣部文艺处。其时主管文艺的是周扬、林默涵、袁水拍等前辈领导人,在此工作使我开阔了眼界,也受到了写作的训练。

 

附四:《唐弢纪念集》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4月11日发布 书名:           唐弢纪念集 编者: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发行:           新华书店 经销:           新华书店 编辑小组:       刘纳、卓如、汪晖、黎湘萍等 开本            850X1168 1/32 印张:           26.25 字数:           673千字 版次:           1993年5月第一 印次:           1993年5月第一次 定价:           人民币36.00 页数:           832 ISBN:           7-80050-409-3/I·45 照片26张翻拍自该书。

1.

 001.JPG

2

 003.JPG

3

 008.JPG

4

 022.JPG

5

 026.JPG

6

 027.JPG

7028.JPG

 8

029.JPG

*************************8

附五:中国现代文学史【唐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一)

【吕启祥纸媒论著(吕启祥论著作目录编号GL101-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年10月30日发布(第22867篇)

1961年吕启祥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年轻教师,参加全国文科教材会议统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为期一年,分工撰写鲁迅专章(小说及前期杂文部分)初稿,后经主编唐弢修改。该书于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后由严家炎修订多次印刷和再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分一二三册,第一、二册唐弢主编,第三册唐弢、严家炎主编。均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第一册603从厂印刷,字数16.2万,开本850X1168毫米, 1/32 印张7.251979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价0.56元,书号 10019-2797

前言中写道:“本书系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中文系教材,约六十余万字。”“1961年文科教材会议之后,开始编写本书,至1979年上册付印。”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1203994

 

附六:60年代初期吕启祥留影颐和园,左起吕启祥、黄安年、许令仪、童庆炳、虞和

1961 吕启祥 微信图片_20241004093834.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56158.html

上一篇:我的《当代美国政府社会政策的历史演变》【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被知网侵权
下一篇:吕启祥书赠蔡义江、李月玲夫妇(2024.10.20)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