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历经四年五次修订完善,吕启祥所著《一份缘—我的师友亲人们》面世

已有 416 次阅读 2024-10-17 09:43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2017--)|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历经四年五次修订完善,吕启祥所著《一份缘我的师友亲人们》面世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1017日发布/35391

 

吕启祥所著《一份缘我的师友亲人们》今年9月底出版社交付印刷厂印制。该书版权页写明:中国红楼梦学会出品,总策划张庆善、孙伟科,统筹石中琪,特约编辑叶茹飞、刘颖,封面设计赵矗,编务姚姝含,开本710毫米X1000毫米, 1/16 印张35.5 字数48万字,定价128元。

2024-09-19吕老师(大图) (5).bmp

微信图片_20240910084741.jpg

微信图片_20241017075122.jpg

微信图片_20241017075111.jpg吕启祥在前言中写道:

 

人生在世,凡生命历程中曾经遇合之人,包括生养我的父母、教诲我的师长、帮扶我的友朋等等,都结下了一种缘分,或深或浅、或长或短,都是促我前行的缘由,因而都值得记取和珍惜。

之前,我曽为了要不要编这样一本小书而纠结,自忖虽跻身学林而这些文字并无多少学术价值,也说不上有重要史料价值,未必有几个人会读。我实在太过普通了,所记述者,虽有名人,而多数是普通人;所遭逢者,虽有奇巧,而大多是平凡事。总之,平平淡淡而已。然而,我还是决心编而存之,那理由即开头所说的缘分。任何人即便普通人也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历史推崇伟人,也少不了凡人。

决定要编了,又为接踵而来的问题而纠结,即如何编法。我所记写的人和事有早年的,也有中年和近年的;有的长期相处,有的仅短时结识;我的记写有的在其生前有的在其逝后或生前逝后均有;更麻烦的是本书各篇早的写于三十年前,陆陆续续,近年较多,整理删削,编次之间,往往顾此失彼。

如今,勉强分作以下五辑:第一辑为早年情谊,21篇。早年包括学生时代和在海南及老中宣部工作期间的师长同事同学,有的一直延续至今,其中如音乐界元老黄飞立虽晚年交往而夫人赵方幸先生是我中学音乐老师,故亦归入这一组。第二辑为红学师友,25篇,中年以后染指红学,结识了若干红学前辈和师友。其中多位生前逝后有所怀念。有的今仍健在,借此祝愿他们身强笔健。第三辑为纪念其庸、希凡二位,15篇。自“涉红”以来,冯、李二位是相处最长了解也相对多的。他们生前为领导为名家,为避攀附我所写甚少,逝后则一发而多,今选而存之。另有三篇与红学相关。第四辑主要是亲属故旧,21篇。第五辑悠悠岁月,6篇。

本书题名《一份缘》,既提供了成书的理由,也说明了视角的局限,即我的记叙乃一隅之见,不过一时一地、一片断或一时段之纪实感受而已,以偏不能概全也。这种局限还在于遗漏,未曽记叙而应当珍惜的缘分不止于此。

所收之文,不拘长短,皆由“一份缘”所生发。正所谓人生倏忽,缘铿情长。

 

吕启祥 

2020625日初定,

2024年元月改定

 

作为书稿篇目的确定、打印和审校修改的知情和代劳人,略加说明:书稿于202058日初步确定,经202121日、20231222日、2024111日三易其稿,202441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石中琪、文化艺术出版社叶茹飞等人来寒舍确定编辑出版细节。530日我们看到出版社责任编辑编辑发来的部分编书样稿并确定据此编排书稿。711日,吕启祥写出后记初稿、作者简介并提供作者照片,同时增补了一篇文章。92日、14日、24日,我们和编辑一起先后三次仔细看了清样并规范了全书和改正了个别错漏。

 微信图片_20240417152258.jpg

吕启祥对后记的最后修订如下;

 

本书得以付梓出版,最先要感谢的是张庆善、孙伟科、石中琪诸君,他们代表中国红学会和红学所对学术老人的殷殷关切之情和拳拳策划之思,使得退休多年的我依旧感受到红学这棵大树的泽溉和庇佑。

特邀编辑叶茹飞女士统筹全书,谋虑周到,上门沟通,微信群随时调整,刘颖编辑全程参与,通过三审,规范书稿,改正了个别错漏,赵矗美编精心设计封面。《一份缘》书名集自启功先生字。感谢相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所有参与人员付出的巨大辛劳。书稿付印前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还组织了鲁玉涵、朱静蕾、熊博瑶等硕士研究生通读书稿,也花费了精力和时间,在此敬表谢忱。为疾病所困,书稿打印和审校修改,全部由黄安年代劳。

书中所选89篇文章,不少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也有过一些影响。比如怀念启功的文章曾被多家刊载,说仿佛又见到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又如笔者《风雨长途 笔底乾坤--冯其庸先生口述自传书评》一文被韩国教授高旻喜翻译成韩文,发表在当年的韩国《红楼》,反映了冯其庸先生在海外的重要影响;再如去年重阳节贵州郭征帆君曾在公众号上亲自朗读拙文《母亲今年九十整》,以表达他的同感及对老人的敬重;复如《学术著作的上乘境界》、《第一朋友》等文章,分别被蔡义江先生和刘敬圻先生拿来作了他们各自文集的代序。这些都是我始料不及和十分感愧的。要之,有所呼应是一种意外之喜。

这里,还想重申一下前言中说及的本书的局限。即所记之缘,其实十分有限,朝夕相处或接触频密者反而失记了,尤其是较我年轻的学界友人鲜有记写。往往正是因为频密,太熟悉了反而无从写起、无从下手。友人如此,亲人亦如此。这不能不是一个遗憾。

世事不能十全,遗憾是常态。之所以还要记一笔,是想说,虽则失记,但感恩、感念之心常在,是不曾缺失的。

 

                  吕启祥写于

2024甲辰年教教师节、中秋节之际

 

本书封二吕启祥学术简介如下

吕启祥1936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余姚。1954曾在广东海南中学执教化学,195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系任教。20世纪60年代曾参加唐弢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编写。7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20年代初,参加《红楼梦》校注工作和《红楼梦大辞典》的编写。1985年被评为研究员。著有《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会心录》(台北版)、《红楼梦寻味录》、自选集《红楼梦寻》、《红楼梦会心录》(商务增订版)、《〈红楼梦〉校读文存》。与友人合作主编《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

微信图片_20241017104901.jpg

      这一简介为她本人反复修定。吕启祥的书照央视编导邓武选自20214月中录像,再次表示对邓武先生的感谢。

 

     本书10月初印出适逢老伴吕启祥88岁生日,1012日书已经寄到了中国红楼梦学会芜湖会议会址,敬请指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55681.html

上一篇:我的部分文章被知网侵权目录(2024.6.7-2024.10.15间发布部分)
下一篇:我的《当代世界50年的多样化统一进程》【世界历史1995年第3期】被知网侵权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1 李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